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綠色經濟 台灣「能」不「能」?

 文/趙家緯(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志工寫手團)

 十國集團金融高峰會議(G20)上周在倫敦落幕,會中所提『以能源革命創造綠色經濟』的訴求,已成為二十大經濟體的共識。未來,無論在一系列的波昂氣候變遷會談、八大工業國會議、還是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等,綠色經濟都將是個無法被忽視的聲浪。
 全球超過60%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能源供需,因此減少對石化能源的依賴,被視為全球抗暖大計的關鍵。而另異能源情境的研擬,則是國際上氣候變遷政策討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這被氣候變遷與金融危機雙重夾擊的2009年,『綠色經濟』的概念,已從於學術著作的論證或是環保運動者的倡議,進入實際的公共政策的討論。

 此趨勢對全球能源革命會產生何種影響?台灣是已趕上了此浪潮,還是仍埋首擁抱『發展再生能源不切實際』、『抗暖何必身先士卒』的思維?這都是台灣面對國際『哥本哈根協議』的協商過程中,以調整國內氣候變遷相關政策規劃之時,不可忽略的自我提問。

能源革命願景與質疑
 國際能源總署(IEA)於其2008年全球能源展望( World Energy Outlook2008)中,提出若欲將全球增溫現象控制在攝氏2度以下時,則全球能源需求量的成長,每年需控制在0.8%以下。此外,每年須額外投資0.8%GDP,使風力發電量成長至2007年的13.5倍,而其他再生能源也須成長12.5倍,使其發電量佔比達到35%。在此同時,須控制燃煤發電量的成長在20%以下,並促使15%的火力發電,均裝設碳捕捉與封存設備(CCS)。

  IEA所提出的減量能源情境(*1),仍將核電與碳補捉封存視為其重要減碳選項,其減量貢獻分別達9%與14%。對此,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則提出另一種能源情境。

 綠色和平與歐洲再生能源協會所完成的『能源革命:全球永續能源展望(2009版)』(energy [r]evolution: A SUSTAINABLE GLOBAL ENERGY OUTLOOK)中,強調在同樣的經濟成長率的預估下,藉由能源效率進一步的提昇,使成長率抑制至0.5%以下。藉由能源需求量的總量管制,則可使2030年時,再生能源的發電量佔比達到48%(約14002TWh),並促使核能逐漸淘汰,使其佔比降至2%,以期能於2040年時達成全球非核的願景。而在火力發電中,相較於IEA仰賴CCS技術的發展,綠色和平則認為該技術疑慮仍多,故於其情境中,是以促進汽電共生的推廣,建構分散式電力系統,以提昇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2)

 然而綠色和平對再生能源發展的期待,是否有實現的可能?根據赫爾辛基科技大學Lund教授的研究,在適當的財務支持下,風力與太陽能光電板於2030年時的年發電量。分別可達3800TWh與1800TWh,與綠色和平建構的能源革命情境中的發電量近似(*3)。由該研究可知,若欲擺脫燃煤與核能,邁入永續的低碳社會,則當前對再生能源發展上,財務面的支持實為一重要因素,然此因素,亦因著當前全球經濟的衰退,受到了限制。

再生能源的危機與轉機
 以美國為例,由於再生能源均屬資本密集的產業,而金融危機致使諸多太陽能廠商,取消產能擴增計畫(*4)。另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當前消費者對能源價格的敏感度較高,因此當再生能源的成本仍較傳統能源為高之時,會減少消費者採用再生能源的意願(*5)

 面對上述的不利因素,美國再生能源業者,除寄望日前通過的經濟復甦計畫中,所提供的購置再生能源設備可抵稅以及對再生能源業者提供融資等措施,可減緩金融危機的衝擊以外,更呼籲儘速立法制定再生能源組合標準(Energy Portfolio Standard),要求電力業者需提供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

 但除了景氣因素,近期國際仍藉由政策上的誘因,促進再生能源發展。如歐盟於去年底通過的氣候變遷與能源包裹法案,既提出2020年時再生能源於最終能源使用量中,佔比需達20%的具體目標。美國、德國、韓國等國亦於其振興景氣的方案中,於再生能源發展與能源效率的提昇上,投注大量經費(*6)。此外,諸多國家與組織,認為IEA在再生能源的推動上,仍然不夠積極,因此亦於今年一月成立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IRENA),目前已有七十七個國家加入該組織(*7)。但唯有各國零散的決心,能在20國集團(G20)倫敦高峰會以及波昂氣候變遷會談匯集成共識,方能促使全球邁向新的典範。

全球綠色復甦與能源革命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長Achim Steiner,在G20高峰會期間,呼籲各國領袖應採用更宏觀的角度,去因應當前的金融危機。他並提醒各國當局,當針對單一企業進行紓困時,應思考面對經濟衝擊更大的氣候危機,是否投注了同等資源加以因應(*8)

 IEA的主席田中伸男,也在這次的G20中,呼籲各主要經濟體應確保其振興計畫中,涵蓋低碳科技的發展,以推動『潔淨能源新政』(clean energy new deal,*9)。而波茲坦中心的Edenhofer教授與 Stern爵士,則針對此次G20高峰會發表了『迎向全國綠色復甦』(Towards a Global Green recovery)的報告,建議各國於其經濟復甦計畫中,應將能源效率提昇、輸配電網與其他公共建設的更新、潔淨科技市場的建立、能源相關旗艦計畫的推動、強化能源科技研發的國際合作以及為碳定價建立減量誘因等工作納入(*10)

 主辦此次高峰會的英國首相Gordon Brown,雖決定將氣候變遷納入此次高峰會的議程之中,但諷刺的是,根據綠色和平英國分部以及新經濟基金會的調查,Brown所提出的總額達200億英鎊的振興方案中,僅有0.6%用於能源效率提昇以及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等項目,遠低於他國(*11)。相較之下,德國與美國的綠色復甦計畫,則對於綠色的未來有更多的承諾。

 台灣雖是全球前二十大經濟體,雖未能以正式身份參與上述會議,但是否已感受到國際論述的轉向?國內是否能不再將抗暖化視為經濟發展的障礙,而是正視建構綠色經濟的必要性?當前行政院研提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或可作為一適切的檢視點(*12)

尋找台灣的綠色經濟競爭力
 在行政院的說帖中,四年五千億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是基於『完善便捷交通網』、『建構安全與防災環境』、『提昇文化與生活品質』、『強化國家競爭力之基礎建設』、『改善離島交通』、『培育優質人力,與協助安定就業與就學』六大目標下,提出了20項重點建設計畫,預算分配如下表。但細部檢視各項投資案,與環境直接相關的項目有自來水供應穩定、河川環境營造、下水道建設等三項。另在都市與工業區更新中,亦提到提昇工業區污水接管率。這些項目的預算累加後,總額約五百億左右,低於一個桃園航空城計畫(如右圖)。

 更令人疑惑的是,政府的振興計劃中,沒有任何一個計畫與能源效率以及再生能源推廣具直接相關性,似乎在創造綠領工作的方向上,台灣又再度迷途。

 行政院在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提出後,雖另外提出『新能源旗艦計畫』以及『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分別將於五年內各投入200億元以及300億元,扶植能源產業以及進行能源技術的研發(*13),與投入DRAM產業再造的300億相當,但比例上仍低於10%,令人擔心政府的遠見。

 在此同時,當政府準備投資再生能源之際,台電日前卻提出核四工程需追加400億,使其總興建費用達到2400億的規模。台電與原能會更於目前召開的全國能源會議中,力促既有電廠的延役,更欲新增機組。

 若根據法國核能公司EDF的執行長Carlo de Riva的說法: 『若提供再生能源誘因,將會替代碳交易市場的所提供的減碳誘因,因此使碳變得便宜,導致核能無法發展。』顯見核電投資與再生能源發展具有互斥性(*14)。因此若政府欲創造『能源雙雄」,使再生能源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並使新興能源產業的發展,能確切回饋至台灣本身能源政策的調整,避免再次落入『再生能源製造大國,卻是消費小國』的窘境,則更應從產業競爭力與國家能源安全的角度,重新檢視其欲擴大核能發電佔比的政策方向。

 正逢氣候與經濟雙重危機的台灣,如何學習各國的綠色復甦方案背後隱含的以『環保救失業』的思維,掌握過去在再生能源、節能照明、綠建築等產業的發展基礎,指出一條邁向永續能源之路,或許是本月中旬『全國能源會議』的關鍵任務。

【參考資料】
(*1)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08,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 OECD出版
(*2)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European Renewable Energy Council, 2009, energy [r]evolution: A SUSTAINABLE GLOBAL ENERGY OUTLOOK.
(*3) Lund, P., 2009, Global market penetration of new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assessing future growth rates and energy impacts, in Conference Proceeding of Climate Change: Global Risks, Challenges and Decisions doi:10.1088/1755-1307/6/9/192005
(*4) Recession cools solar energy growth, Rueters, Mar 18, 2009
(*5) Cost Works Against Alternative and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Time of Recession,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8, 2009.
(*6) 邱育慈,上兆綠色投資 拯救金融危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網站,2009/2/25
(*7) Ben Block, India Joins InternationalRenewable Energy Agency, Worldchange March 24, 2009

(*8) G20 summit will test resolve on greener economy Rueters, Mar 26, 2009
(*9) IEA chief calls for ‘clean energy new deal’ , EurActiv,26 March 2009
(*10) Edenhofer and Stern, 2009, Towards a Global Green recovery, German Foreign Offce
(*1
1) Andrew Simms et al, 2009, GREEN STIMULUS or SIMULUS?, the new economics foundation for Greenpeace UK
(*12) 行政院經建會,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2009年二月。
(*13) 能源業「寧靜革命」 挑戰兆元產值,經濟日報2008/10/12
(*14) Decentralisation for a post-carbon society, European Environmental Agency Press, 02 Apr 2008


關於作者
趙家緯,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畢業,現為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參與台大環境系統分析研究室研究工作。研究興趣為生命週期評估、環境政策分析等,並積極參與民間團體於氣候變遷相關政策的討論。

3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你好,我有兩個疑問想要請教,
1.第十個連結好像失效了,沒辦法連上
2.Carlo de Riva說得那句話我覺得怪怪的,看過原文之後,他的出發點是說核能廠跟再生能源都需要政府的支援跟國家規模的分配設施,故支持再生能源會降低碳市場的發展性,降低碳的累積量,進而使碳的價格變低,所以核能就無法發展。但是今天再生能源如果試用效率仍然無法提升到足以提供主要的能源供給,但碳減量的壓力仍在的話,為了達到目標又不能使能源供給降低的話,那就可能得用核能來做主要代替來源了。故我並不覺得兩方發展是會互相衝突的。或是說能夠請作者提供其他資料,因為我並非相關背景出身,只是因為對環境議題有興趣開始慢慢投入,希望作者能夠提供更多資料來參考。
謝謝

匿名 提到...

第十個參考資料,連結應如下:
www.pik-potsdam.de/globalgreenrecovery

阿乾 提到...

To cue343及匿名:
我連結修正了,但不知為何只能在Firefox開,沒有辦法在IE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