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9日 星期三

用鐵路來搶救暖化危機


圖片來源:YouTube
 文/洪致文 (鐵道研究者、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助理教授)

 灣的高速鐵路在2007年正式通車,台北、花蓮間的傾斜式太魯閣號也在今天(8日)上路,這些鐵道的新科技,都是政府在規劃21世紀台灣藍圖時,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所應該重用的利器。事實上,用鐵路的建設來減緩地球暖化已經是許多先進國家在政策擬定時最佳的選擇,甚至連過去抱持大公路主義的美國,也已經開始轉回重用鐵路的節能與低污染。

 從輸送每人每單位公里所需的能源來比較,大客車是高鐵二倍,小汽車是高鐵五倍,飛機是高鐵七倍。而從二氧化碳排放量來比較,輸送每人每單位公里的公路運輸約是鐵路四倍。因此,不管是加強高速鐵路的運輸,或將傳統鐵路電氣化提升效能,都可以相當程度達到節省能源,減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
 以美國西岸的加州為例,這個位居全世界第十二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有約40%的溫室氣體是來自公路上的汽車。如果要讓加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年能控制回到1990年的水準,唯一的方法是就是建設由舊金山經洛杉磯、到聖地牙哥的高速鐵路,取代現今仰賴高速公路的小汽車運輸。台灣島上在20世紀中葉繁盛的鐵道系統,在20世紀末都已被一條條的公路所代替。連鐵路最大優勢的貨運,也被高速公路上南來北往的貨櫃車取代。2006年度,台鐵的貨運收入竟已經萎縮至客運收入的1/13。但是,台灣的鐵道貨運需求真的已經縮小至此?其實未必!但是在交通政策不鼓勵鐵路運輸,而變相增長大貨車運量,隨之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與能源的浪費,則才是台灣付出的環境成本。

 今年是台灣鐵路創建120周年,屬於19世紀舊科技的老鐵路,卻可能是21世紀最環保的交通運輸系統。政府若把戰後以來受美國影響的「大公路主義」,修正為發展城際與地區鐵路、輕軌及捷運系統,則不僅民眾獲得更大「行」的便利,同時也是台灣作為地球村的一員,遏止全球暖化所做的貢獻。長期以來,因台鐵給民眾的負面印象,加上北迴線常一票難求,造成民眾不寄望台鐵,以為交通建設只有興建高速公路一途而已。因此,東台灣民眾企盼蘇花高的心情可以理解。只不過在日益暖化的世界當中,我們也許可以用更寬廣的思維,來看待我們未來的地球家園。

 全球暖化的威脅下,我們不只可以用鐵路救台灣,更可以用鐵道來救地球!

 (本文原刊於2007年五月八日蘋果日報論壇版,經作者同意後予以轉載)
【延伸閱讀】
面對全球暖化:鐵路救台灣 (洪致文 鐵道時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