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為什麼我們要知道台灣人的能源使用行為? ─ 專訪台大智活中心「節能產品與服務的使用者經驗準則」計畫

阿乾在「氣候戰役在台灣」節目訪問了台大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究中心的劉佩玲主任,分享了一個針對台灣人能源使用行為的有趣研究。低碳生活部落格整理了訪問內容,讓各位能從劉老師的介紹中,了解這個計畫的面貌,以未來的走向。
「節能產品與服務的使用者經驗準則/節能UX Guidebook」計畫網站

播出時間:2015年3月30日,氣候戰役在台灣節目
主題:能源使用行為,你是哪一種人?
受訪者:劉佩玲教授,台大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究中心 (以下簡稱劉)
主持人:張楊乾,「氣候戰役在台灣」主持人。(以下簡稱張)
訪問彙整:謝雯凱。感謝智活中心審校。


台灣的五種能源使用者:環保尖兵、金錢至上、撇步傳播、被動認分、冷漠疏離

張:很多省水、省電的作法是個人小小的行為改變就可以達到效果,或許能透過誘因,但要讓更多人一起有集體行為的改變則是一門大學問。今天節目訪問到台大智活中心的劉佩玲主任,談一下正在進行的一項計畫,可以從行為面改變,用明示、暗示的方式,讓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把用電、用水省下來。請主任先說明一下,這個計畫主要的背景是甚麼,希望達成甚麼樣成果?

劉:我們目前這個研究計畫,題目是「節能產品與服務的使用者經驗準則」,執行這計畫的背後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希望改變一般民眾用電或其他各種資源的行為,讓我們能達到節能減碳環保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是讓台灣的產業能做出真正能符合人的需求、達到某些特殊目的的產品。大公司可以請到很多設計師,甚至有很多專家學者可以來協助,設計節能的產品;可是台灣有很多都是中小企業,也很有心要踏入節能省電產品這領域,但事實上他們請不起這些專家。

所以計畫一方面研究台灣的能源使用者,看看有哪幾種類型;另一方面根據使用者研究,提出一套設計準則,以後廠商想要進到這個產業,或政府想推動甚麼政策的時候,就可以參考準則,知道應該怎麼設計這產品,才能夠達到目的,讓使用者使用這產品後便自然而然可以節能,或者讓消費者願意花錢去買這產品。而政府推動這類政策時,也可以達到政策目標。

張:其實這真的是現在台灣很需要的。水的問題大家覺得很重要,在台灣使用一度水約消耗0.7度電,所以省水省電都是綁在一起的,這也是與生活經常面臨到,每天一回家都要開電,開水龍頭。請分享一下,台灣能源使用者大概分成哪幾類人?

劉:我們在第一年以問卷調查,得到比較量化的數據,把台灣的能源使用者歸成五類。第一是「金錢至上」,這類的人對能源的知識還蠻高的,最高準則就是要省錢。所以他們在家時會非常注意關燈、不要的插頭拔掉,可是因為他只注重錢,所以到了外面就會拼命用電。第二類「環保尖兵」就很有環保意識,不管走到哪裡都會非常注意議題,非常注意不該用的電就關掉。

張:這兩種人都是少數吧?

劉:不會,根據我們的調查,這兩種人各占四分之一。兩者相加大約佔總數一半。
另一種人蠻有趣的,我們叫他「撇步傳播」。他的個性非常樂於分享,會在乎環保議題,也重視金錢。與環保尖兵有點不一樣,環保尖兵是只要對環保好,會願意多花錢去買些太陽能板。「撇步傳播」則是對金錢和環保兩個議題都很注重。

主持人:他們是生活智慧王吧?

劉:對,他們很願意把撇步分享給大家。但比較不幸的是,「撇步傳播」這種人不見得對節能知識非常充足,所以有時候還把錯的知識傳播出去。所以,以政府來講,針對這種人就要給予正確的知識,因為他們散播力有時甚至比環保尖兵還強。

另外有兩種人,對這議題比較不在乎。一種叫做「冷漠疏離」,另外一種叫「被動認份」。冷漠疏離這種人不太管家裡電費、不太看帳單,錢可能也不是他付的。對他的生活而言,省電這件事情他不太Care,所以買東西的時候就不會考慮是不是真的環保,用電行為也不太受別人影響,也不會想去影響別人。

被動認份這種人,通常是還跟父母親住在一起的,不出電費,也不會看帳單,不過這些人因為跟父母親住在一起,所以常常是家裡的人會告訴他,因而他們是聽命於事,家裡的長輩告訴他,他們會乖乖從命。

這五類除了被動認份稍微比較少一點,大約11%,其他都有百分之20幾。



張:如果像政府說電價要合理化,哪麼哪幾種人會跳出來反對?

劉:大部分民眾都不贊成吧。不過我想環保尖兵大概會接受,因為在理性上是認為台灣應該走向這步,電價合理化才會讓大家認真看待省電這件事情。可是對金錢至上這樣的人,其實就會反對的蠻厲害的。

這就牽涉到政府怎麼跟民眾溝通。而這個計畫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產出設計準則,這就是一種溝通,是政策與民眾的溝通,或產品、服務與民眾之間的交流,這些就是在告訴大家應該怎麼做才好。

四大類設計原則:Enlighten、Encourage、Enable、Engage

張:其實我們看到台灣很多政策的推行立意很高,但推出時都會遇到壓力,到最後又縮回去了,然後就變成反覆不斷的循環。所以我們也在思考,像這種能源與氣候議題,要怎麼樣跟民眾做溝通。我知道這個研究對於接下來子怎麼做事有助益的。你們的研究發現,要讓民眾真正有感,採取一些行為,大概有幾種做法?

劉:主要的原則大概有四大類,四個E。第一個是 Enlighten,就是讓民眾察覺,使察覺。第二個是Encourage 鼓勵起而行。第三個是Enable 讓他有能力、很容易去做。第四個是Engage,讓他有參與感。不同的原則談的是不一樣的事情,第一個Enlighten,因為能源是看不到的,用了多少你不知道,所以要有些手法讓民眾看到能源使用的狀況。

圖:四大原則下,各自有多項指南,詳見計畫網站

張:比如說去抄電表嗎?

劉:不是說去抄電表,舉例來說,你告訴他用了多少電,如果告訴他用了多少度,他可能沒有感覺。可是你告訴他用了多少錢,換成錢,他就比較有直覺;如果還告訴他跟別人的比較是如何,那他就更有感覺。當然還有一些花俏的設計產品,比如說燈,它的電線插在牆上,但是電線通電時你看不到,所以有設計師就把電線設計成燈,當電通過電線時會發光,所以使用者就看得到能源一直跑,就會提醒民眾一直在用電。

第二個是Encourage,就是要鼓勵他,給他勇氣去做改變。我們會用一些手法,譬如找個名人,就是大家都很信賴的人,請他來代言鼓吹,大家就會跟著做。有時候是要給些鼓勵,像小孩子給他貼紙就可以鼓勵他。

張:這類都跟金錢上面,例如節水、節電的優惠有關嗎?還是說只要象徵性地就可以了?

劉:不一定。這裡面的手法其實有很多種。像剛才講的四個E,底下都有很多細則。這些細則就是提供點子,可以來操作。譬如說,我給予正面獎勵,例如現在電費給你回饋,這是一種很直接的金錢獎勵。有時候也可以給他很聰明的懲罰,給他一點點「虧心感」,讓他覺得自己太浪費了,這也是一種反向的操作。譬如說,我列出和你家人口組成差不多的家庭用電狀況,提醒你,你怎麼比他們多用了50%的電,這就讓你覺得有點虧心感。有時可以讓他訂定一些目標,可以達成的目標,他就會看到自己慢慢地在改進。或是把節電塑造成很新潮,好像這麼做才會趕得上時代。這些都是Encourage別人的一些作法。

張:有沒有例子或一些社區,光是在前面這兩個準則,便已經運用得非常多?我知道台灣有些節能社區已經朝向這方面去做,包括讓住戶知道自己的用電習慣,或者是給一些鼓勵啊!或者是剛才提做虧心事,加州有家電力公司就會把電費單寄過去,如果比平均值差的話,就給你一個哭臉,比平均值好的話,就給你一個笑臉。

劉:我想個別社區有各自的操作手法,那阿乾剛才提到的能源管理公司叫Opower,他們就是這樣子做,你參加他們公司的服務時,他會要你填寫家裡的組成是甚麼樣子,你家裡有哪些電器。一些基本資料填了之後,這個公司會幫你做分析,做比較,每月寄給你家庭能源報告,不是帳單,而是報告。它會告訴你,你跟你的鄰居,也就是說居住環境的溫度、濕度差不多的,報告會讓你與鄰居相較,可以看到你的節能表現比較好還是比較差。比較好的就給你一張笑臉,比較差的就給你一個哭臉。它也告訴你,跟你同類型的人到底可以做到多好,讓你有起而效尤的對象。根據他們的研究,不管甚麼國家,不管電價高或低,只要提供設計過的訊息放在報告中,就可以達到2%的節電效果。2%代表的是什麼呢?如果全台灣全體家戶都都減2%的話,一年就是8.7億度電。跟其他來比,102年的風力發電是16億度,太陽能是3億度,因此可以看到所謂的2%節電效果,其實是非常有效的。


影片:O Power 的創辦人之一 Alex Laskey 在TED上說明節電的行為科學策略。

張:如果每個人都能了解自己用電習慣,電力公司也提供這方面的資訊,在國外許多國家的經驗已經看到整合的效果,節能可達2%。節能2%其實對台灣而言也是很大的數據。請老師繼續為我們說明,關於民眾的能源使用,在設計上還可以再怎麼做。

劉:第三個原則是Enable,就是讓他有能力去做節能的事情。當我們要民眾節能,但電費又沒有很高的時候,誘因其實不大,除非這件事情很容易做。所以,讓他有能力是很重要的事情,而且在這個原則上,科技介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舉例來說,我們在家裡的用電,大家都知道電器不用的時候,最好把插頭拔掉,可是大家都懶得這樣子做。電風扇插頭拔掉還比較簡單,可是像電視、DVD,第一個是插頭不知道藏到哪裡,再者插頭一拔掉之後很多設定都跑掉了,下次再開就要全部重來,所以是件很麻煩的事情。如果在設計這些東西的時候,讓拔插頭變得很容易,就會使民眾很容易做。所以有人提出來說,家中電力迴路是不是可以分開,有些電器譬如冰箱這種不能關的,就保留在一個迴路,另外有一些出門應該關掉的電器,就設計在另一個迴路,出門時開關一關就好了。

張:我家就是這樣改裝,大概也只花1千元改線路而已。

劉:有些是更智慧的,例如在美國就有一些溫度控制的 Thermostat 產品 (冷暖氣自動調溫器),它就會知道你們家習慣是怎麼樣、習慣甚麼溫度、習慣什麼時間離開家,睡覺等,它會記錄你使用電器的行為,並依此來自動調控溫度。在沒有人的時候就會把你的冷氣關掉,或甚至主動提供你建議,要你耗電的東西在離峰的時候再去啟用。像這種就是讓你很容易去達到節能,這樣的事情其實是蠻值得推動的。


影片:Nest 自動調溫器的使用介紹影片

張:所以這一塊其實是非常具有商機。我看到很多公司都在投入這種科技,例如光感應冰箱,可以去記錄你打開冰箱次數,或是我們也介紹過智慧插座,可以遠端用APP控制插座開關。

劉:這確實在產業上未來是蠻有潛力的,我覺得這個也蠻符合人性的,人性其實希望你過得舒服一點。電費講起來一個月也不過是一千多塊,如果一般居家的話,所以如果沒有他們很方便來做這件事情(節電),那麼要他們持之以恆,全部靠道德勸說,也不容易。

至於第四個Engage,最主要是靠的是社群的力量,來發揮很大的影響。要讓他覺得是跟朋友、社群一起行動,利用那樣子的力量,讓他能夠達到節電的效果。剛才阿乾提到的有些社區整個社區一起來做,依照台灣人輸人不輸陣的心理,就會讓他覺得應該要努力去做。也有一些其他策略,譬如說,架一個平台,讓這些使用者把他的行動、目標昭告天下,現在我們的年輕朋友很喜歡這樣子,什麼事情都在Facebook上跟人家分享,那他一旦做了公開承諾,他就必須要就要堅守承諾,不只自己堅持做下去,還可以招朋引伴,大家一起來。也有很多利用合作來達到一些目的,或甚至利用競爭的策略,這些都是跟社群有關的策略。

當然要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也要讓他很方便來做,不能變得很麻煩。所以產品或服務要利用到這一塊的時候,也要考慮到為使用者稍微量身訂做,這樣他才能更加投入。

張:如果是以縣市政府鼓勵縣民或市民共同來做節能,在這幾種方式,哪一些會比較有效?有沒有可以讓經濟成長,但用電持平,不同步成長的策略?

劉:剛才講的四個原則大概都用得上一些,至於應該要怎麼做,我覺得是要看未來,你需要一些設計師,來看看怎麼樣設計一個好的情境。其實在歐盟他們曾經架了一個網站,這個網站就是在教導政府或機構做節能減碳,教他們要怎樣一步一步去推動,很重要的是跟民眾溝通。所以人家其實已經建立了方法,你就一步一步照著做。我覺得蠻值得我們的地方政府好好參考,不要再用老的方法。

張:很怕這些錢又被拿去辦徵文比賽,又去做電視廣告,但電視廣告可能又受限秒數,那其實是沒有效果的。所以您覺得這個是大有可為的?

劉:我覺得大有可為,但是他們要掌握到好的方法。剛才提到的歐盟架的這個網站,叫 Mechanism,我覺得縣市政府真的可以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

從研究室到實際應用

張:劉老師剛才跟我們分享了很多在最近做的一連串的研究,不論是分析出在台灣使用能源的類型,跟未來我們在討論電價合理化、或者是浮動電價,很多時候都需要溝通,但你怎麼跟不同使用能源習慣的人溝通,我相信這是蠻重要的一塊。再來是要怎麼樣讓更多的民眾去參與節能,因為節能是對抗暖化最有效的方式,潛力也是最高的。

台大智活中心做這研究計畫,也是希望能成為台灣中小企業的智庫智囊,讓他們利用這些行為準則去開發輕易節能的商品。接下來這套計畫已經跟不同的廠商接洽了嗎?還是說你們也有目標要達成?也有像首爾一樣,要減少一座核電廠的期許嗎?

劉:我們不敢說得這麼偉大,說一定可以節省一個核電廠。不過,我們是覺得做這些事情,只是一個開端。其實在國外有很多大的廠商,在設計一個產品時,都會有設計準則,這個設計準則須要經過不斷淬煉,當商品一直在改版,設計準則也會愈來愈好。舉例來說,智慧手機不管I-Phone安卓系統,都有他的設計準則,來告訴開發APP的人要怎麼設計,讓使用者用起來才好用。我們想做的就是類似這樣的事情,只是我們不是要做手機APP,而是要告訴人家節能產品或服務要怎樣設計,才能夠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最重要當然也要賣得掉。

但是我們的研究計畫只是第一年,還沒有經過很多淬鍊。我們雖然看了很多資料,整理出很多好的案例,可是還需要經過一些驗證。所以我們真的需要和廠商合作,讓他們真正來使用我們的準則,用了之後給我們回饋,例如,有些準則可能用在歐美人士身上很好,但用在國人身上可能並不那麼管用。其實在我們過去一年的研究,就有使用者提供回饋,建議修改方向。所以我們接下來的研究目的,一方面是把使用準則越淬鍊越好,然後同時也把這些原則散播出去。

過去一年,我們為了把這設計準則做出來,我們就做了一個家庭能源管理的APP,主要是可以用在智慧插座上,今年也會設法去找智慧插座業者合作,看看他們是不是能夠利用這些設計準則去開發他們的產品。但是,我們今年更想做的一件事情是希望跟台電合作,因為畢竟我們用電都是從台電來的。如果台電能在他們的電費帳單,甚至未來可以做家庭能源用電的報告,讓用電者真的能達到節電效果,我們覺得這個應該會是一個非常大的貢獻。這是我們在今年度會想做的事情。



另一方面談到對人的描述,我剛才提到的五種使用者,只是問卷調查出來的結果,我們看到他的行為模式,但他的背後,他表現出這些行為的動機是什麼?他的價值觀是什麼?他的信念是什麼?這我們還不太清楚。所以今年我們會花很多心力以質化的方法,一般人文社會科學與設計領域所用的方法,來對這五類人做深一步的質化研究。如此對後續不管是政府、廠商要參考,要知道這群人長什麼樣貌的時候,我們會有更精準的一些描述。

張:台灣整體的能源情境,真的要從節能這方面去著手。考慮到更遠的話,包括未來像是智慧電表,不僅是遠端看而已,還要能遠端操控。控的這塊,到底要怎麼做,大家反彈不這麼大,會願意由電力公司這邊來主動幫你做管理。我們在國外有看到一些案例,也希望台灣能夠趕快趕得上。

另一方面,這整體其實是非常大的綠色商機,甚至有很多的就業機會,我相信都會從小小的行為準則裡面…就我們自己來看,很多學校老師其實自己設計的教案,很多也慢慢在學習怎麼樣做可以讓學生接受,願意去回收水、節能等等。

劉:如果大家想要相關的訊息,可以到台大智活的網站,或者是這個計畫架設了一個網站叫做能源豆腐 (http://energytofu.ntu.edu.tw),剛才所提到的用電行為類型、設計準則與範例,都放在網站上,公開給大家使用。

【延伸閱讀】
臺大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究中心
「節能產品與服務的使用者經驗準則/節能UX Guidebook」計畫網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