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載容量不足」的時間每年大概100多小時,如果不斷蓋電廠只為了應付一年100多小時的尖峰需求,效益有待商榷。只要用戶端多省點電,就能聚沙成塔、變成一座「虛擬電廠」,把這些(沒用到的)電擠回去賣給台電。"
![]() |
因應2017缺電危機,台灣終於引進國外行之有年的需量反應聚合商制度!(圖片來源:承隆智能工程公司官網) |
前一篇介紹了「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的概念與相關作法,但還得搭配最近剛起跑的需量反應「用戶群代表」(Aggregator)制度,才能真正釋放需量反應的節能潛力。歸納各國經驗,需量反應約可削減5~10%的尖峰用電需求,評估全台應有1500~3500MW的潛力。
5月起,台電將試行兩年「需量反應聚合商」制度,由美商EnerNOC與承隆公司合資的「台灣安奈諾克公司」(EnerNOC Taiwan)得標。本文整理「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節目採訪「台灣安奈諾克公司」(EnerNOC Taiwan)總經理林美真的對談精華,告訴你一般小商家和老百姓如何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