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台灣綠建築學會辦理的培訓課程,帶領一群老師參觀淡水新市鎮內的新學校─新市國小,一所校園內有稻田的學校,有著無限可能的學校。
隨著淡海新市鎮的居住人口愈來愈多,林建棕校長著手籌設新校園時,便將「綠建築」思維納入整體規劃,包括硬體校園建設,與永續課程的學習。首先,他把綠建築放入招標文件的要求事項中,最後由石昭永建築師的團隊以最高等級─鑽石級的規劃案勝出。然而建築師擅長建築,卻沒有比教師更了解學校,因此校長與建築團隊積極邀請教師、專家,進行了百餘場討論與諮詢,將這所綠建築校園打造成人文、美學、健康、創新、永續的新校園,同時也是社區的防災中心、文化發展與終身學習的基地。 台灣綠建築學會辦理的培訓課程,帶領一群老師參觀淡水新市鎮內的新學校─新市國小,一所校園內有稻田的學校,有著無限可能的學校。
圖:操場邊的水稻田 |
學校從規劃到2013年完工招生,花了五年的時間。尊重教育現場需求,重視環境規劃的這些努力,讓新市國小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殊榮,與永續校園優良案例。
林建棕校長認為,人營造了環境,而環境塑造人,一個好的校園則能激發孩子的潛力。他說,每一個小孩都有無限的可能,因此他希望學校不要「蓋滿」,要留白,讓它有無限可能。
有一絲活潑的動能。
在設計階段,建築師以氣象資料跑了建築模式計算,了解風的動態後修正了南北兩側的樓層數。上幅照片中面向南方的穿堂保持透空,右手邊的校舍也由三層降為二層樓,讓夏季的南風可以順利進來,帶走暑氣。
相對的北側,是冬天東北季風強勢而下的方向,因此設計為四層樓,當然牆面也做了擋風的設計。這張照片也可以看到廁所設置在校舍主要動線的轉角處,而不是最邊陲。將廁所視為師生重要的見面點 meeting point 可減少廁所帶給人的負面感覺,還可以降低霸凌機會。
東北季風迎風面,利用營造的土方做了一個土丘與渠道,十分期待小丘長成一個小樹林。
教室內一側是寬敞走廊,另一側則是小型陽台,都有深深的遮陽,以及方便開啟的大窗戶與氣窗,窗戶都低到小朋友的腰部以下了,可以增加自然通風與採光。教室內的照明則是T5省電日光燈管。
這樣一來,小朋友不會一直爬進爬出嗎? 校長回答說,一開始的確是會,但由於太容易,小朋友很快就感到無聊,因此現在都不會這麼做了。
由於走廊夠寬,下雨時仍然可以在走廊盡情活動,也可以舉辦小展覽、甚至將圖書館的一些書都搬過來了。
校舍中庭的野地舞台,可作用學校活動使用,也便於穿越。
校園內的廁所沖水、澆灌、清洗與生態池的水,都來自於雨水。校園裡沒有甚麼雨撲滿,而是把雨水存在地下筏基裏頭,回收量可超過一千公噸,幫學校省下大筆水費。
校舍泰半屋頂是「綠屋頂」,少部分則鋪上水庫淤泥製成的多孔隙陶土礫石,用土壤來隔熱。學校設置的這種綠屋頂是用土袋排列在防水層上,上頭長出的就是一般的野草,只需要最簡易的維護成本,偶爾澆水即可。
欄杆看起來生硬,因此用植栽來柔化線條。校方特地選用本土原生植物,照片裡的是一種台灣金絲桃。
圖書館外設置生態池,調節校園微氣候之外,也作為本土原生植物保存基地。照面右下角可以看到,建築師為地下一樓停車場開了天井,幫助採光與通風。
多功能教室是用來演講;表演與打羽球的地方,也因此將燈具挪到兩側,避免被球打到;兩側同樣有大量開窗,引進自然照明,但也設置氣窗幫助通風。
建築外殼設計考慮到了隔熱,例如外加遮陽板,冷氣機也加裝柵板保護,以確保空調性能。
由於操場一圈不滿兩百公尺,因此跑道向外延伸,而向外彎出去的部分其實增加了坡度,讓小朋友跑起來更有挑戰性。
校園的農場就設置在操場旁,前方是一小塊水稻田,小朋友親手種植,除草與收割,一期收穫可作為全校師生一天的米飯量。收成的蔬菜,可加入營養午餐,或讓同學自己動手,在學校的烹飪教室裡料理。
【延伸閱讀】
新市國小簡介資料 (影片)
淡水新市國小與其他綠建築案例 - 石昭永建築師
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
《談綠建築融入在地教學、生活與情感 》 唐偉翔 26-May-2015 低碳生活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