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4日 星期五

「低碳交通」系列十七:解放私人車位,紓解都會擁擠交通

"以台北市來說,目前登記車輛近百萬,但每天從外縣市跑來的大概有150萬輛,但台北市的車位只有80萬格左右,導致車位一位難求。"


(圖片來源:USPACE)


整理/張榮惠(本文內容整理自2018/6/25「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節目)
 公有停車位僅有20萬格出頭的台北市,每天卻有200多萬台汽車在馬路上交錯、奔馳,每位車主都在爭搶「一格難求」的容車之處。有沒有更環保、便利、而且更智慧的解決方案呢?
 成立不到兩年的USPACE(悠勢科技),短時間便集結逾500處共享車位,透過行動裝置和APP應用程式,企圖解決都會區普遍面臨的停車困境,還搭配智慧地鎖保障用戶權利,不但拿下中華電信Hami軟體開發賽創新應用組冠軍,最近還跟共享同業的 UBER 和 Zipcar 洽談合作。
 「氣候戰役在台灣」邀請甫滿30歲的USPACE創辦人宋捷仁,分享創業初衷和共享經濟營運模式,以及如何運用智慧科技為都會創造更多友善空間的想法。

節目名稱:搭上共享潮!找車位不再難如登天
來賓:USPACE 執行長 宋捷仁 (以下簡稱宋)
主持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前計劃主任 高宜凡 (以下簡稱高)
高:生活在台北市、也就是「天龍國」的民眾們,如果自己開車出門,應該常覺得是自找麻煩,第一、會塞車,第二、找車位得憑運氣。平常開車上班的朋友們,如果看到有個車位是空的,就會覺得好幸運,成了當天的「小確幸」,種種狀況都反映一件事,在都會區找車位有夠難!今天的來賓宋捷仁先生,就是希望幫大家解決這方面的困難。宋先生的背景其實不是交通相關領域,當初為什麼想投入這塊事業呢?
宋:我之前做的是投資,每天要出去跑客戶,很大問題就是找不到車位。即使有停車場資訊、卻沒有即時的空車位,或者即使有、也無法提前預約。自己本身就有這樣的困擾,所以想透過共享車位解決問題。
加上每日湧入境內的150萬台外來車輛,台北市區停車空間的確存有龐大缺口。
(圖片來源:Meet
高:從異業跨入其實蠻冒險的,有做過創業前的規劃或盤點嗎?
宋:以台北市來說,目前登記車輛近百萬,但每天從外縣市跑來的大概有150萬輛,但台北市的車位只有80萬格左右,其中74%(52.6萬格)屬於私人,剩下的才是公有停車場,包括嘟嘟房、台灣聯通、路邊停車格、公家機關停車位等。
 比例如此懸殊,導致車位一位難求,所以潛在的市場需求完全沒問題,風險反倒來自法規,過去私家車位如果開放給不特定人士臨時停車,其實會違反《停車場法》等相關法規。
高:第一個車位是怎麼找到的?
宋:其實是我們自己租的,一開始沒有人加入平台,不如先租幾個,共享給大家試看看,有了使用數據,也比較好說服其他人。結果發現市場缺口很大,我們先在東區租了兩個車位,因為價格(停車費)稍微便宜一些,幾乎每天都是滿的。
智慧地鎖,助預約,保障使用權
高:對共享經濟來說,我覺得APP使用介面是個關鍵,像WeMo(電動機車共享服務)需要加入會員、做認證,得輸入身分證、駕照等個人資料,卻容易造成用戶的隱私疑慮,你們有遇到這個困擾嗎?
宋:USPACE的平台是雙邊的,以「車位主」來說,要先確定這車位是不是他的,必須示出相關證明,是租的也要看承租單據,才不會有法規疑慮。「駕駛者」相對簡單,只要綁定信用卡、輸入車牌和相關資料,就可認證來停車。
共享經濟常面臨惡霸使用者,USPACE提供「智慧地鎖」保障預約用戶的權益。
(圖片來源:USPACE
高:創業過程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宋:很多困難,當時以為只要寫好APP程式、讓它自己媒合雙方,就沒事了。後來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因為客戶的需求不斷提出,不管技術、設備、營運等層面,導致現在公司組織必須擴大。
 此外,一開始覺得我們是家科技公司,從沒想過必須捲起袖子、跪在地板上鋪水泥、畫油漆,甚至還要去砍樹(整理車位),因為車位上的狀況百百種,這是我們早期比較辛苦的部分,但一定要讓用自己的雙手親自下去做,才會知道這件事怎麼做才是最好的。
高:USPACE跟過去出現的共享車位模式最大不同,就是提出了「智慧地鎖」保障預約車主權利,以前有人推過類似機制嗎?
宋:在日本也有類似機制,不過沒有用到這樣的設備。其實這設備也不是台灣做的,中國大陸那邊就有很多電動地鎖,我們只是把它變做共享經濟的工具。智慧地鎖有控制的藍牙群線,本身不連網、鑰匙放在雲端,不過車主的手機要連網,透過手機存取藍牙群線,抵達現場後把它放下、就可以讓車子停進去。離開時再把它立起來,就完成整個服務了。
高:如果有車主忘記來取車、超過了原本預約時段,智慧地鎖會自動升上來嗎?還是直接多收費就好了?
宋:我們設計的預約模式,是從預約的當下就開始計費了,車位保留之後、別人就不能預約了,駕駛先不用告訴我們要停多久,反而得看車位主人能開放多久? 不過整體看來,超時的人並不多,頂多超過10~15分鐘,這時我們會幫忙安置車位主,也幫駕駛支付費用。
風險在法規,未來瞄準電動車需求
高:會加入USPACE的車位主,大概都是怎麼樣的人?
宋:各式各樣的都有,有些車位在店家前、有些是住家前,而我們最優先考慮的是戶外平面車位,甚至有地主來談合作。評估車位時,我們會先看有沒有裝傳統地鎖,有的話、代表他有被違停的困擾。所以談共享前得先談管理需求,告訴車位主USPACE不僅可以解決過去違停的問題,還能用閒置時段幫忙賺點油錢。

高:如果加入USPACE共享平台,平均一個車位可創造多少獲利?
宋:其實獲利狀況取決於區域、地段、開價、開放時間等因素,以台北市來說,平均每個月可以賺2000~1萬元之間不等,最熱鬧的東區,一個月7000~8000塊不是問題。
高:剛你有說過,這個創業模式的風險其實在「法規」,目前法規要求有提供停車服務的就會被當成停車場,得繳營業稅、地價稅,用戶該怎麼辦呢?
宋:我們曾函示國稅局,國稅局回覆說,車位主賺的要列入年度個人收入。但就土地部分來說,現在還沒有法規去規範這類型的用地。
高:不少共享經濟常出現反對意見,有發現質疑共享車位的聲音嗎?
宋:我們的商業模式是想創造三贏,不管是業者、用戶、甚至替政府解決車位不夠的問題,在台北市打造一個車位,成本大概要200多萬,我相信反對(共享車位)聲音不多。不過平台還是要做好管理,才不會衍生更多問題。
2016年底成立的USPACE新創團隊(左二為執行長宋捷仁),希望用共享模式解決都會停車需求。
(圖片來源:Meet
高:創業至今的進度符合預期嗎?未來還有哪些規劃?
宋:以公司營運者而言,永遠都太慢。我希望短時間內創造更多車位,讓使用者更便利。但使用者太多、車位太少的話,也不會成功,供需之間還是要有平衡。除了台北市,新竹我們也訪查過,有到竹科管理局拜訪,也到工研院去請教,發現那邊也很缺車位,包括新竹、台中、高雄,都是下一階段想去的地方。
 未來跟「車位」有關的,我們都會列入市場範圍,最直接的就是「電動車位」跟「充電樁」的整合,也在評估「自駕車」的停車系統,自駕車是可以找到路邊車位,可是它怎麼知道一棟建築裡的地下停車場哪個是空的?抵達前會不會被占用?這些都是我們在研發的方案。
【參考資訊】
【延伸閱讀】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Pinterest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第一行有錯字,「公有停車會」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