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乾季時的洞里薩湖(王茹涵攝)
文/王茹涵(低碳生活部落格青年志工寫手團,本文響應部落格行動日水議題發文)
面臨氣候變遷的嚴峻考驗,水資源的調適成了十分重要的課題,殊不見當前全球各地,動輒洪災或者乾旱。今年中國雲南以及中南半島幾個國家,都發生了世紀大旱,依靠農業維生的民眾生活頓失所依;不要說供應可以賣錢的農產品,成千上萬的農民卻連足夠一家溫飽的稻米都無法產出。 而台灣近幾年也飽受水患之苦,從去年莫拉克到今年的凡那比,水,似乎變成了令人難以掌控的環境問題。
水資源管理不當 減絕吳哥王朝
就時間尺度上來說,氣候變遷的影響,不是發生在一朝一夕。而人類社會一直以來也有應對氣候變遷的經驗。雪梨大學吳哥計畫的一部分,便是研究吳哥王朝衰亡時期,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兩者間的相互影響與作用。到底吳哥王朝如何面對氣候變化與其衝擊 (如農作減收,用水需求增加),而氣候變遷加上人為的政策與建設,又如何間接造成吳哥王朝的衰敗?吳哥計畫主持人潘尼以繁雜的水利工程為例,以歷史為借鏡,說明繁雜的工程系統無助於適應自然環境變遷。
研究顯示,吳哥王朝統治的最後數十年間,雨季與旱季間的降雨量變化非常大;洪水及乾旱越來越頻繁,也持續越來越久。因此,在這種氣候變異很大的時期,水資源管理變的更為重要。
潘尼表示,藉由考古挖掘的佐證,計畫團隊一步步建立了吳哥王朝當年建構的水利工程。隨著吳哥城的擴張,水道整體的架構也趨近飽和。這也是為何現在可以看到吳哥城的建築散布很廣,就是因為當時的人必須要不斷擴建,並遷徙其城市的重心。
人為工程崩壞 加乘氣候衝擊
研究結果最後發現,吳哥城建設的水道系統過於龐大,而當人們面臨水資源不足的時候,水道已經複雜到無法對整體架構進行修改或調整,只能在現有的架構上添一條簡單的水道。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最後加上的水道因為過於簡單且細小,無法承受大雨時上流水道匯集的水量,最後一個小水道不但造成整體水道結構的崩壞,也沖毀了大量農田,造成糧食供應不足。而吳哥王朝的最後幾十年,由於戰爭以及人口增長,稻作已是入不敷出,不當的水資源管理,無疑是壓垮吳哥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潘尼表示,吳哥窟的經驗證實,龐大且複雜的工程系統充滿了不穩定性。因此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龐雜的工程更顯脆弱且難以產生調適作用。反觀目前台灣政府的治水思維,仍是工程導向,而忽略了自然,社會文化與水資源之間的相互作用。面對氣候變遷,也許台灣需要的不是「治水」良方,而是與水共存的新思維。過往王朝的興盛與衰亡,或多或少也提供了當代台灣一點線索。
關於作者
王茹涵,曾在3個國家求學,4個國家定居,獨行12國,足跡遍布18國108個城市。喜愛自然生態,更愛致力追求人與環境的和諧。耶魯大學森林暨環境學院學成後,曾回國任職於工研院能環所,目前就讀於雪梨大學地理所博士班。
【延伸閱讀】
Greater Angkor Project
《鹿特丹 與水共存城市典範》林育慈 9-Oct-10低碳生活部落格
《緝兇思維 無助治水》鍾振坤 7-Oct-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當災民選擇留下 建築如何與水共存》廖桂賢 2-Sep-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Blog Action Day 2010: Water from Blog Action Day on Vimeo.
文/王茹涵(低碳生活部落格青年志工寫手團,本文響應部落格行動日水議題發文)
面臨氣候變遷的嚴峻考驗,水資源的調適成了十分重要的課題,殊不見當前全球各地,動輒洪災或者乾旱。今年中國雲南以及中南半島幾個國家,都發生了世紀大旱,依靠農業維生的民眾生活頓失所依;不要說供應可以賣錢的農產品,成千上萬的農民卻連足夠一家溫飽的稻米都無法產出。 而台灣近幾年也飽受水患之苦,從去年莫拉克到今年的凡那比,水,似乎變成了令人難以掌控的環境問題。
水資源管理不當 減絕吳哥王朝
就時間尺度上來說,氣候變遷的影響,不是發生在一朝一夕。而人類社會一直以來也有應對氣候變遷的經驗。雪梨大學吳哥計畫的一部分,便是研究吳哥王朝衰亡時期,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兩者間的相互影響與作用。到底吳哥王朝如何面對氣候變化與其衝擊 (如農作減收,用水需求增加),而氣候變遷加上人為的政策與建設,又如何間接造成吳哥王朝的衰敗?吳哥計畫主持人潘尼以繁雜的水利工程為例,以歷史為借鏡,說明繁雜的工程系統無助於適應自然環境變遷。
研究顯示,吳哥王朝統治的最後數十年間,雨季與旱季間的降雨量變化非常大;洪水及乾旱越來越頻繁,也持續越來越久。因此,在這種氣候變異很大的時期,水資源管理變的更為重要。
潘尼表示,藉由考古挖掘的佐證,計畫團隊一步步建立了吳哥王朝當年建構的水利工程。隨著吳哥城的擴張,水道整體的架構也趨近飽和。這也是為何現在可以看到吳哥城的建築散布很廣,就是因為當時的人必須要不斷擴建,並遷徙其城市的重心。
人為工程崩壞 加乘氣候衝擊
研究結果最後發現,吳哥城建設的水道系統過於龐大,而當人們面臨水資源不足的時候,水道已經複雜到無法對整體架構進行修改或調整,只能在現有的架構上添一條簡單的水道。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最後加上的水道因為過於簡單且細小,無法承受大雨時上流水道匯集的水量,最後一個小水道不但造成整體水道結構的崩壞,也沖毀了大量農田,造成糧食供應不足。而吳哥王朝的最後幾十年,由於戰爭以及人口增長,稻作已是入不敷出,不當的水資源管理,無疑是壓垮吳哥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潘尼表示,吳哥窟的經驗證實,龐大且複雜的工程系統充滿了不穩定性。因此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龐雜的工程更顯脆弱且難以產生調適作用。反觀目前台灣政府的治水思維,仍是工程導向,而忽略了自然,社會文化與水資源之間的相互作用。面對氣候變遷,也許台灣需要的不是「治水」良方,而是與水共存的新思維。過往王朝的興盛與衰亡,或多或少也提供了當代台灣一點線索。
關於作者
王茹涵,曾在3個國家求學,4個國家定居,獨行12國,足跡遍布18國108個城市。喜愛自然生態,更愛致力追求人與環境的和諧。耶魯大學森林暨環境學院學成後,曾回國任職於工研院能環所,目前就讀於雪梨大學地理所博士班。
【延伸閱讀】
Greater Angkor Project
《鹿特丹 與水共存城市典範》林育慈 9-Oct-10低碳生活部落格
《緝兇思維 無助治水》鍾振坤 7-Oct-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當災民選擇留下 建築如何與水共存》廖桂賢 2-Sep-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Blog Action Day 2010: Water from Blog Action Day on Vimeo.
4 則留言:
So simple and so unclear that this article did not said much enough.
是有點這樣的感覺,草草敘述就妄下結論了,讀完頗錯愕。寫得有些似懂非懂,不太邏輯。
To insectlin and 10/19 留言的匿名:
若您想進一步了解 Greater Angkor Project 的研究成果,可造訪http://acl.arts.usyd.edu.au/angkor/gap/,上面也有該計劃歷年發表的報告,應該能讓你們得到更多關於吳哥王朝在水資源調適上的資料。
關於吳哥王朝的滅亡,也可參考這篇文章(English):http://www.earth.columbia.edu/articles/view/2661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