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杜哈氣候會議:氣候變遷績效指數 台灣小退兩名


      圖/看守德國協會發布2013氣候變遷績效指數記者會現場,接受氣象達人彭啟明的提問。(謝雯凱攝)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COP18特派員)

    看守德國協會 (Germanwatch) 照例在聯合國第氣候變遷大會 (COP18) 其間,發布各國的氣候風險指數 (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 與氣候變遷績效指數 (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前者是提醒各國儘快研擬氣候調適政策,為不確定的未來做好預防性措施;後者則檢視各國減碳政策,往往被國內媒體與公民團體引用,以鞭策政府積極作為。


    這個組織其實很有誠意,不僅是看政策,也會顧及社會面,且每年都會修改計算方式,加入當前應該增列的面向,也邀請各國專家針對各國填寫問卷,作為重要的評分依據。例如,今年首次納入砍伐森林所造成的碳排放,對於美國開採油頁岩氣所造成的環境衝擊,雖然不列入這次績效指數評比的考量中,但也在「計算方法學」手冊上公開說明,並預告未來可能會納入。

    台灣在今年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數上退步兩名,到達第52名,列在很糟糕 (very poor)的等級,落後韓國一名。全部列入計算的國家有68個,但前三名如往年一樣從缺。

    在五個主要的評分項目中,台灣相對表現較差的是國家碳排放量、排放趨勢、再生能源,表現中間的是能源使用效率、以及氣候政策。仔細看細部項目,排名在各國前30名的有:航空方面碳排、交通方面的碳排放、能源效率發展趨勢、國際氣候政策,與再生能源發展趨勢。表現在50名之後的墊底項目有:減碳目標、再生能源在基礎能源中的占比,以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計分權重與台灣得分表現 (引自Germanwatch)

    國際氣候政策的得分十分有趣,畢竟台灣並非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的締約國,即便提出減量承諾、資助基金,都不在國際公約的框架底下。看守德國答覆說,他們了解台灣的國際政治現實,雖無法以正式身分參與氣候變遷公約活動,但參與問卷的學者指出,台灣積極透過非政府組織參與氣候大會週邊會議,因此才有此分數。

    看守德國協會的氣候風險指數,則是總結1992至2011年的極端氣象事件的死亡人數與財產損失,第一名是受害最嚴重的,台灣則在全球180多國中,排名44名,顯見台灣易受氣候變遷的威脅。全球前十位最易受害的國家,依序是宏都拉斯、緬甸、尼加拉瓜、孟加拉、海地、越南、北韓、巴基斯坦、泰國與多明尼加,大部分集中在中美洲與東南亞,除了泰國之外,全都是經濟、社會能力極為弱勢的國家。

    大會期間,還有另一個特殊的指數發表,是世界能源理事會 (World Energy Council)發布的能源永續指數 (Energy Sustainability Index)。這個指標宣稱它兼顧環境、經濟與社會三個面向,台灣排在94國中的第32名,中段班。但仔細看一下內容,會發現幾個弔詭之處。

日本在能源永續指標的表現 (引自World Energy Council)

    能源仰賴進口、在2011年發生福島核災、2012年因重啟核電廠而爆發大規模抗議的日本,在能源安全(意指自給率)與社會公平性都列在全球前十,而減緩環境衝擊的這個指標,竟從2010的39名,進步到2012年的27名。大量開採油砂造成環境衝擊,使得過去20年溫室氣體排放增長46.4%,並在2011年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加拿大,能源永續指數高居全球第三位,這在氣候大會期間發布,十足諷刺。

【延伸閱讀】
氣候績效指數2013》Germanwatch 
氣候風險指數2013》Germanwatch 
能源永續指標》World Energy Council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您好,正文第一段的倒數第三句:後者則"減是"各國減碳政策
是指"檢視"吧?

DEF 提到...

已更正,真是感謝。我的文章很難沒有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