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乳製品排碳 實非必要

 文/譚偉恩(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團)

 近一位大氣領域的科學專家米特洛納(Frank Mitloehner)力排眾議,指少吃肉並無助於抑制全球暖化。根據他近日在「美國化學學會」的研討會報告中,減少溫室氣體與對抗暖化問題,不應該將重點置於減少肉類和乳製品的消費;他並聲稱,將氣候變遷歸咎於畜牧業,不但因果關係上缺乏科學精準性,還會使貧窮國家的飢餓問題雪上加霜。


 就某方面來說,米特洛納的論點有其道理,因為如果多數國家的耗能產業,還是無心踐行綠能轉型,單靠一般民眾在消費行為上的節能減碳,根本難以平衡重型機具運轉一次的碳排量。然而,對於有關應不應消費乳品的部分,筆者卻存有質疑。以下說明希望能提供一個較為平衡的觀察,裨益大家對此問題的再思考。

美國主導 奶粉成援助品

 乳品及其相關製品,在二次戰後被美國的「國際開發總署」(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選擇作為援助第三世界或低度發展國家的「聖品」,以及疏緩飢荒現象的利器。於是乎數百萬噸的乳品(多數為奶粉)被運送到亞非拉地區的貧窮國家。姑不論當時鮮乳生產過剩,還有美國人多數不喜歡食用奶粉的事實,農牧業者和政府官員皆認為以乳品為主的援助是一項善舉。可是,當頭一批乳品被送到非洲、拉美、大洋洲之後,便相繼傳出當地人民因為食用這些乳品而生病的消息。

 大約在1960年代中期,醫學界開始注意到人種與乳品間的微妙關係;黑人和美洲印弟安人儘管只攝取少量的鮮乳,也會立即出現腸胃不適的症狀。1965年,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Johns Hopkins Medical School)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上述有趣現象的病灶,即在凡因喝鮮乳而腸道不適的病例中,有相當高比例是因為無法消化鮮乳中所含有的一種糖(Lactose);此種糖在化學成份上屬於一種多醣體(polysaccharide),因為分子結構較為複雜,難以通過人的小腸壁,必須分解為半乳糖(galactose)後,才會被吸收到血液中成為人類熱量及營養的來源。而這樣的轉化過程,取決於一種稱為乳糖酶酵素(lactase)的化學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醫學方面的研究指出,黑人平約有75%缺少這種酵素,而白人只有20%如此。體內酵素不足的人喝下鮮乳或相關產品後,容易因無法消化與吸收其中的乳糖,而導致身體不適的症狀產生。

多數人種 不適飲牛奶

 事實上,體內擁有較多乳糖酵素的人是「異常」體質,地球上比較多的人種都是欠缺的。其次,在人類社會尚未發展畜牧業作為供應乳品來源之前,就已經活了數百年之久,未飲用乳品但健康或長壽的人並不少。所以,乳品顯然不是滿足人類飲食或營養基本需求的一項物質。

 我們相信Mitloehner有關減少乳品會使貧窮國家飢餓問題惡化的論述,並不是有意要替某些乳品輸出國家背書,但從過去幾十年國際乳品相關協定或是標準的更動與調整來看,那些積極參與或介入的國家,剛好同時也是乳品的生產與貿易大國。毋寧,關於多喝乳品或是消費乳製品是健康有益的這種觀念,其實有可能是「被刻意建構出來的」假象。牛與人的生理結構大相逕庭,鮮乳中含有的多數成份適合小牛成長,卻未必適合人類。如果大量食用,不但無助於健康,也不可能解決貧窮國家的饑饉問題。

作者簡介
譚偉恩,政治大 學外交學研究所博士生,專長於國際公法、國際關係理論與現實主義。在校期間受國際環境政治課程的啟發,主要關注氣候議題與國際安全間的相互牽連。


【延伸閱讀】
Guardain 24-Mar-10 "Do critics of UN meat report have a beef with transparency?"
AFP 23-Mar-10《專家:少吃肉無助於緩和全球暖化
新頭殼 23-Mar-10《吃肉加重溫室效應? 科學家有意見

2 則留言:

Tino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Tino 提到...

記得{不生病的生活}這本書作者也說不喝乳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