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機APP這端,假使電站發生了嚴重影響發電量的事件,業主就會收到立即推播。等於使用者只需被動地接收資訊,不必每天記得去看什麼發電數據,用軟體直接幫你服務,告訴你應該關心的事情就好。"
(圖片來源:慧景科技官網)
整理/張榮惠(本文內容來自2018/6/11播出之「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節目)
溽暑季節來臨,天氣愈來愈熱,假如可以把每天曬得大家吱吱叫的炙熱陽光,轉為此刻台灣迫切所需的綠色電力,豈不完美?
有鑑於此,政府近年不斷鼓勵全民一起建構「分散式」再生能源發電系統,用民間力量加速加台灣的能源轉型過程。然而,實際投入太陽能發電事業之後,不少人才發現,中間不但有繁複的運轉與維護 (O&M) 工作,更有難以預測的後續風險要克服,否則不易達成事前預估的發電效益和投資回報。有沒有更簡易的系統化運作方式和智慧科技,可以幫得上忙呢?
2016年底由台大資工團隊組成的新創公司「慧景科技」(Thingnario),開發出全球第一套結合物聯網 (IoT) 和人工智慧 (AI) 的監控軟體,大幅降低太陽能電站營運風險,還可提升17%的發電收益。「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節目邀請到慧景科技產品經理陳韋婷和業務經理白喻文現身說法,解釋智慧科技如何替再生能源加持發功?
節目名稱: 科技如何加持太陽能?「慧景科技」報你知
受訪者:慧景科技業務經理 白喻文(以下簡稱白)
慧景科技產品經理 陳韋婷(以下簡稱陳)
主持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高宜凡(以下簡稱高)
慧景科技的成員背景來自台大資工團隊,打算用智慧科技減輕綠能電站營運負擔。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高:請兩位談談慧景科技創業的機緣?
陳:我們過去是做視頻監控系統的,團隊成員大多是R & D工程師,2016年底成立另一間做軟體的公司,做過一些研究後決定做太陽能。我們的團隊背景還有以AI(人工智慧)聞名的台大教授徐宏民,大家想說這三樣東西(監控、太陽能、AI)可以怎樣整合出一個好的軟體,幫忙提升太陽能的發電效率。
白:我之前都在做國外業務,一直跑國外,但畢竟不是自己家鄉。那時剛好有機會,覺得跑台灣也不錯。再來就是之前工作的公司比較大,自己可以施力的地方比較少,但新創團隊每個人都有話語權,可以互相激盪想法,成就感跟在跟賣成熟產品是不太一樣的。
高:把物聯網跟人工智慧運用到太陽能,老實說,客戶一開始聽得懂你們的概念嗎?
白:剛開始推廣的時候,真的有點挫折,因為台灣大部分蓋太陽能的廠商或電廠都在中南部,又覺得AI離他們太遠,加上那時候我們大部分系統都做在網頁上,可是廠商不想看電腦,反而用手機居多,後來我們就把行動裝置上的APP應用軟體(Photon)做得更簡單。
陳:我們把自己定位成軟體提供者,但有軟體這件事沒辦法幫助人,要有一個東西叫domain knowhow(專業知識),代表太陽能業者或使用端,了解他們到底需要什麼?再藉由科技做結合,才會做出一個符合需求的產品。
電站風險多,防颱、還要小心老鼠
高:坊間對太陽能的流言蠻多的,比方台灣每年都有颱風,颱風一來就把太陽能板吹掉了,這些災害有辦法預防嗎?根據你們的經驗,太陽能電廠最常遇到的狀況是什麼?
白:這可以分兩種來談,一個是(電廠)先天的體質,就是在蓋的時候quality(品質)就得控制,另一個則是後天的維護工作。例如說被颱風(吹垮)那個,很可能是先天體質不良,裝的時候支架沒鎖好。而我們較常遇到的,是有一些暗藏在農舍、雞舍、豬舍的屋頂上,其實有很多老鼠,反而是線路被老鼠咬壞了,但人們用肉眼卻看不到,另一種就是設備太熱、導致當機。
高:慧景開發的app程式有個欄位叫「發電報告」,這是什麼?
陳:業主點進去的時候,系統會給你電站截至目前的發電線圖,告訴你今天發了多少電,還可再點入了解詳情,譬如說你可能關心北邊這個案子,點進去會說明每天的發電量、有效日照小時、電站「PR值」(Performance Ratio,表現效率)等。
高:第二個功能是「運轉監控」,這又是什麼?
陳:這個是給維運人員用的,同樣可以看到所有關心的電站資訊,每個站以一個卡片方式呈現,告訴你狀態是異常、還是正常?當地日照、電站PR值等。
高: 下一欄叫「智能報警」。
陳: 因為台灣的太陽能電站多而分散,業主很難一下子管理太多站,也不會關心那些看起來正常的站,只有當電站出現異常的時候才需要知道。點進去看「電站日報」時,系統會幫你總結三件事:有沒有電站的「PR值」低於標準或不如預期(代表收益減少)、有沒有發生裝置(如逆變器)需要維修保養的事件?第三事情就是有沒有電站發生「斷線」?發生過多少次?
高:所以慧景是要設計一個警示或推播系統,去通知營運方各種風險嗎?
陳:沒錯!在手機APP這端,假使電站發生了嚴重影響發電量的事件,業主就會收到立即推播。等於使用者只需被動地接收資訊,不必每天記得去看什麼東西,用慧景科技的軟體直接幫你服務,告訴你應該關心的事情就好。
科技加持,降低日常維運負擔
高:負責太陽能電站保養工作的,其實是每天到處趴趴走的基層工程師,他們的實際需求是什麼?
陳:台灣做太陽能的廠商很分散,並非集中某幾家大公司,我們一開始也是從大公司找,發現他們的軟體或IT供應商,並沒有提供電站維運人員很好的工具。後來直接跟負責日常維運的工程師溝通,結果有個很重要發現,他們不斷在講「工單系統」,就是當電站有事發生時,要有一個工單發給對應的維運人員,提醒他到現場修理,修理完了要拍照、寫維修報告、回傳到系統、存檔,或等回公司後用紙本手寫。這群人每天盯著監控系統、到處出勤做管理,但到底有沒有修好?解決發電損失?中間卻是模糊地帶。因此我們開發了app工單系統,加速工程師的工作效率。
台灣期待太陽能成為未來綠能主力,但須盡量減少業者營運風險。 (圖片來源:癮科技)
高:後來你們也接到了日本廠商的委託,這個外國客戶是怎麼開發到的?
陳:去年三月才開始做,主要是日本發展太陽能比我們早,已經達到一個需要提高維運效率的時候。事實上,他們的政府有規定,太陽能電站每年必須提出維運計畫,當你有維運計畫的時候,就要有一個系統來幫助系統化、甚至自動化。
高:這個跟綠能有關的新創事業上路一年多來,兩位有哪些心得?
白:常聽到客戶提到「饋線」不足,報章雜誌也常報導。但我覺得台灣現在還在綠色能源發展的蠻早期階段,像我們提的日常維運也好,甚至說未來的投資回收,其實都還沒走到那個階段。
陳:能源市場裡有相當多的角色,不管是業主、政府、或使用端,每個人講出來的話,某種程度都有他的道理和原因。我們想用比較宏觀的角度去理解整個政策,在這段過程裡我獲得很多資訊,總而言之,還是希望大家多關心這片土地。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區塊鏈」翻轉能源市場的四個可能性 王振益 2018/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