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兩知名氣候學者 十月來台開講


    (圖片來源: Stanford University MIT News)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位全球知名的氣候學者:史丹佛大學的史奈德教授(STEPHEN H. SCHNEIDER)、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普林教授(RONALD G. PRINN),十月份將雙雙來台開講。兩人分別專長於氣候變遷的衝擊與調適,及以氣候動力模型預測暖化趨勢,也都是聯合國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第四份報告的主要撰稿成員,正逢台灣新內閣宣誓打算積極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網要公約(UNFCCC)(*1),兩位重量級學者來台,或將對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政策帶來新的思維。


 首先將抵台的是史丹佛的史奈德教授,他曾參與撰寫IPCC第二份(SAR, 1996)、第三份(TAR, 2001)及第四份(AR4, 2007)報告的撰寫。在第四份報告裏,他是第二工作組報告第十九章的核心撰稿者,撰稿主題是關於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與可能的傷害。2007年IPCC與高爾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時,他也是同獲和平獎榮譽的主要撰稿者。

 史奈德教授早在1970年代,就已經用量化的方法在觀測二氧化碳與空氣污染物(aerosols,或譯氣膠),在「全球暖化」與「全球黯化」上的角色,四十年來持續專注於研究人類活動所導致的氣候變異,對於經濟及生態所造成的衝擊,曾有學者盛讚他是「在氣候研究圈內,十個一定會被提到的人名之一(*2)。」1997年,當《京都議定書》進行談判前夕,他也在美國參議院的聽證會上直陳,溫室氣體減量是有必要的(*3),但最後仍無力挽回參議院以95:0的比數,要求美國政府不得簽署任何傷害美國經濟的國際減碳合約。

 史奈德教授這次來台灣,將以《氣候變遷的政策排序》、《全球暖化:科學證據已足夠下決策了嗎》、以及《氣候變遷:調適我們所不能預防的、預防我們所不能調適的》,自五日起分別在高雄金典酒店、台北集思會議中心、台中東海大學三地演講。他在飛抵台灣後,也會先到八八水災的災區,了解氣候變遷對台灣造成的影響。

 另一位將在十月來台的重量級的學者,則是麻省理工學院(MIT)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普林教授,他將於十二日在台達電子內湖總部,針對台灣的企業界發表演說,講題是《氣候變遷的科學、經濟、科技和政策:對未來能源及高科技產業的影響》。普林教授在IPCC第四份報告裏,負責第一工作組報告第二章的撰寫,主要在釐清大氣中組成及輻射效應的改變。

 普林教授最為大眾所知的,是他運用MIT自1990年代早期發展與改良的「地球整合系統模型(Integrated Global System Model, IGSM)」,對於地球未來的升溫情境作出預測。根據他與研究團隊最新發表的論文,如果全人類持續放任溫室氣體成長,到2100年時有50%的機率,全球將較今日的氣溫上升攝氏5.1度(*4)

 普林也將這樣的結果設計成一個氣候輪盤(roulette wheel,右圖),上面標示著不同的情境所可能造成影響,最糟的情境可能在本世紀末全球將升溫7度以上。不過,普林也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MIT的這套氣候模型,並沒有完全把冰原融化這類「正向回饋」所造成的甲烷排放全計算進去,這也代表實際暖化狀況可能還更糟(*5)
   
 (圖片來源: MIT News Office)
這兩位教授分別是由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時代基金會所邀請來台,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則是參與協辦或共同主辦,目前普林教授的演講已經報名截止,史奈德教授的演講則請洽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報名。

關於作者
張楊乾,六年級生,曾任報社記者、大學研究助理。幾年前在看到我國友邦吐瓦魯被海水蓋過去的照片後,毅然決定飛到歐洲去學全球暖化。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所撰《低碳生活的24堂課》正在各大書店銷售中。

【參考資料】
(*1)行政院新聞局 1-Oct-09《吳院長聽取「爭取參與聯合國體系」報告
(*2)Standford Report 16-Feb-05 "Whole Earth Systems symposium celebrates climatologist Stephen Schneider" by Mark ShwartzARK SHWARTZ
(*3)US Senate 10-Jul-97 "CLIMATE CHANGE: CAUSES, IMPACTS AND UNCERTAINTIES:Testimony of Stephen H. Schneider,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Stanford University"
(*4)Sokolov, A., P.H. Stone, C.E. Forest, R. G. Prinn, M.C.Sarofim, M. Webster, S. Paltsev, C.A. Schlosser, D. Kicklighter, S.Dutkiewicz, J. Reilly, C. Wang, B. Felzer,and H.D. Jacoby 2009 "Probabilistic forecast for 21st century climate based on uncertainties in emissions (without policy) and climate parameters." J. Climate, 22, No.19, 5175-5204. DOI: 10.1175/2009JCLI2863.1
(*5)MIT News Office 19-May-09 "Climate change odds much worse than thought" by David Chandler


【延伸閱讀】
一系列暖化論壇 即將在台展開》24-Sep-09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官網
台達氣候變遷獎學金 今年新增一名額》17-Sep-09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官網


5 則留言:

geo 提到...

10年前,天下文化出版的「地球實驗室」就是史奈德教授的作品。

匿名 提到...

期待版主新的文章,分享普林教授的演講。

From Kaohsiung
Long Chen

匿名 提到...

現在政府的政策,真的有節能減碳的實際成效嗎?

chw 提到...

這裡也有Dr. Stephen Schneider專訪的影片(有中文字幕)。

最近看到一些奇特的資訊,Noam Mohr(Physicist of New York University Polytechnic Institute)說:
「因為廢氣排放的主要來源是汽車和發電廠—其同時也會產生氣膠(Aerosol)微粒。氣膠事實上具有可以冷卻全球氣溫的成分,而其大量的冷卻作用,差不多可以抵銷二氧化碳的暖化效應。出人異料之外的結果是,二氧化碳排放源對全球氣溫的影響,在近期內將會被調整為趨近於零。

因為擔心製造污染的企業,會以該理由做為排放廢氣的擋箭牌,所以該結果尚未完整地透露給環保團體,例如,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已將數據交由其他氣象專家審查,James Hansen的結論也獲得正面的認定。

雖然二氧化碳在近期所造成的影響很有限,但在長期而言,減量對氣候變遷仍有關鍵性的影響。氣膠的存續期間很短,只能在空氣中存續幾個月的時間,而二氧化碳對大氣的加溫作用,卻可以持續數十年到數世紀之久。此外,我們無法假設氣膠的排放速度,會與二氧化碳並駕齊驅。假如我們今天一開始就失去對抗二氧化碳的良機,在我們被廢氣排放淹沒時,即為時晚矣。

…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源,確是實際導致(近期)全球暖化的主因…如果我們希望抑制未來半世紀的全球暖化趨勢,必須正視非二氧化碳的廢氣排放,並採行因應對策…

最重要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顯然就是甲烷…甲烷所造成的全球暖化效應,幾乎是所有其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總和。…人為因素的二氧化碳排量,只佔自然界來源的3%,而甲烷卻是自然界的1.5倍。

全球人為所致的(近期)暖化現象,幾乎有一半是甲烷排放所造成,因此,減少甲烷排量應是當務之急…很遺憾地,環保團體投注的焦點,只放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方面,國家立法全神貫注在提高燃油經濟標準、降低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投資替代能源等方面。對一般消費者的建議也集中在二氧化碳面向:買燃油效率佳的車和家電,並且減少使用頻率。

把焦點單獨集中在二氧化碳,會加深誤解的程度。人類行為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比其他所有溫室氣體加起來還要多,這是正確的,然而,這並不代表二氧化碳就是(近期)地球暖化的最大禍首。」

以上是Noam Mohr的意見。就我所知,James Hansen好像還是認為CO2才是主要問題,James Hansen也認同甲烷對暖化有大影響,不過James Hansen在專訪中說: "The climate forcing by methane is about half as large as the forcing due to the carbon dioxide. "

Regards,
chw

黃其君 提到...

四位在COP21給各國領袖與各國環團公開信,署名的全世界最重要級的氣候變遷科學家,分別是前美國太空總署首席科學家韓森(James Hansen 200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WWF自然基金會首席科學家;2006年獲得了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最高自然保護榮譽,2006年在倫敦聖詹姆斯宮愛丁堡公爵獎章授獎儀式)、卡內基協會的卡德拉(Ken Caldeira)、麻州科技協會的伊曼紐(Kerry Emanuel),以及澳洲阿德萊德大學的偉格力(Tom Wigley)。他們都是長期研究氣候變遷的專家,韓森去年還因在白宮前的氣候變遷環保示威遭警察逮捕。
  伊曼紐指出,署名的科學家並不反對再生能源,但希望環保人士認清,傳統環保的主張不可能解決全球能源問題。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的韓森也表示,環保人士支持的風能、太陽能之類的再生能源其實緩不濟急。201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了3%,主因是中國的碳排放量大增,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全球第一,美國居次。大多數的氣候專家認為,過去六十年來化石燃料污染推升了全球均溫,因此人類必須斷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避免更加極端的氣候災害。
  信中還說,「時間不多,我們必須嚴肅面對全球暖化威脅,考慮採用安全核電。」公開信原文
http://globalecology.stanford.edu/labs/caldeiralab/MediaAlertPar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