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本文收錄於《低碳生活的24堂課》)
圖/Flickr創用分享
我在倫敦唸書的時候,認識了好些個從中國大陸來的留學生,他們在畢業後大多都選擇留在英國工作,幾位好友還先後進入FOSTER + PARTNERS這間建築事務所服務。對建築業不甚熟悉的我,只約略知悉這是間全球知名的建築事務所,內心也為好友們的前途喝采。
後來我朋友跟我說,他們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主管居然是帶他們去電影院看《不願面對的真相》,一時間還讓他們想起我的臉孔。看來對這間公司而言,低碳城市規劃絕非只是空中閣樓,而會是21世紀的獲利主流。
去年底,當我在搜尋低碳城市的資料時,赫然再次見到FOSTER+PARTNERS的名字。原來我朋友們服務的這間建築事務所正為波斯灣畔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打造全球第一座碳中和城市:「泉源市(Masdar)」。
油元打造 低碳城市現身中東
由FOSTER+PARTNERS所蓋的泉源市,是波灣產油國阿聯極具野心的嘗試,這座位於阿不達比近郊的新市鎮,聚集了現今永續城市設計者的創意。四年後,我們將會看到一個全採太陽能發電的城市,全城7平方公里內都沒有汽車,居民的移動全靠輕軌電車或個人穿梭艙,且每個人在200公尺內都能找到大眾運輸工具。
泉源市除了強調零化石燃料碳排放外,也強調垃圾全回收,並把8成的城市用水再回收利用。而與台灣相關的是,該城市郊將建有一座聚光型太陽能廠,前陣子也吸引了台灣的廠商前去投標(經濟日報 25-Jan-08)。
這座城市除正大興土木建構硬體設施外,它也將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在明年在此成立一間專攻再生能源發展大學MIST。隨著大學的進駐,將讓這座城市除了成為低碳城市的模範外,也將是全球再生能源研究的重鎮。
我的好友們雖沒有直接接觸這個計劃,但公司對永續的想法,也正逐步改變這群新生代建築師的想法。看過中國貧富鴻溝的他們,過去難免主張人民的溫飽應比環保還重要,但現在他們也會在部落格寫著:「採用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是我們建築設計者的責任。」
低碳巧思 仍仰賴政治背書
目前世上已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裏,並消耗了全球75%的能源,這兩者的比例預估都將會繼續攀昇。在暖化的陰影下,如何降低城市的碳足跡,讓人類社會能轉型到永續發展的正軌,是城市設計者眼前所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建築設計者是低碳城市的靈魂,沒有他們的巧思,所有的構想都只會停留在空中閣樓。但同樣的,如果沒有城市領導者的推動,沒有政治人物的參與,所有再好的想法,最終也只是一、兩個華而不實的示範計畫。
就像是英國倫敦近郊的貝丁頓區(BedZed),一直以來都以碳中和的形象聞名於世,但若沒有工黨政府的支持,承諾將持續在全英國建造十座符合低碳原則的城鎮,並在2016年後要求所有新建案都必須是零碳排建物(新華社 04-Mar-08),貝丁頓最多也只是一個旅遊景點罷了。
在中國大陸,習慣以計劃經濟取代市場原則的政府,在新的5年計劃「十一五」裏,就打算在5年期間把GDP的能源消耗降低20%。也因為這樣的政策宣誓,間接推動了上海市與河北保定市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雙雙朝向低碳城市邁進。
到目前為止,依這兩座城市所公佈的綱領,包括有推動建築節能、建造太陽能示範點等(WWF中國 2008)。而位在長江口的崇明島東灘,也即將在英國奧雅納(ARUP)公司的打造下,將於2010年成為全球最綠的生態城市(商業週刊 9-Oct-06)。
國際壓力 讓台灣不得不跟上
國際上降低城市碳足跡的趨勢,也讓台灣城市倍感壓力。
台北市在2005年前簽訂了《舊金山城市環境協定(San Francisco Urban Environmental Accords)》,承諾要在2010年前把尖峰用電量減10%,並將再生能源使用量提升至10%。該協議並要求到2030年時,北市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 2005年的排放量再減25%(沈世宏 2007)。
這些數據看來沉重,但對於前任台北市環保局長沈世宏,也是現任環保署長沈世宏來說,能先達到再生能源比例10%的門檻已是萬幸。所以台北市現正試種生質燃料作物「培地茅」,打算把它加進垃圾焚化爐燃燒,提升焚化爐發電的效率。至於其他的部份,隨著沈署長的上任,看來是要給新的北市環保局長傷腦筋。
而與台北市同為ICLEI會員國的高雄市,以及UCLG會員城市台中市,則因為這些國際組織去年峇里氣候會談(COP13)時,共同宣誓要在2050 年前,將二氧化碳減量1990排放量的80%,所以也都變相有了減量的壓力。目前高雄已宣誓要在2010年,達成節能10%的目標。
台灣其他縣市也正在努力降低城市的碳足跡,台北縣政府在去年成立了低碳中心,今年更宣誓要從新板特區開始,成為全台第一的低碳城市。北縣的作法包括補助計程車改裝成油氣雙燃料車(LPG)、路燈逐步換裝LED、補助縣民更換省電燈泡、在北縣坪林打造低碳旅遊景點等。
而最近因為抓車震怠速而聲名大噪的台南市,則是全國第一個規劃怠速3分鐘以上要罰款的城市,甚至連市公車都得同步遵守,直到今年六月已有十一輛怠速車吃了罰單。台南市對於鼓勵使用環保筷也十分積極,過去一年已與知名小吃店合作,提供自備環保筷的顧客優惠。
不過,除了台北、台中、高雄外,各個城市並沒有設下減碳目標。這也讓地方政府的減碳活動與實際減碳效果,缺乏一個比較的數據,在沒有減量目標的情況下,整體碳排放還是可能增加的。
居民自覺 才是低碳城市成功關鍵
台灣城市這一連串的改變,即使減碳成效還沒看出來,但還是值得大家肯定。各個城市所發揮的減碳創意,也都逐步能把碳足跡的觀念推廣出去,對未來其他的低碳政策接受度都會有幫助。
但或許就像垃圾費隨袋徵收這樣的政策一樣,政策在端出前也必須有完整的配套,才能讓民眾真正能覺醒與配合。否則將只會造成垃圾往外縣市丟,或是讓不少家戶垃圾,都變成了不需分類的事業性廢棄物。
到了2050年後,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將會居住在城市,降低城市的碳足跡,也會成為全球對抗暖化的第一線。要降低城市的碳足跡,絕對不是只靠城市設計師或城市的當權者能完成的,而是靠每一位在城市生活裏的居民,對減碳的自覺及堅持。
所以,要降低城市碳足跡,別忘了先從降低自己的碳足跡開始,讓你和城市可以一同宣誓,你們都是愛護地球的好公民。
(本文同步刊登於荒野快報一九七期)
【參考資料】
WWF中國 2008 《低碳城市發展項目》
沈世宏 2007 《北市溫室氣體減量對策》 在公訓報導 第128期 頁21-24
新華社 04-Mar-08《生態文明成就英國青山綠水環境》 吳定保報導
商業週刊 9-Oct-06《全球首座生態城將現身崇明島?》 985期 王仕琦、王茜穎報導
經濟日報 15-Jan-08 《阿不達比太陽能電廠招標 台達電全新勝算大》 何易霖報導
【延伸閱讀】
Brookings Institution 所公佈的全美城市碳足跡評比 "Shrink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Metropolitan America"
圖/Flickr創用分享
我在倫敦唸書的時候,認識了好些個從中國大陸來的留學生,他們在畢業後大多都選擇留在英國工作,幾位好友還先後進入FOSTER + PARTNERS這間建築事務所服務。對建築業不甚熟悉的我,只約略知悉這是間全球知名的建築事務所,內心也為好友們的前途喝采。
後來我朋友跟我說,他們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主管居然是帶他們去電影院看《不願面對的真相》,一時間還讓他們想起我的臉孔。看來對這間公司而言,低碳城市規劃絕非只是空中閣樓,而會是21世紀的獲利主流。
去年底,當我在搜尋低碳城市的資料時,赫然再次見到FOSTER+PARTNERS的名字。原來我朋友們服務的這間建築事務所正為波斯灣畔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打造全球第一座碳中和城市:「泉源市(Masdar)」。
油元打造 低碳城市現身中東
由FOSTER+PARTNERS所蓋的泉源市,是波灣產油國阿聯極具野心的嘗試,這座位於阿不達比近郊的新市鎮,聚集了現今永續城市設計者的創意。四年後,我們將會看到一個全採太陽能發電的城市,全城7平方公里內都沒有汽車,居民的移動全靠輕軌電車或個人穿梭艙,且每個人在200公尺內都能找到大眾運輸工具。
泉源市除了強調零化石燃料碳排放外,也強調垃圾全回收,並把8成的城市用水再回收利用。而與台灣相關的是,該城市郊將建有一座聚光型太陽能廠,前陣子也吸引了台灣的廠商前去投標(經濟日報 25-Jan-08)。
這座城市除正大興土木建構硬體設施外,它也將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在明年在此成立一間專攻再生能源發展大學MIST。隨著大學的進駐,將讓這座城市除了成為低碳城市的模範外,也將是全球再生能源研究的重鎮。
我的好友們雖沒有直接接觸這個計劃,但公司對永續的想法,也正逐步改變這群新生代建築師的想法。看過中國貧富鴻溝的他們,過去難免主張人民的溫飽應比環保還重要,但現在他們也會在部落格寫著:「採用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是我們建築設計者的責任。」
低碳巧思 仍仰賴政治背書
目前世上已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裏,並消耗了全球75%的能源,這兩者的比例預估都將會繼續攀昇。在暖化的陰影下,如何降低城市的碳足跡,讓人類社會能轉型到永續發展的正軌,是城市設計者眼前所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建築設計者是低碳城市的靈魂,沒有他們的巧思,所有的構想都只會停留在空中閣樓。但同樣的,如果沒有城市領導者的推動,沒有政治人物的參與,所有再好的想法,最終也只是一、兩個華而不實的示範計畫。
就像是英國倫敦近郊的貝丁頓區(BedZed),一直以來都以碳中和的形象聞名於世,但若沒有工黨政府的支持,承諾將持續在全英國建造十座符合低碳原則的城鎮,並在2016年後要求所有新建案都必須是零碳排建物(新華社 04-Mar-08),貝丁頓最多也只是一個旅遊景點罷了。
在中國大陸,習慣以計劃經濟取代市場原則的政府,在新的5年計劃「十一五」裏,就打算在5年期間把GDP的能源消耗降低20%。也因為這樣的政策宣誓,間接推動了上海市與河北保定市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雙雙朝向低碳城市邁進。
到目前為止,依這兩座城市所公佈的綱領,包括有推動建築節能、建造太陽能示範點等(WWF中國 2008)。而位在長江口的崇明島東灘,也即將在英國奧雅納(ARUP)公司的打造下,將於2010年成為全球最綠的生態城市(商業週刊 9-Oct-06)。
國際壓力 讓台灣不得不跟上
國際上降低城市碳足跡的趨勢,也讓台灣城市倍感壓力。
台北市在2005年前簽訂了《舊金山城市環境協定(San Francisco Urban Environmental Accords)》,承諾要在2010年前把尖峰用電量減10%,並將再生能源使用量提升至10%。該協議並要求到2030年時,北市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 2005年的排放量再減25%(沈世宏 2007)。
這些數據看來沉重,但對於前任台北市環保局長沈世宏,也是現任環保署長沈世宏來說,能先達到再生能源比例10%的門檻已是萬幸。所以台北市現正試種生質燃料作物「培地茅」,打算把它加進垃圾焚化爐燃燒,提升焚化爐發電的效率。至於其他的部份,隨著沈署長的上任,看來是要給新的北市環保局長傷腦筋。
而與台北市同為ICLEI會員國的高雄市,以及UCLG會員城市台中市,則因為這些國際組織去年峇里氣候會談(COP13)時,共同宣誓要在2050 年前,將二氧化碳減量1990排放量的80%,所以也都變相有了減量的壓力。目前高雄已宣誓要在2010年,達成節能10%的目標。
台灣其他縣市也正在努力降低城市的碳足跡,台北縣政府在去年成立了低碳中心,今年更宣誓要從新板特區開始,成為全台第一的低碳城市。北縣的作法包括補助計程車改裝成油氣雙燃料車(LPG)、路燈逐步換裝LED、補助縣民更換省電燈泡、在北縣坪林打造低碳旅遊景點等。
而最近因為抓車震怠速而聲名大噪的台南市,則是全國第一個規劃怠速3分鐘以上要罰款的城市,甚至連市公車都得同步遵守,直到今年六月已有十一輛怠速車吃了罰單。台南市對於鼓勵使用環保筷也十分積極,過去一年已與知名小吃店合作,提供自備環保筷的顧客優惠。
不過,除了台北、台中、高雄外,各個城市並沒有設下減碳目標。這也讓地方政府的減碳活動與實際減碳效果,缺乏一個比較的數據,在沒有減量目標的情況下,整體碳排放還是可能增加的。
居民自覺 才是低碳城市成功關鍵
台灣城市這一連串的改變,即使減碳成效還沒看出來,但還是值得大家肯定。各個城市所發揮的減碳創意,也都逐步能把碳足跡的觀念推廣出去,對未來其他的低碳政策接受度都會有幫助。
但或許就像垃圾費隨袋徵收這樣的政策一樣,政策在端出前也必須有完整的配套,才能讓民眾真正能覺醒與配合。否則將只會造成垃圾往外縣市丟,或是讓不少家戶垃圾,都變成了不需分類的事業性廢棄物。
到了2050年後,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將會居住在城市,降低城市的碳足跡,也會成為全球對抗暖化的第一線。要降低城市的碳足跡,絕對不是只靠城市設計師或城市的當權者能完成的,而是靠每一位在城市生活裏的居民,對減碳的自覺及堅持。
所以,要降低城市碳足跡,別忘了先從降低自己的碳足跡開始,讓你和城市可以一同宣誓,你們都是愛護地球的好公民。
(本文同步刊登於荒野快報一九七期)
【參考資料】
WWF中國 2008 《低碳城市發展項目》
沈世宏 2007 《北市溫室氣體減量對策》 在公訓報導 第128期 頁21-24
新華社 04-Mar-08《生態文明成就英國青山綠水環境》 吳定保報導
商業週刊 9-Oct-06《全球首座生態城將現身崇明島?》 985期 王仕琦、王茜穎報導
經濟日報 15-Jan-08 《阿不達比太陽能電廠招標 台達電全新勝算大》 何易霖報導
【延伸閱讀】
Brookings Institution 所公佈的全美城市碳足跡評比 "Shrink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Metropolitan America"
2 則留言:
話說7平方公里了不起是個直徑3公里的圓,慢慢騎腳踏車15分也能到啊XD,先不說那兒的天氣適不適合,總之這個城不大啦。
阿乾,什麼是車震怠速啊…>////<
To barking,
你沒看過這篇報導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2008/new/may/17/today-so5.htm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