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鄭羽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鄭羽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低碳交通」系列十六:到底減多少?「電動公車」減碳效應報你知

"政府評估公共運輸或電動車推廣措施時,不能只考慮運具的減碳能力,也該將「可削減多少私有運具的使用量及排碳量」納入,才不會因此「低估」電動巴士的環保效益。"

圖、文鄭羽哲(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 理事)

 2017年底的一則新聞申請率連年掛零 北市電動公車明年上路,由於時值空汙季節,加上縣市首長大選將至,終於讓偏離跑道許久的電動巴士重獲關愛眼神,激發許多主政者端出更積極的低碳運具推廣計畫。

 然而,自從2011年新北市以「三鶯線先導公車」導入開始,電動公車在台運行已屆7年,產品演化也從試驗性的第一代,發展到更有能力穩定營運的第二代。但實際跑下來,在台灣開電動公車到底有多「節能減碳」呢?

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低碳交通」十一:從減重到製氫,軌道節能心法大公開

"今日軌道列車不只可以節能,還能自產電力,甚至提供熱能、氫氣等多種環境友善能源。"
圖&文鄭羽哲(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理事)
為抑制運輸部門成長未歇的排碳狀況,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尤其是軌道系統,成為各國政府的必備作法。不過,筆者曾在之前文章提到,軌道系統必須有一定程度的班次和載客量,才能真正發揮節能效益。這次就讓我們來了解,已經應用超過40年的軌道運輸體系,如何運用技術榨取更多能源、提升更多效率?

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低碳交通」系列九:南北捷運大車拚!決定軌道節能的因素竟是﹍?

"儘管軌道運輸僅占全台電力需求不到2%,但用電成本和減碳效益仍是從業者重要的經營指標。"
圖&文鄭羽哲(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理事)
 軌道系統是屬於密集運輸的載具,不只財務效益上要達到一定運量才能損益平衡,其實就環境指標而言,也須達到一定輸量才能真正節能減碳。但各位是否有想過?軌道系統的興建方式,也會決定它的減碳程度嗎?
節能關鍵,「場站」更勝「行車」


 儘管載送旅客的是「列車」,但為了提供服務,軌道系統還包含「車站」與其他設施的能源使用,也會成為評估軌道耗能狀況的一環。


 目前全球通用的觀測指標是以「車廂公里」為單位,意即每一節車廂每行駛一公里所消耗的能源多寡。筆者參考臺北捷運與高雄捷運的CSR(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加上研究機構針對於北捷高運量、中運量的耗電量占比,彙整出以下表格:

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低碳交通」系列二:誰說小客車不能成為公共運輸?

"日本因應其城鄉發展狀況發現,透過中型巴士或5-10人座小客車提供接駁服務,其實可融入成為公共運輸服務的一環,不僅油耗較省、營運成本也更容易負擔。"
考慮台灣城鄉發展的差距,政府應多利用「轉運站」減少運輸排碳量。
圖&文/鄭羽哲(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理事)

 照理說,政府在設計公共運輸系統和投入資源多寡時,往往會把「節能減碳」列為政策目標之一。不過,仔細檢視每種公共運輸系統的單位公里排放效率,其實會發現,公共運輸不一定完全可達到所謂的「節能減碳」。總之,要達到整體運輸行為的減碳,很難透過單一運具就達到系統減碳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