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IPCC特別報告示警,減碳行動迫在眉睫

"除了描述衝擊面,IPCC《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也提供了許多抑制升溫的減碳途徑,並強調每種方案都需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才夠。"

文/王一方

 請閉起眼睛、試想以下情境:夏天極端熱浪不退,颱風和暴雨接連造訪、到了冬季又寒流不斷、農作物連年欠收、新型傳染病讓抵抗力欠佳的老弱族群不斷掛病號……

 你嚇出一身冷汗了嗎?可是,上述畫面很可能不是一場惡夢而已,而是短短幾年內就會成真的現實。

1.5℃失守,環境「蝴蝶效應」接踵而至


 10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在南韓松島發表了《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Global Warming of 1.5°C),描述當地表均溫較工業革命前上升攝氏1.5°C後的可能狀況和環境衝擊,引發各界熱烈探討。

全球「碳預算」即將用罄,要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C必須付出極大努力。
(資料來源:Climate Action Tracker

 IPCC警告,按照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增速,1.5°C門檻最快在2030年(報告稱203052年)就可能被突破,並陸續引發:生態系統破壞(小麥減產7)、島國和低窪區遭淹沒(海平面上升10公分以上)、脆弱生物滅絕(珊瑚礁減少7090)、氣候型態出現難以預期的變化(強降雨發生率提升2)等一系列嚴重後果。若升溫幅度從1.5°C竄上2°C,全球災害損失將由54兆美元激增到69兆美元。

 IPCC第二工作小組合主席Hans-Otto Pörtner擔憂道:「升溫超過1.5°C,就會對生態系統帶來無法回復的長期改變,某些生態系甚至會完全消失!」事實上,《巴黎協》當初條文已約束各會員國,希望本世紀前的升溫幅度不超過2°C、並努力朝1.5°C目標努力。這次發表的《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更進一步呼應,限制升溫2°C是不夠的;1.5°C才是關鍵!

世界既有的能源、製造、建築、交通等體系必須大幅改變,才能止住地球的發燒。

所剩時間無幾,各種減碳方案都得試


 除了描述衝擊面,IPCC《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也提供了許多抑制升溫的減碳途徑,並強調每種方案都需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才夠。「在化學與物理定律下,限制升溫1.5°C內是可行的,不過這需要空前的轉變,」IPCC第三工作小組聯合主席Jim Skea提醒。

首當其衝的是既有能源供應體系,化石燃料的消耗量要在15年內減少一半,並在30年內完全禁用再生能源則要2030年之前供應一半電力,且在2050年貢獻7090%的比重,等於短期內綠電供應量得擴增五倍。

延伸的影響層面還有,往後無論家庭或產業界,都要減少使用天然氣或石油(生產、供熱),馬路上看到的柴油或汽油車輛也會愈來愈少,還在燒煤炭的電廠都得停止運轉,石化、鋼鐵、金屬煉製等重工業則須盡可能採用無碳能源、強化碳捕捉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技術,才有辦法存活下去。各種能幫助封存溫室氣體的手段,如生質能源作物(2050年須擴充至100萬平方公里以上)、植樹造林(增加1000萬平方公里)、或官員們避之唯恐不及的課徵碳稅,皆勢在必行。

「川普效應」後續震盪不斷,許多質疑氣候變遷的政治狂人接連上位掌權。
(圖片來源:Michael Vadon flickrCC BY 2.0

在新一屆聯合國氣候會議COP24召開前夕,《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瞬間讓各界繃緊神經,感受到強大的環境危機。但擺在眼前的最大障礙,是亟待克服的政治挑戰。從川普以氣候懷疑論者 (climate change denial) 之姿當選美國總統、近年世界能耗和排碳量不減反增、到第七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巴西出現誓言退出《巴黎協定》的總統Jair Bolsonaro,想抑制地球升溫的難度愈來愈高。

誠如IPCC工作小組聯合主席Debra Roberts所言:「未來這幾年,將是決定歷史走向的關鍵!」

【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王一方
十餘年主流媒體經驗,採訪足跡遍及亞洲、歐美、甚至中東,近來舉家落腳黃石公園旁,每天帶孩子親近大自然,現為低碳生活部落格撰寫美國題材。

【延伸閱讀】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Pinteres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