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暖化下的台灣生態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暖化下的台灣生態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氣候變遷+土地變動,「入侵種」即將全面來襲?

"無論如何,避免外來入侵種侵襲和減緩被入侵的速度,勢必是減緩氣候變遷對生態系衝擊的關鍵任務。"
圖一:入侵種現況與未來全球分布情形。(摘自原文出處

文/柯佳吟(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與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 近年被視為維護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重大威脅之一,過去關於氣候變遷的研究,除發現它會對生態造成許多影響,如今更有資料指出,氣候變遷可能替入侵種提供入侵的機會,導致更重大的環境衝擊。

 可是,除了不同生態和物種的交互影響,由人類活動引發的土地利用方式改變,也可能幫助非原生種生物的傳播。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溫度降不下 特有亞種岩鷚快找不到家了

"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升高,或多或少影響自然生態系及生物。鳥類由於具有活動性強,且易於調查、歷史紀錄較多等條件,因此常作為氣候變遷下生態反應的指標物種。"
圖:熱爆了,台灣特有亞種岩鷚快找不到家了!(攝影:廖東坤;玉山國家公園提供)

文/廖靜蕙 (環保記者,本文與環境資訊電子報同步刊出)

    全球暖化已成不可避免的事實,不但人類熱爆了,中高海拔的物種更是熱到無處可躲,對大多棲息於中高海拔山區的台灣特有種生物,影響尤其顯著。

    最近一份由玉管處委託台大丁宗蘇研究團隊完成的研究調查指出,園區內48種鳥類海拔分布平均上升60公尺,而特有亞種岩鷚(Prunella collaris),已經逼上3660公尺以上,而過去常見的高海拔鳥種鷦鷯,雖然棲地條件不變,族群數已寥寥無幾;建議持續監測外,台灣減緩氣候變遷的腳步須再加快。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極端氣候討活難 影響河烏生子意願

水質、魚類和水生昆蟲有什麼變化,立即反映到河烏族群。每當發生洪水,當年冬天河烏繁殖的數量就會變少,多數的河烏選擇放棄繁殖。
圖:河烏捕捉水棲昆蟲。(攝影:陳宏昌)

文/廖靜蕙 (環保記者)

    活在高山溪流中的河烏,依賴溪流程度高於其他鳥種,而河烏所在的溪流,更代表水質潔淨未受污染。若說翠鳥是低海拔河流生態系指標鳥種,那麼高山溪流的指標鳥種非河烏莫屬!只是,極端氣候如驟降雨、洪水,衝擊河川生態,導致水生昆蟲、魚類等河烏賴以維生的食物消失,卻讓河烏不敢生小孩!

    河烏(Cinclus pallasii)又名褐河烏,體長約22公分,具有潛水的能力,完全防水的羽毛,讓牠得以進入水裡捕捉小魚和水生昆蟲,生活領域多在湍急的溪流,這些溪流特質必須清淨水質、含氧量高,溪流中看到河烏,代表著此地溪流擁有健全的生態系。

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逆境求生水青岡 小族群也要保護(下)保育篇

水青岡森林以夸父璀灰蝶以及裳蛾科中的雲霧裳蛾與水青岡裳蛾這幾種專食水青岡嫩葉的昆蟲最具代表性,因為水青岡消失了,牠們的幼蟲也會因缺乏食物而消失,最後只有滅絕一途。
圖:秋季的台灣水青岡森林 (林務局提供)

文/廖靜蕙 (環保記者)

    極端氣候威脅下,台灣水青岡自然更新速率相當低。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教授陳子英解釋,國外水青岡落果時,雪也來了,雪來有好處,雪會將種子埋起來,不讓小動物吃掉;台灣中海拔下雪的時間越來越短,種子無法雪藏,不但動物、昆蟲都來吃,甚至還有黴菌感染的危機。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小小山椒魚 氣候變遷戰役見證者

冬天的積雪後融成水,形成暫時性水域,營造出適合山椒魚繁殖交配的地方;若雪下得不夠,或不下雨,連續一兩年,山椒魚就沒有機會繁殖,小族群可能就消失不見了。

圖:台灣山椒魚。(Source: 小工友 simonpu via Flickr)

文/廖靜蕙 (環保記者)

    台灣珍貴的霧林帶,潮濕穩定的環境,孕育了珍稀的物種,包括孑遺物種山椒魚。從冰河時期至今,山椒魚和氣候變遷的關係,可有著一段漫長的歷史!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暖化當前 高山霧林帶生態將受影響

這些生活在霧林的生物,長久以來已經適應了這種穩定的氣候,適應劇烈環境波動的能力也隨之降低,使得霧林帶的生物更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文/廖靜蕙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特約記者)

圖:桃園山區的霧林帶。北部森林濕度高,霧林帶附生植物眾多。(徐嘉君攝,經作者同意使用 via Flickr)

   林(Cloud Forests)的氣候溫潤,水氣多,特色是下午經常會起霧,因此登山的朋友,常需在中午過後就得下山,免得因為霧氣模糊路徑而導致迷路!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暖化難擋 高山哺乳動物70年分布上移千尺

影響物種分布上移的因素為何?根據國外研究經驗,無法以單一氣候或環境因子,有效說明與分布間的關聯‧‧‧

文/廖靜蕙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特約記者)

學者花費5年監測雪山不同海拔高度的哺乳動物,發現暖化使得多數哺乳動物往多數哺乳動物往海拔高處遷移。圖為長鬃山羊出沒於雪山黑森林間。(攝影:陳逸文)

    球暖化熱得受不了,對棲息在高山的野生動物,有什麼影響?學者花費近5年,監測雪山9個不同海拔高度的哺乳動物,對照70年前日本學者鹿野忠雄的研究結果,發現多數物種都往海拔更高處遷移,中大型哺乳動物分布,甚至上升了1,000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