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電影《練習曲》上映後,激起許多人單車環島的夢想,一年來從企業負責人、公益團體、一直到總統候選人,都競相騎車上路探索台灣。而現在,就像《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電影帶動拉美大陸旅遊一般,單車環島也已成為吸引他人來台旅遊的誘因!
去年底,當我在採訪峇里島氣候會談時,認識了北京《三聯生活周刊》的記者袁越,過年前我寫封信跟他拜個早年,結果他居然馬上回信說,他隔天就要來台騎車環島!
隻身環台 雨中出發
這位大記者自北京搭乘遠航的班機,在一月二十九日來到台北。只帶著輕便行李的他,在台北花了兩千多元買了輛便宜的腳踏車、拿了一份台灣地圖、再罩上雨衣就這麼出發了。
他這一騎就是兩個星期,每天以五十到七十公里的速度慢慢騎,並沿途拜訪朋友,甚至還到了南投去。
袁越說,對他而言,台灣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的是這裏的語言和他沒有隔閡,但他也發現,台灣與大陸隔絕的這些年,台灣早已發展出自己一套的文化脈絡。
達人文化 令他驚奇
他形容,他在台灣看到了很多「達人文化」,許多台灣人會對一些小事情非常著迷。比如說他見到了許多「台灣加油團」的成員,還跟著他們去看了一場台維斯盃網球賽;他也碰到有朋友很迷腳踏車,家裏就擺了兩輛三十萬的單車,加起來足以買一輛轎車;在花東縱谷,他也看到有人專養螳螂,並提供給其他有機農場作為害蟲防治用,這都是他來台前想都想不到的。
他也覺得在台灣似乎很難「看到人」,大部份人都是坐在車子裏,或是藏在安全帽裏,很少有人是走在路上與大自然接觸。而他一路上也碰到約二十來位騎車環島的騎士,大部份是三十幾歲的上班族請假在環島,還有好幾個人和他一樣是孤鳥,獨自騎車上路。
其實在出發來台灣前,他就曾在自己的部落格詢問是否有台灣讀者在瀏灠,他可以前去拜訪,結果還真的有人回覆他。不過,由於他已認識許多台灣音樂界的人士,像是胡德夫及野火樂集成員等,後來光是拜訪朋友及朋友的部落就拜訪不完了,反而沒真的跟他部落格的讀者見到面。
他在十八日騎回台北後,車子也就直接拿去資源回收,接著就被一些藝文界的朋友從晚上灌到早上四點。我見到他時在十九日下午,聊完後又被朋友載走,應該又是一場酒精大考驗。
袁越認為台灣有很好的騎車環境,路修的很好,他在大陸雖也常騎車,也經常從北京騎一百二十公里到天津看表演,但騎車環境沒有台灣好。另外,對他來說,台灣人文風情比自然風景有趣的多,特別是在原住民的文化方面。
科技記者 關注暖化
袁越曾在美國作了十年的生物工程,直到2005年才回到大陸當記者。他經常於世界各地作採訪,在北京科技記者圈相當活躍,表現也受到國際NGO重視。他去年就是在德國綠黨的贊助下,到峇里島採訪COP13。
既然來台灣是作綠色旅遊,我和他也難免談到氣候變遷的問題。他說中國民眾普遍對這議題仍不了解,多數不認為暖化造成的災難,會發生在他們或下一代身上。他說,就算民眾接受了科學証據,多半也不認為減排的責任在中國,因為中國的人均排放量較歐美國家低得多。
至於清潔發展機制(CDM)現在在中國這麼熱,他認為這是因為中央對其他的環境議題更為關心,像是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這類看得到的污染。他說CDM對中國來說,只是正好有國際的熱錢可以運用,「真正談CO2減量,那是放在很後面考量的。」
雖然完成了單車環台的願望,但袁越其實並不欣賞《練習曲》這部電影,「導演拍的實在太隨性了」。而這趟近一個月的旅程,也讓他對台灣的樣貌有多些認識,並希望把這樣的旅遊經驗也能分享給更多的人。
或許,下次搭郵輪來台灣的陸客,人人隨身都會帶著一輛腳踏車!
【延伸閱讀】
美麗島 (20070221 土摩托日記 by 袁越)
練習曲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