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環境的智慧 在京都古城

 文.圖/陳楊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環境計劃主任)

 本京都,一個千年的古城,應該也是全球唯一仍具唐朝長安風格式的城市。

 七月初夏造訪京都,8大工業國(G8)的外相也正巧在京都開會,為7日在北海道洞爺湖召開的元首會議暖身。而外相選擇在京都開會,正是為了全球暖化威脅,討論後京都議定書的減量目標,再為人類與地球環境找出一條出路。



政府補助儲水 防治都市水害
 京都身為全球抗暖協議的簽署地,在市中心裏,到處都可看到京都市政府所作的抗暖化廣告,其中令我最感興趣的,是「京都市上下水道局」的一項鼓勵金廣告。這個稱為「雨水貯留施設設置助成金」的制度,看似嗷口,其實簡單的說,就是政府補助家家戶戶購買大水桶,將家裡屋簷所收集的雨水,儲存在水桶,留作後續植物灌溉之用。

 其廣告上說明,由於都市的綠地減少,相對下雨時土地涵水量也變少,結果大量的雨水常經過家家戶戶的排水管,排進街上的排水溝,當排水溝來不及排除雨水造成積水時,就造成所謂的「都市型水害」。而設置這樣的雨水桶,除了留住雨水可以利用外,還可以減少急雨時的逕流到排水溝,減輕排水溝負擔,也減少水災的形成。

 土地與植物本身就像個大海綿,雨季可以吸收緩衝急遽而來的雨水,平時可調節氣候。但現代人迷信水泥與柏油鋪成的硬鋪面,並認為只要排水溝快點將水排掉,就可解決水患;結果在都市中,到處是一條條在夏日吸收熱量的水泥水溝,與遍佈各處的吸熱硬鋪面,卻反造成了「都市型水害」這個的新名詞。

 像前些日子只要一有午後雷陣雨,高雄市部份地區就會開始淹大水,而高度發展的台北縣市低漥地區,通常也都會傳出零星災情,這與都市型水害應該也脫不了干係。或許兩地的市政府可以參考京都市的作法,獎勵民眾將雨水貯留再利用,既是防洪也是節水。

寺院大樹林立 調節都市熱島
 京都在日本是出名的燠熱都市,它一如台北處於盆地之中,四周的山勢阻隔了風的流通。實地走在京都的大街上,確實能感受到京都太陽的熱毒,若是正午時刻站在陽光下,更覺得連頭都要被曬爆了。

 還好京都街道還留有許多大樹,尤其是公園與寺院,大樹林立。而當我一旦躲入樹蔭或屋簷下,就仿彿進入一個清涼的世界,直教人不想離去。

 日本的寺院前,常有一類似大型門框或牌坊的建築物,稱之為鳥居,是一地標,表示進入神明神聖的空間。在通往正院或正殿的通道,往往是一樹木林立長道,稱之為表參道。

 在參拜的過程,慢慢地走過大樹下的石子道,讓人因燠熱產生的心思浮動,在清涼的樹蔭下,與清新空氣間, 疲憊的身心得以沈澱恢復。

 寺院多半有一洗手的小亭,這是給參拜者清靜手口所用的水,大都是取自旁邊的井水,也是在整個森林的庇護下所得的清水。清涼可口的井水,充份洗滌與滋潤雙手及口嘴後,也讓參拜者的身心,得以進入與千年無數信眾同等安頓狀態。

會呼吸的木建物 反勝水泥叢林
 我來到京都東邊的清水寺,看著這座建造於一千四百多年前,也是京都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寺。此寺建造在懸崖邊,由139根巨木,所拼構成相當15層樓高的建築物,而且整棟建物沒有使用到一根釘子。

 15層高的建物,如今在都市比比皆是,但我們很難想像這種鋼筋混凝土,在千年後或四百年後,會是個什麼樣子?抱歉的是,負責建築的建築師,早已設定好這些看似堅固建物的壽命,大致是40年左右,頂多不過百年, 到時後再堅硬的鋼筋水泥,一樣是會腐朽不堪。

 而大樹呢,經過百千年光陰的養成,經過人類的刨皮成材,如積木般的疊起,又繼續站個數百年甚至千年。

 京都諸多名寺,如金閣寺、龍安寺、嵐山天龍寺等,無不都是位處在森林間的木構建築,並都配有來自古井、瀑布、溪流等。儘管旅遊資料老是強調京都的四季之美,但我更喜愛的是進入鳥居後的森林步道、清新空氣,林地下密佈苔蘚所營造的綠色空間,以及森林中所孕育的清水。

 參訪過所有的寺院中,見不到一架電風扇,更不用說冷氣機。建築物本身的微氣候,早已為周遭無數的大樹所調節宜人了。相較之下,京都市中心卻因為水泥建物的浮濫,反成為現代文明愚蠢的象徵。

 或許,我們都該跟古京都學學環境的智慧。

【延伸閱讀】
氣候變遷 威脅亞洲穩定》張楊乾 3-May-08 低碳生活部格
在京都碰上一輛 遇紅燈會熄火的公車》樊雯 5-May-07 低碳生活部落格

2 則留言:

陳禹勛 提到...

看著颱風暴雨造成的災情和治水相關的政治新聞,實在不勝唏噓…orz

nobody 提到...

我也是拰一樣的想法欸,水泥只會吸熱,夜間的溫度都因水排熱而增加了,國家或施工單位應該要有遠見來使用正確的建材吧!我是說例如人行道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