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

低碳也「行」得通

圖說:小客車每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約是鐵路的13.8倍。攝影/陳楊文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本文節錄自台達環境電子報五月號
 
 色漸深,上海外灘的交通逐漸擁塞。車輛非但爭先搶道,鳴按喇叭更是不落人後。有的司機油門踩不過癮,掛著滿臉的怒容,沿路對著亂穿馬路的行人叫罵。

 這是中國「五一黃金周」時,我在上海的直擊。

 不過二十年前,這裏仍是自行車的天下。那時駕駛人唯一需要擔心的,不是路上貼身肉搏的各式私家車,而是前方騎士回甩的飛痰。但今日在上海街頭騎單車,不過是自我懲罰而已。一趟下來,滿耳早被過往的喇叭聲震到半聾,「漿」在襯衫上的點點灰渣,足以讓人體會出,發展為何是硬道理。
 連同中國、印度等這些正快速成長的經濟體內,自用小客車的數量,都正以倍數飆長中。以上海市為例,2004年的新車數量,就是2002年的兩倍多。另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於今年五月四日所公佈的最新數據,自一九七○年起三十年來,全球交通部門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就成長了120%。

 尋求低碳運具,成為對抗全球暖化的途徑之一。

 小客車─最不經濟的交通工具
 
 天上飛的航空器之外,快速成長的小客車也是重要的碳污染源頭。如果注意看,現在加油的發票上都會寫著:「每一公升的汽油會排放2.24公斤的二氧化碳」。小客車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公車的2.3倍,更是鐵路的13.8倍。事實上,以內燃機推進的小客車,事實上只把化石能源的1%的能量,轉化在推進上。其他的99%,則在提煉、運送、以及在燃燒產生的廢熱中浪費掉了,可謂是最不經濟的交通工具,就別提有百分八十的小客車,平時是只載駕駛一個人的。

 為了限制車輛數量,新加坡和倫敦等大城都已開始推動塞車稅或進城稅。在舊金山,則是有高乘載的管制,海灣大橋前,大排長龍等著與陌生人共乘的隊伍,成為舊金山灣區特殊的風景。我國環保署也正在研議讓台灣各個城市可以自行推動道路擁擠稅。

 不過,要一下子扭轉用路觀念並不容易。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現就正在研究一款小型公共運具City Car(右下),希望能全面取代私家車,但離實際上路仍需要一段時日。直到今年,世界各國仍以替代化石能源的燃料,作為交通永續發展的重點。

 再生能源蔚為未來能源的主流

 包含乙醇汽油在內的生質能,就是目前再生能源中的明星。所謂的生質能,是指以農作物來提煉能源。能源作物在生長時會吸收碳,小汽車使用時則會把碳排出,但新的作物會再吸收,於是就形成一個碳循環。

 使用生質能,比燃燒千萬年前形成的煤或石油,對當代氣候的影響較小。南美洲的巴西,以玉米提煉乙醇汽油已有數十年歷史,美國搶著取經;在台灣,工研院正研究以甘薯來提煉酒精,原能會核研所則正在研究,以纖維素來作乙醇的來源。目前能源作物與食用作物,正在全球爭搶農地,甚至還有國家砍雨林來種能源作物。未來若能以纖維素能轉化成酒精,就可食用作物的廢渣來煉油,將會是雙贏的作法。

 不過一般小客車直接加乙醇,若比例太高,會有內部管線腐蝕的問題。相較之下,生質柴油就沒有這份顧慮,直接就可以用在市面上的柴油引擎。生質柴油的來源有廢食用油、動物脂肪、向日葵、大豆、油菜花、白油桐、棕櫚油等。明年起,全台灣市售的柴油裏,都會有1%生質能的B1生質柴油。

 除了生質能,在美國加洲,則是在推行氫氣高速公路。州政府正以政府的力量,來協助業者克服氫氣儲存的問題。而現階段全世界各家車廠,也正在推行油電複合引擎,像TOYOTA Prius這類省油車,將在高油價的時代引領風騷。

 不論是生質能或是氫能,在生產及運送過程仍會產生二氧化碳。目前的運具中,仍以人力驅動的自行車或是黃包車,屬於最低碳的運具。 在今年四月二十二日世界地球日時,台北不少單車族就走上街頭抗議,爭取在城市裏的單車專用道。單車族認為,台灣生產的自行車行銷全世界,但對於單車道的規劃,卻是落後先進國家一大截。單以倫敦為例,單車專用道遍佈全市,有時也能與公車專用道共用。此外在德國與荷蘭,單車更可說是不可或缺的交通運具。

 不可否認,開車擁有許多的便利性,特別是當家裏有車位、公司有車位、路上不塞車、油價不會漲的情況下。但不可諱言,以化石燃料為動力的小型車,是最不具經濟效應的運具,更是全球暖化的重要殺手。

 讓全球暖化常在我心,下次拿車鑰匙轉動引擎前,多思考一下吧。

【延伸閱讀】
 更多關於低碳運具的文章,請參閱台達環境電子報五月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