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循環經濟概念應用在都市空間再生案例上,其特別的價值在哪裡?對我而言,這個特別的價值在於與體驗經濟的結合。以空間當作不同活動的載體,藉由園區導覽、不定期舉辦活動的方式,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讓大眾看得到、感受得到這個過程,並意識到自己也參與其中。"
圖:位於阿姆斯特丹De Ceuvel循環經濟園區的. Ook bij Café ( 照片出處:http://www.amsterdamenergie.nl/ ) |
文/荷事生非│Alley Chu(荷蘭台夫特大學碩士班)、董芸安 & Sisi Chan 編輯
在上篇介紹過了de Ceuvel的發展背景、循環經濟的概念,以及園區的空間體驗之後,這篇將進一步介紹在de Ceuvel園區當中,循環經濟的概念被應用在哪方面?以什麼方式?及運用了什麼樣的技術?除此之外,在當前循環經濟如此熱門的情況下,在這個篇章中我也希望嘗試進一步探討,將循環經濟概念應用在都市空間再生案例上的特別意義為何(如同de Ceuvel這一例),以及其de Ceuvel案例之所以成功的背後原因。
循環經濟的實踐- Cleantech Playground
首先先來複習一下,循環經濟的目的,在於建立一個可恢復且可再生的產業體系,從製造原料、製造產品、提供服務、回收能源、到掩埋廢棄物,達到「零廢棄物」的產業循環(循環台灣基金會,2016) 。Metabolic 將這樣的概念落實在其 Cleantech Playground計畫,包含了實驗都市農業的溫室、收集廢棄物達到再利用的生物精煉廠,還有以廢棄建材建成的Metabolic 的駐點辦公空間、船屋社區以及咖啡廳 (詳見圖1 及資料來源3)。而其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循環主要體現在:尿液、糞便、汙水、廚餘及雨水收集這五個面向上 (詳見圖2 及資料來源3)。
於是,人們在de Ceuvel可以體驗到這樣的一個循環過程:藉由從廁所蒐集的排泄物,經過細菌厭氧消化分解後成為堆肥,用來種植餐廳裡所使用的部分食材(另一部分則來附近在地的有機食品店),做成一道道標榜新鮮自然的餐點。剩下的廚餘殘渣亦會轉換成燃料,藉由提供廚房製作餐點時的能量而回到此生物循環裡。在這篇我想再度用文字,帶領大家如親自在現場參加導覽一樣,去發現這些技術如何被應用在園區裡的不同角落。
踏上架高在船屋群中的木棧道,導覽就地開始!
首先你一定不會忽視眼前這一片蘆葦搖曳。這片草地除了創造出特別的地景,同時也是在清理這片長期有重金屬汙染的土地。往靠近船屋一點看,船屋前種滿植物的這個箱子,即是之前提到的水生植物汙水處理槽(biofilter)。有別於一般其他地方需要連接汙水下水道將汙水輸送到城市裡的汙水處理廠,de Ceuvel擁有自己的一套汙水處理方式而不需仰賴外接的汙水下水道。每個船屋藉由門前那個種滿柳、麻、竹等水生植物的過濾槽來淨化排放出的汙水。也因此,船屋社區的人們被要求必須使用生物可分解的肥皂和清潔劑。
圖3、船屋前不起眼的biofilter (©Alley Chu攝影) |
頭抬高往上一眺,會發現屋頂上有熱泵,能夠透過熱能交換流通系統,留住室內60%的熱能。而熱泵並非一枝獨秀,屋頂上亦有太陽能板(整個園區有超過一百片),櫛比鱗次作為園區重要的再生能源來源。
還記得在上篇提到船屋內有趣的乾式廁所嗎(見圖4)? 乾式馬桶意即非用沖水的方式清除排泄物,而是在如廁後,用稻草堆覆蓋排泄物。此稻草與排泄物的混合物會集中在馬桶下方的收集盒,當收集盒滿了的時候,船屋成員們要像出門倒垃圾一樣將混合物倒在metabolic lab的收集站。Metabolic的人員再用Joraform composter這個六角形滾筒狀的混合器(見圖5),滾動混合促進細菌在當中進行厭氧消化,最後形成一箱箱的有機堆肥,作為園區裡種植蔬菜的養分。
圖4、船屋內的乾式廁所 (©Alley Chu攝影) |
繞完船屋社區,更多精彩的還在園區的另一側,metabolic lab。雖取名為lab,其外觀就像三條長方體如雜物般不規則地交織堆疊著。一個是Metabolic的展示空間,許多活動在此不定期舉辦;一個是之前提到的生物精煉廠,許多不同廢棄物在此找到新生命。包含:
- Struvite reactor-尿液變肥料
目前傳統的肥料製造過程是從磷礦中取得磷,以及從空氣中經由化學製程取得氮。這樣的過程事實上消耗了許多自然資源以及能量。而metabolic在de Ceuvel嘗試著藉由萃取從metabolic 辦公室、咖啡廳收集而來的尿液製成的磷酸胺結晶體,作為較乾淨環保的磷肥,應用在園區裡的溫室以及景觀植物。[註1] - Vermicomposter-廚餘變飼料
蚓糞堆肥化(Vermicomposting)是指藉由蚯蚓等蠕蟲將廚餘分解變成富有養分的黑土。在園區裡,從Metabolic lab、船屋社區和咖啡廳收集而來的廚餘會經過這樣的過程,製成溫室裡植物的肥料及魚群的飼料。 - Village pump- 雨水變飲用水
而堆疊在兩者之上的即是溫室,自今年4月開始與Nomad Farmers 合作實驗魚菜共生系統 [註2]。溫室前有個長型筒狀的機器,用來將收集到的雨水淨化成可飲用的水。不過目前仍是測試及展示階段,尚未應用到整個社區。
為了估算園區內的水、物質和能源的流動,Metabolic在園區裡建立感應系統。雖然目前園區仍然部分仰賴外來的資源,但他們希望未來能達到100% 使用再生能源和回收水,60-80%的生物營養回收和10-30%的蔬果自給率。我發現,讓我驚艷的並不是在於見識到這麼多創新的環保技術,而是在於看見有這樣一個地方,把這些技術應用在現實生活環境中,並且讓大眾也有機會看到。
循環經濟的背後是什麼
即使導覽結束,腦袋中的思路暫且先別腳步。讓我們來想想幾個問題:
目前利用循環經濟概念應用在各行各業的例子越來約多,有的從源頭設計思考,有的著重末端回收,像是重新思考手機、電燈泡的生產鏈,利用廢輪胎製作家具,和利用廢玻璃製成工藝品等等。而當循環經濟概念應用在都市空間再生案例上,其特別的價值在哪裡?對我而言,這個特別的價值在於與體驗經濟的結合。以空間當作不同活動的載體,藉由園區導覽、不定期舉辦活動的方式,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讓大眾看得到、感受得到這個過程,並意識到自己也參與其中。對於一般大眾,這樣子從體驗、從情感上建立的連結,也許會比文謅謅地宣導何謂循環經濟或者何謂永續來得有效。
我也在想,相信在世界各地想要推廣循環經濟的人肯定很多,而又為什麼阿姆斯特丹能做到?為什麼de Ceuvel能成名呢?這些問題牽涉到滿多結構性議題,在我有限的知識理解下分析出以下幾個原因:
(一) 、荷蘭本身已具有能將環保與永續商業化的市場風氣。換句話說,在荷蘭追求環保與永續不代表就一定會犧牲其商業利益。因此在看見商機的情況下,政府願意鼓勵、民眾也願意創新。
(二)、 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所給予的城市發展定位與自由。有時要造就好的都市空間並非意味著政府得全盤主宰。如同此例的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大方向訂定了北岸發展永續的定位之後,願意接納由下而上的力量,給予市民發揮的競圖機會,才促成了de Ceuvel的發生。
(三)、群眾的環保意識是我覺得當中最重要的因素了。因為有著那群提出de Ceuvel這個點子的人、那群願意進駐工作的人、還有那群前來朝聖的人。即便扮演的是不同角色,相同的是他們都是那群相信永續是他們生活態度的人。是因為人們以及人們的環保意識,才造就de Ceuvel的價值。更值得一提的是,既de Ceuvel案例之後,整個 Buiksloterham 地區都陸陸續續有其他居民響應,興起以循環經濟為精神所發展的社區。這也讓我想起了一句話:「要推動循環經濟不是由政策或企業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要去找到民眾的需求,讓資源自然地在民間循環。」(王家祥,2016))我相信,像de Ceuvel這樣一個發展循環經濟的成功案例,背後其實是奠基在這樣的發展基礎之上。成功,絕非剛好而已。
最後,讓我們再次回到循環經濟的本質。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對於目前消費性社會的一種反思。約翰賽卡拉曾說:「我們越來越依賴一些能夠帶給我們身分、自尊的東西,而這些都已經幻化為消費社會的商品。」(摘自紀錄片 《電燈泡之預知死亡紀事》,2010))其實也許我們需要的產品並沒那麼多,無止境的生產與消費,雖然刺激經濟的成長,但也是在消耗地球有限的資源。期待未來會有更多更多的人響應,讓循環經濟創造出的永續成為不退的流行。
【註釋】
[註1] 磷通常是從磷礦取得,而荷蘭的磷礦估計約再70年就會耗竭(*資料來源)。當一般家庭把廁所(尿:黃水‚ 糞: 黑水)與洗手洗菜的灰水混在一起排放時,既會造成資源萃取上的困難,也會因為必須使用最重的汙水處理技術而增加處理成本上的負擔。如果在汙水的源頭就有分類處理的話,就可以達到效率最大化的資源萃取及汙水處理。
[註2]: 魚菜共生系統(Aquaponics) 是指將養魚(水產養殖Aquaculture)和水耕種菜(水耕法Hydroponics)兩種產業結合成一共生系統,魚透過排泄物為植物提供營養,植物吸收養分實現水質過濾,為魚提供乾淨的水。於是池塘會形成一封閉循環,將每項物質做最有效率的運用。
【資料來源】
4.循環台灣基金會
5.《從咖啡廳到整座城市,阿姆斯特丹打造「循環城市」的最佳實驗室》(社企流,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