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從 PM2.5 看建築「換氣」

"即使將門窗都緊閉,並不代表PM2.5或其他空氣汙染物就不存在,但關窗後除要考慮如何引進新風,把汙濁的室內空氣排出也是重點。 "
(謝雯凱 攝)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原發表於2015年8月號綠雜誌)

   長期以往,在台灣所設計的綠建築,多半會強調自然通風的重要。不論建築物裏的構造名稱,是稱作浮力通風塔、熱灶排風、或是屋底高腳、都是希望利用下冷上熱造成溫差,利用自然通風將熱氣從建物內部移走。

   只是隨著《穹頂之下》環境紀錄片的揭露,從北京、高雄、利馬到聖地牙哥,PM2.5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致病源。這種能穿透口罩直達肺部的空汙粒子,成為中風、心律不整、心臟病、氣喘、肺癌等心血管或呼吸導疾病、最新研究甚至認為空氣懸浮微粒,與血管型失智症、腦萎縮等疾病相關 (註1)。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當黃濁的原水流下



文/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篇原刊載於8/16日聯合報元氣周報)

    「氣候變遷是什麼?這兩天大家最明顯感受到的就是,打開水龍頭的水卻是黃濁的,民眾到超商搶著買礦泉水。」這是台北市環保局長、也是前翡翠水庫管理局長劉銘龍,在出席第41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暨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頒獎典禮時,給氣候變遷所下的定義。

    蘇迪勒颱風過境,為台北市帶來濁度近四萬度的南勢溪,遠高於淨水廠六千度的上限。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是天災還是人禍,中央與地方交相指責,但這類因極端氣候對你我生活所造成直接與間接影響,卻是持續的增加。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你也有氣候變遷問題意識和風險感知嗎?

Source:winkai_h via Flickr

 文/柯佳吟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管普遍性的科學結論在在顯示出全球氣候變遷正在發生,除了已經證實全球氣候變遷的主因是人為影響,同時也預期將會對地球環境形成嚴重的威脅。然而,民眾對於全球氣候變遷的認識以及對於各國氣候行動的支持仍然不一致。近年來的研究逐漸讓我們更加了解民眾如何面臨與看待氣候變遷,我們也發現到,多數的研究結果顯示,當個人對於氣候變遷風險有所感知,便會進一步影響甚至改變個人的環境保護行為以及對於政策的支持和參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