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全球抗暖遇難題 峇里路線受威脅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合國氣候變遷年度會議(COP13),已經在印尼峇里島舉行近十天,十二日各國政府的部長級會議將會登場,談判也將進入一波新的高峰。不過,開發中國家要求清潔科技轉移權的問題,自上周起就已經引起熱烈討論,現在雖仍無進展,但連講究永續發展的企業組織,也已公開反對此一提案。

 本次會議的重要性,在於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要求,簽約各國必須從今年起連續三年,開始討論2012京都議定書過期後的新國際合約,也包括未達京都要求的國家,可能會面臨什麼樣的懲罰。這就是所謂的「峇里路線圖」(Bali roadmap),希望從峇里島會議起、到明年的波蘭會議、以及後年的哥本哈根會議,能制定出一套接續京都的氣候變遷國際合約。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組職(UNFCCC)的秘書長Yvo de Boer(下圖),這幾天不斷在公開場合表示,這次會議並不求有什麼結論,但只要各國能朝同一個方向前進,就已算是達成今年的開會目標了。

 不過,情況並沒有想像中的樂觀。上周中國和G77組織,就提出要求已開發國家轉移減量的技術。目前清潔發展機制(CDM),雖已讓減碳的熱錢大量湧入中印等國,但也讓開發中國家受制於先進國家的減碳技術。因此,開發中國家希望能比照蒙特婁公約裏,對氟氯碳化物替代品研發的技術轉移,讓開發中國家也能獲得這樣的技術。

 已在談判現場觀察近一周的台大教授徐光蓉,認為這是開發中國家釋出的煙霧彈,她認為中國只是不想具體談減量時程而已。而一向高舉永續大旗世界永續發展基金會WBCSD董事長Bjorn Stigson,更是公開反對開發中國家的要求,他認為後京都將是投資在永續發展項目的企業,與開發中國家攜手合作的時刻,開發中國家的要求,將會把這些朝永續發展的企業所看重的經濟誘因給抵銷。

 同樣參與會議的清華大學教授范建得則分析,技術移轉權是延續WTO談判時關於醫藥專利權的爭端。他評估,這將會是未來三年在氣候議題的談判上,各國所不能避免討論的一環。

 除了主要會議外,這次會議也被視作是年度環保大拜拜,各類官方和非官方的會議在各間旅館展開。而這一切跟身在台灣的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台灣不是聯合國的一員,因此在峇里島會議桌討論的,或許將不會直接影響台灣,卻可能會和我們主要的貿易夥伴有關,進而影響身處全球供應鍊的我們。台灣這次派了不少官員來峇里島,也許這是針對這些可能的影響探尋方向。

 第二,用經濟手段來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是COP13周邊會議的主流項目,不論是清潔發展機制、碳交易、碳定價等,每天都有十場以上是和碳經濟的問題。不過,包括極力鼓吹碳市場的英國環境部氣候變遷辦公室(OCC)都坦承,不論是史登報告或是麥肯錫報告,都只是根據現在情況而作出預測,在仍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

 第三,環境正義的問題更形重要,包括像是對暖化的調適策略。這次在美國後院的加勒比海各國,甚至認真的談起了海水上升或暴風增多後,是不是要往美洲大陸遷移,嚇得美國媒體大幅報導此事。

 此外,印尼等有豐富林業資源的國家,獲得已開發國家承諾將會大幅補助,但過往許多的補助竟是在增加保全人手,把森林的價價值只在作碳匯,甚至是強迫原住民遷移,徹底把人與樹木的關係給切割。這也成為幾個東南亞國家非政府組織關注的焦點。

 這次我代表台達基金會來峇里島,雖然只能旁聽會議,以及參加周邊講座,但感覺就卻像是參加短期的暖化學分班。也希望能把一些國際上新的資料,傳達給在台灣的讀者。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呵呵,暖化學分班...
其實還有政治協商學分
還有騎單車運動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