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比省錢 還更重要的事

 文/廖桂賢(美國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博士候選人)
圖/jentropy Flickr創用共享CC BY-NC 2.0

從西雅圖剛搬來柏林,租了一個小公寓,才來不久,還在張羅一些生活必需品。這天,我和我先生帶著一張採購清單,來到了一家大型電器用品店想買個省電燈泡,眼前是琳瑯滿目的各式燈泡,價格也是南轅北轍。

找到了想要的21瓦的省電燈泡(相當於傳統鎢絲燈泡的100瓦),但要價將近八塊歐元,而另一邊同樣亮度的傳統鎢絲燈泡,兩個只要一塊多歐元。雖然自己的清單上確切地寫著省電燈泡,但看到價格後,卻有些不確定了,尤其是幾天前才在IKEA買過省電燈泡,昂貴的燈泡卻莫名奇妙地壞了,而在經濟不景氣、荷包縮水、又是旅居在外的情況下,該忍痛買省電燈泡嗎?還是買便宜許多的鎢絲燈泡?


換省電燈泡 未必有環保動機
天人交戰之際,我先生說:「當然是買鎢絲燈泡啦,反正我們的電費是包括在租金裡,省電燈泡又不會讓我們比較省錢!」

自己的先生這麼說,讓我驚覺,原來,省電燈泡可能對許多人的作用在於省電、然後省錢,卻不在於節能減碳或抗暖化。有多少人使用省電燈泡是為了環保的目地?人們又為什麼願意花比較多的錢買省電燈泡呢?對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而言,這是個重要的問題。

一直以來,無論是公、私部門在推廣比較環保的行為時,多是採用「利誘」的方式,以「省錢」來作為行為改變的誘因,例如美國一些相關組織在向大眾推廣綠建築時,也多強調「綠建築在長期上比較省錢」這樣的論述。不少環保團體和政府組織相信,用環境生態的大道理來向民眾宣導對環境比較友善的行為,是行不通的,一定得設法與個人效益掛勾,才有可能讓大眾改變習慣。

然而,如果一昧地用省錢或是其他個人效益作為行為改變(例如改用省電燈泡)的誘因,很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推節能家電 恐促使消費行為
今年四月份,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出版了一份報告《風向球與路標:處在十字路口的環境運動》(Weathercocks & Signposts: the environment movement at a crossroads),就點出了「利誘式」的環保行為推廣的謬誤。報告指出,許多所謂綠色消費的環境運動,因為擔心陳義過高,往往不敢直接告訴消費者運動背後真正的環境目的,也不敢主張太大的行為改變,於是一直以來許多環保運動侷限在資源回收、換省電燈泡、買省電家電等這些可以讓消費者省錢,但卻對惡化的地球環境不痛不養的行為改變;更糟的是,許多研究指出,人們反而很可能將省下來的錢,拿去做其它更不環保的消費,例如,省了電費卻去買一台更大的電視。如此一來,人們可能在這一頭減了碳,卻在另一頭製造了更多的碳排放和垃圾,正因為人們不明瞭行為背後的真正環境目的和效果。

於是,就像我們的例子一樣,在自己不需要付電費的情況下,人們還會願意花好幾倍的錢,為了減少碳排放而買省電燈泡嗎?

時間緊迫 資源需用對地方
如果環境運動將有限的人力和預算投注在錯誤的宣導方式上,我們不過是在浪費資源,同時也耽擱了採取必要行動的時間。環保運動必須設法讓大眾瞭解任何環保行為背後的完整邏輯:省錢雖然是好事一件,卻不是真正的重點,省去不必要的製造和運輸、省去將來會產生的垃圾、省去碳排放,才是重點。與其將焦點集中在推廣像換省電燈泡這樣的行為改變(但並不是說這不該做),不如將資源放在宣導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和製造。

我們現處的是地球環境惡化的非常時期,我們沒有本錢浪費在不痛不癢、甚至有反效果的環保行為,我們必須儘速採取更積極大膽的行動來減緩抗氣候變遷的趨勢,而這需要人人都清楚行為改變的最終的目的。

此外,與其學行銷的手法,用簡單的口號來推廣民眾從事某些環保行為,《風向球與路標》建議,應該設法引誘大眾獨立思考。例如,直接告訴民眾該怎麼做或幫民眾列出行為改變的環保清單,例如隨手關燈、換省電燈泡、冷氣溫度不要設太低、騎腳踏車上班等等,雖然給了民眾方便,卻可能讓這些行為成為不詳加思考的機械性動作,最好的方式是激發民眾獨立思考,根據個人的狀況自行設計對地球環境更友善的行為改變。

天人交戰了半天,當然,最後我們還是買了省電燈泡,雖然電費不用我們自己出,但未來氣候變遷的後果,我們還是得跟所有人一起攤,而那不是多花幾個錢就能了事的。

關於廖桂賢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學士、美國賓夕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地景建築碩士。在台灣曾任職於社區總體營造相關的非營利組織;在西雅圖曾任職於專門從事永續設計的建築公司Mithun, Inc.,參與多項獲獎的設計規劃案,並取得美國綠建築協會能源與環境設計認證(LEED Accredited Professional)。研究興趣在於永續城市的生態水文環境的規劃設計,目前為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建成環境博士候選人、美濃農村田野學會顧問。

【延伸閱讀】
讓每張消費券 都帶綠色重量》張楊乾 19-Nov-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節能 有時不一定省錢》張楊乾 8-Sep-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趕上國際 台灣也跟白熾燈泡說掰掰》張楊乾 1-Apr-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依據能源局的節能標章全球資訊網,省電燈泡的全名應為“內藏電子式安定器螢光燈泡”。這個產品出現在商業市場早已超過12年,其製造技術早已稱不上高科技,且幾乎多在世界的工廠(中國)製造,可以確定的是,當前雜牌的品質幾乎與知名廠牌(P牌、O牌、G牌)無異.....(個人使用各牌省電燈泡近6年來之經驗累積),就以雜牌省電燈泡23W(相當於125W白熾燈泡之光通亮)為例,農曆年假前一個月各大賣場特價一顆約台幣50~60元,甚至50元有找。若大家不執著一定要用名牌,其實省電燈泡價格並不貴,且真的比白熾燈泡明亮又省電,若家裡平均每天使用省電燈泡5小時,約42天就能將省下的電費攤掉購買這顆省電燈泡的費用。而一般雜牌的省電燈泡,若每天使用5個小時,至少使用1年內都不會有明顯之光衰,若要操到壽終正寢完全不亮為止,甚至需要1.6~2.7年。因此只要不執著名牌,省電燈泡真的不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