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COP18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OP18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杜哈氣候會議:贏了會議 卻輸掉未來

圖/會議成果出爐時,公約秘書長Christiana Figueres展示談判代表繳回的同意簽名。 (來源: UNFCCC Flickr , CC BY 2.0)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COP18特派員)

    長了一天時間,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第18屆締約國大會(COP18) 128晚間敲定成果,確認延長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至2020年,並以白紙黑字將開發中國家冀望的每年100億美元綠色氣候基金寫入成果文件中。但隨著紐西蘭也退出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目前受約束減碳的全球排碳比例僅剩下15%;而歐盟未如期待在大會中提高減碳目標,無法激勵各國強化行動。會議主辦單位對於大會成功產生成果而感到雀躍,卻輸掉了未來世代享有永續環境的機會。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杜哈氣候會議:談判空轉 杜哈大會仍無實質進展

卡達國家會議中心QNCC中庭的公共藝術大蜘蛛
文/譚偉恩(政治大學外交所博士生)

此時的Doha將近晚上11點,全球氣候談判 (COP18)的會場人潮幾乎散近。回想過去一整年,暖化現象導致的異常氣候事件佔據不少新聞版面;空前嚴重的旱災與史無前例的暴風都在這一年襲擊了美國。此外,非洲、東南亞,甚至是相當置身環保政策的歐洲,也均因各種極端氣候災變而導致財物損失及民眾傷亡。當異常氣候似乎漸漸發展為常態,蔓延於全球之際,為何國際社會因應相關災變的態度和行動卻是「處變不驚」?進入尾聲的COP18迄今竟然沒有任何實質進展!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杜哈氣候會議:氣候變遷績效指數 台灣小退兩名


      圖/看守德國協會發布2013氣候變遷績效指數記者會現場,接受氣象達人彭啟明的提問。(謝雯凱攝)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COP18特派員)

    看守德國協會 (Germanwatch) 照例在聯合國第氣候變遷大會 (COP18) 其間,發布各國的氣候風險指數 (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 與氣候變遷績效指數 (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前者是提醒各國儘快研擬氣候調適政策,為不確定的未來做好預防性措施;後者則檢視各國減碳政策,往往被國內媒體與公民團體引用,以鞭策政府積極作為。


杜哈氣候會議:探索杜哈「中國角」 談判策略靜悄悄

       圖/中國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 (林亞緒攝) 
       文/林亞緒 (台灣大學政治所國關組)

2011年在德班會議,中國氣候變遷最高代表解振華疾聲斥責西方國家「有什麼資格要求我們」,一語贏得開發中國家掌聲,並且在最後一刻同意歐盟所提出的延長議定書方案,拯救談判免於僵局。中國這股氣勢,沒有延續至今年的杜哈會議,無論是「場外」邁入第三年的「中國角」(China Corner)周邊活動或是「場內」談判,中國至今都「靜悄悄」小心應戰打保守牌,步步為營。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杜哈氣候會議:天災頻仍 美國民眾更相信氣候變遷

圖/耶魯大學氣候變遷傳播計畫主持人Anthony Leiserowitz (謝雯凱攝)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COP18特派員)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後,美國民眾的氣候變遷意識立即減退,直到最近兩年,不相信氣候變遷正在發生的民眾明顯下降,相信者則上升。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18期間,耶魯大學氣候變遷傳播計畫主持人 Anthony Leiserowitz122的一場發布會上表示,這個趨勢反映了2011年後美國本土極端氣象事件頻繁,民眾開始感受到切身相關,不再認為氣候變遷是北極與遙遠國度才會發生的事情。

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杜哈氣候會議:動物談判代表 為小島生存發聲


(謝雯凱 攝)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COP18特派員)

    企鵝與北極熊不會說話,卻是地球暖化下的第一批受害者,這也代表了在國際政治上聲音薄弱的小島國家,正面臨著生存困境。台灣環境藝術家黃瑞芳結合吐瓦魯政府,以這系列可愛帶點驚悚的裝置藝術「Animal Delegates」,於氣候變遷大會COP18期間在杜哈的永續展覽會場展出,為吐瓦魯在國際上發聲。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杜哈氣候會議:公民上街 卡達首次環保遊行花絮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COP18特派員)

    周會議間的周六辦理遊行,已經成為每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締約國會議COP的慣例,今年卻顯得十分特別,這是中東國家卡達人民第一次為了環保議題而上街遊行,可能也是第一次公民遊行。不僅卡達當地團體,也有許多鄰近阿拉伯國家人士前來參加,但人數遠比往年氣候大遊行少得多,僅約2百人上下,走不到兩公里便折返了,並仍未脫官方指導的成分。附帶一提,遊行開始時間是早上八點,誰會在週六早上八點出門遊行啊!?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杜哈氣候會議:美國改燒天然氣 煤炭賣出國

     圖/近兩年美國煤炭出口快速飆高。 (美國能源資訊局EIA)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COP18特派員)

    能源使用是目前世界上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源,煤炭更是其中之最,占了燃料排放的43%。來自煤炭的碳排放已比1990年升高了57%,衍生的空氣污染、環境衝擊更是不在話下,綠色和平1127於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18屆締約國大會期間,召開一場週邊會議,呼籲各國政府應該慎重考慮減少使用煤炭發電,來達成大會所欲達成的減碳遠景。

    來自美國的綠色和平成員 Kyle Ash 在論壇中表示,美國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空污,各地方政府祭出總量管制,加上油頁岩開發技術精進,使得美國本土天然氣價格大幅下降,許多火力電廠改以燃燒天然氣,全國用來發電的煤炭逐年減少。然而,煤炭產業開始出口到別的國家,自2005年的2千萬噸,增至201185百噸,並正在港口大力擴建出口設施與容量,使得美國的煤炭生產量自2011年再度反彈回升。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杜哈氣候會議: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開幕 卡達是否準備好了?

       圖/主會場卡達國家會議中心外頭耗水養護的草皮。(梁守道攝)
       文/梁守道(政治大學外交所國際關係組)

1126,聯合國的氣候變遷大會,或正確的全名聯合國第十八屆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八次締約國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八次締約國大會(The 18th Conference of Parties to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8th Conference of Parties to Kyoto Protocol, UNFCCC COP18/CMP8),在卡達杜哈正式開幕。估計將會有17000名世界各地的代表和1500名媒體記者與會。為此,卡達政府已經進行萬全準備,但仍然無法杜絕對於卡達政府承辦氣候會議的質疑聲浪。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杜哈氣候會議:COY8青年工作坊 關注健康與氣候變遷

    圖/左為英國Health Planet的代表Johnny,右為紐西蘭IFMSA的代表Rennie 
    文/張良伊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代表團團長)

    康一直是民眾切身關係的議題,許多人可能並未意識到,「氣候變遷」其實正在影響著我們的公共衛生、疾病風險與死亡率。國際青年會議COY8第二天的氣候變遷工作坊中 (),便有一場特別討論氣候變遷與公眾健康。

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杜哈氣候會議:阿拉伯青年氣候運動正式啟動 阿國青年: We want in!

      圖/阿拉伯青年氣候運動成員的合影 (照片取自AYCM的臉書頁,裡面有更多活動照片)
      文/梁守道、張良伊 (台灣青年氣候代表團成員,梁為政治大學外交所國關組碩士生,張為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代表團團長)

        1123在第八屆世界青年氣候大會(Conference of Youth , COY8)上,阿拉伯青年氣候運動(Arab Youth Climate Movement, 此後簡稱AYCM)宣布正式成立。世界各國青年在大會上共同慶祝,祝福AYCM的成立。令人振奮的是,此運動才進入第九週,已經是一個橫跨20國家的聯盟,並有16個國家選出國家聯絡人(national coordinator),且其中14個國家已經用自己的方式宣傳了青年氣候運動的目標和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