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台灣 還能繼續對碳上癮 ?

 文/張雅惇(研究生)

 信對全球經濟或產業發展稍有留心的讀者會發現到,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不管其本業為何,都將其注意力轉往低碳概念。不論這些企業的母國,是否對低碳社會有長遠的配套政策,這些企業在擘劃未來五年、十年的藍圖裡,都已將低碳從公關意義上的應然,全面轉變為企業發展的必然要件。

 揹負股東利益的企業如此,何況是揹負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國家?


夢幻政策的確實實踐
 【±2℃】映後,陳文茜在蘋果日報上的個人專欄補註:「其實我們個人公德騎單車一年,也抵消不了火力發電廠一天的排碳量。台灣在二氧化碳排放項目上,最核心的議題是火力發電,它佔台灣總體能源76.8%,也因此使台灣人均排碳高居世界前十名。」(*1)

 感謝名嘴們的推波助瀾,我們越來越常在電視上,看到新聞主播介紹丹麥或德國等先進國家的夢幻低碳政策;先進國家或許之所以先進,推敲其歷史發展過程,也只是整個社會堅定地朝向自認為正確的道路前進罷了。而且,事後諸葛的,他們走對了。

 相較來說,或不知不覺、或原地躊躇的我們,最後只能繼續在各種意義上被先進國家所殖民。

 歐盟當初簽訂京都議定書,同意其排碳量須在2012年以前,較1990年的排放水準減少8%;為達到目標,會員國中的德國承諾減量21%。德國的減碳目標很夢幻,成果也令人驚訝,因為2012未到,他們的成績是減排22.2%,並進一步設定在2020年以前減量40%。

低碳的關鍵在能源
 德國能源部門需擔負超過四成的減碳重任。這很合邏輯,對照陳文茜所提,火力發電其實是絕大部分國家的減碳核心問題所在。自1991年再生能源立法後,德國在2008年的再生能源即已供應15.1%電力需求,其中風力貢獻四成、水力兩成、生質能三成,其餘是太陽光電。德國希望在2020 年以前達到30%的再生能源供電量。

 30%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表示有三成的電力來自於自己的國家,且燃料成本為零;三成電力來源不受世界情勢影響,電價也置外於國際能源價格波動。

 德國是風機的出口國,但國內也有近四成的機組並非由德國製造;日益重要的太陽光電,在美中台廠的低價夾攻下,德廠也很難占到便宜。然而德國政府並未因肥水恐落外人田,而停止對再生能源的獎勵。當個對抗氣候變遷的模範生,只有道德的重要性;發展相關產業或許能增加外匯存底、填補失業缺口,但更重要的或許是德國政府不言明的國家安全問題。

軟弱政策的膨風數據

 同期間,台灣的排碳量增加140%;進口能源所佔總能源需求量,由1990年的95.84.%增加到2008年的 99.34%。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僅占0.77%,發電量僅占0.38%。(*2)

 以為捱到【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便得柳暗花明,卻因收購費率偏低,讓既有的風電業者無以為繼;準備進場的光電業者,也因為還有其他獲利空間更多、市場更大的國家可去,而顯得態度觀望。

 軟弱無力的政策,源自於缺乏遠見甚至於充滿誤解的政策目標。行政院目標在今年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達到392萬瓩,2025 年達到845萬瓩(占發電系統的8%以上)。

 暫不論2025年8%的過低目標值。檢視今年392萬瓩的目標值,發現行政院將慣常水力及汽電共生一併計入,不但有違再生能源的定義,過度膨風的數據,也誤導國人以為政府對再生能源果真「仁至義盡」。

從應然到必然
 再生能源對台灣能源的貢獻度越少,意味著台灣未來暴露在國際能源價格波動的風險越大。【±2℃】片尾提到,希望將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提升到國家安全層次,所指的絕不僅是動用國軍的防災演習而已。發展綠能不只是國家所應為,而是任何負責任的政府都必須面對的長期抗戰。

作者介紹
張雅惇,六年級生。在大學時期眼看反核無望,畢業後毅然投入風力及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電源開發,曾參與開發案超過200MW。

【參考資料】
(*1)《為什麼寫e-mail給總統》陳文茜,2010年02月27日蘋果日報
(*2) 《98-107 年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規劃摘要報告》經濟部能源局,2010年月。該報告將「慣常水力」及「汽電共生」涵蓋於再生能源範圍內,謂台灣再生能源占總裝置容量的5.5%;然依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此二者非屬再生能源,將二者扣除後,再生能源僅占0.77%。


【延伸閱讀】
能源會議共識:確認減碳目標 開徵能源稅》張楊乾 24-Apr-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減碳 要靠政治決心》朱淑娟 13-Apr-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輸中韓的 不只有棒球》張楊乾 9-Mar-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