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圖/IPCC
澳洲連續六年大旱,把全球乳製品及小麥價格推升至天價,但這可能只是暖化影響糧食供應的前奏。台灣稻米專家盧虎生三日警告,以米為主要作物的亞洲低緯度國家,作物的產量恐將隨著溫度上升而減產,未來更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糧荒。
夜溫升一度 產量少一成
任教於台灣大學農藝學系的盧虎生教授指出,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 2007)的報告,在中高緯度地區,輕度的暖化將會提高小麥及玉米等C4作物產量;但是像低緯度所種植稻米、高梁等C3型作物,即使微量的暖化就可能造成產量下降,若暖化程度高於1-3度,更將可能造成全面性的糧食減產。
盧虎生以台灣為例子,指過去幾十年來由於台灣夜溫增加,日夜溫差減低,讓作物在晚間呼吸作用更為旺盛,也降低了白天吸收二氧化碳的肥力。盧虎生說,根據研究,夜溫每上升一度,作物的產量將會減少10%。
不過,盧虎生更擔心暖化所引起的異常氣候,對作物造成更大的影響。他指出,去年颱風後引發的高溫焚風,就已讓台灣稻米減產百分之十到十五,也造成今年的糧價偏高。
「生物無法忍受異常氣象」,盧虎生說,如果稻米在開花那天,遭遇到攝氏三十五度的熱浪,將導至稔實率下降八成。他說目前只能利用提早插秧的方式,來減少遇熱浪的風險,若真的遇上或改以冷水灌溉來因應,卻這些作法卻仍受限於台灣的分區灌溉政策,還沒被實際操作過。
除了熱浪外,由於暖化後將導至海平面上升,除了會侵蝕農地外,地下水也會被海水侵入。此外,隨著溫度上升,在肥料及農藥的使用量也會增加,糧食的成本也會更高。
稻米生產國遭殃 北美玉米農大賺
台灣目前還沒有真正遇上問題,但缺糧的問題已經在東南亞發酵。盧虎生轉述,他前陣子去慈濟演講時,慈濟的援外組告訴他現在連救濟米都買不到,因為泰國米過去一公噸是450元,現在已漲到1000元一公噸,越南則完全不讓米出口。
不過,也有國家因暖化受益。盧虎生說,美國種玉米和大豆的農民,因趕上生質能源熱潮而大賺,目前暖化的現象也幫助美國農民減少寒害及霜害,甚至支撐美國度過這次的次貸金融危機。但盧虎生指出,目前溫帶國家受益的情況只是短暫的,若以IPCC的報告,地球的溫度若是上升到四度,則所有作物的產量都會大幅下降,若加上到時水資源的改變或是病蟲害的增加,四度恐將成為人類生存的臨界點。
面對未來的糧荒,盧虎生認為是有可能靠育種或基因改造作物解決,但兩者都需要時間去研究。他也強調,以目前全球人口的成長速度,即使風調雨順仍會發生糧荒,他建議政府應採取更快的措施加以因應。
【參考資料】
IPCC 2007 'Food, fibre and forest products' in "Climate Change 2007: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hapter V. pp.274-313
圖/IPCC
澳洲連續六年大旱,把全球乳製品及小麥價格推升至天價,但這可能只是暖化影響糧食供應的前奏。台灣稻米專家盧虎生三日警告,以米為主要作物的亞洲低緯度國家,作物的產量恐將隨著溫度上升而減產,未來更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糧荒。
夜溫升一度 產量少一成
任教於台灣大學農藝學系的盧虎生教授指出,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 2007)的報告,在中高緯度地區,輕度的暖化將會提高小麥及玉米等C4作物產量;但是像低緯度所種植稻米、高梁等C3型作物,即使微量的暖化就可能造成產量下降,若暖化程度高於1-3度,更將可能造成全面性的糧食減產。
盧虎生以台灣為例子,指過去幾十年來由於台灣夜溫增加,日夜溫差減低,讓作物在晚間呼吸作用更為旺盛,也降低了白天吸收二氧化碳的肥力。盧虎生說,根據研究,夜溫每上升一度,作物的產量將會減少10%。
不過,盧虎生更擔心暖化所引起的異常氣候,對作物造成更大的影響。他指出,去年颱風後引發的高溫焚風,就已讓台灣稻米減產百分之十到十五,也造成今年的糧價偏高。
「生物無法忍受異常氣象」,盧虎生說,如果稻米在開花那天,遭遇到攝氏三十五度的熱浪,將導至稔實率下降八成。他說目前只能利用提早插秧的方式,來減少遇熱浪的風險,若真的遇上或改以冷水灌溉來因應,卻這些作法卻仍受限於台灣的分區灌溉政策,還沒被實際操作過。
除了熱浪外,由於暖化後將導至海平面上升,除了會侵蝕農地外,地下水也會被海水侵入。此外,隨著溫度上升,在肥料及農藥的使用量也會增加,糧食的成本也會更高。
稻米生產國遭殃 北美玉米農大賺
台灣目前還沒有真正遇上問題,但缺糧的問題已經在東南亞發酵。盧虎生轉述,他前陣子去慈濟演講時,慈濟的援外組告訴他現在連救濟米都買不到,因為泰國米過去一公噸是450元,現在已漲到1000元一公噸,越南則完全不讓米出口。
不過,也有國家因暖化受益。盧虎生說,美國種玉米和大豆的農民,因趕上生質能源熱潮而大賺,目前暖化的現象也幫助美國農民減少寒害及霜害,甚至支撐美國度過這次的次貸金融危機。但盧虎生指出,目前溫帶國家受益的情況只是短暫的,若以IPCC的報告,地球的溫度若是上升到四度,則所有作物的產量都會大幅下降,若加上到時水資源的改變或是病蟲害的增加,四度恐將成為人類生存的臨界點。
面對未來的糧荒,盧虎生認為是有可能靠育種或基因改造作物解決,但兩者都需要時間去研究。他也強調,以目前全球人口的成長速度,即使風調雨順仍會發生糧荒,他建議政府應採取更快的措施加以因應。
【參考資料】
IPCC 2007 'Food, fibre and forest products' in "Climate Change 2007: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hapter V. pp.274-313
1 則留言:
張先生您好!我是台灣農業資訊科技發展協會的學術專員蔡秀娟,因為看到您部落格上這篇文章具學術性,不知是否可提供給本協會刊登於電子報?若您看到此留言,煩請與我連絡,非常的感謝您!e-mail:cherry_tsai@taita.org.tw TEL:3322-6018或0932746220.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