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風水輪轉 碳匯成今年峇里氣候變遷會議主軸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年前,當京都議定書還在研議階段時,不少國家認為把「森林碳匯」的這樣概念,放進氣候公約並不適當。因為這可能是逃避碳排制裁的方便之門,任何一國若達不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只要花錢種樹就好。

 不過,後來這樣的條文,在有大片森林的國家如日本、加拿大等國的堅持下,還是放進了京都議定書。

 2007年,京都議定書已經簽訂十年,並已開始在討論下一階段的氣候公約共識。結果整個會議裏和峇里島天氣一樣熱的,竟是碳交易、碳中和與碳補償。


 從峇里島大街小巷掛著「種樹救地球」標語(上圖),到聯合國官員宣佈,要將這次會議排放的3370噸二氧化碳作碳補償(下圖),再到哥斯大黎加、挪威、紐西蘭等國競相宣佈將成碳中和國家,以及先進國家決定贊助印尼等國三億美元保護森林,不難發現今年的峇里島氣候變遷會議,竟成為一場種樹大會。

 此外,除了樹之外,碳交易也是十分熱門。根據Dartmouth學院的Michael K. Dorsey博士分析,在這次三百三十六位非政府組織代表中,就有8%是由國際碳交易協會所贊助出席,比綠色和平(Greenpeace, 約2%)、世界野生動物協會(WWF,約1.6%)、地球之友(FoE, 1.5%)三者加起來都要多。

 這些新興的碳經濟,若扣掉實際經清潔發展機制減排的數量,到底對地球有多少助益,仍在學界引起討論。曾經訪台的UC-Barckly教授Inez Fung,就曾在中央研究院演講時提到,由於氣候變遷將讓地球部份地區更加乾燥,因此以種樹作為解決全球暖化的策略並不可行。這是因為樹木可能來不及把碳固化到原先的預測值,就會先因為暖化引起的乾旱而枯死。

 此外,長期關注環境正義議題的交易與全球化贊助者連線的Mark Randazzo也說,很多捐助給第三世界的錢,僅是在增加保護森林的人手,這樣的捐獻是否能以碳匯換算實讓人存疑。而金融時報著名記者Fiona Harvey,也在作報導時發現倫敦捐給碳中和的錢流,有一大部份並沒有真正達到保護森林的效果,而企業有時連樹種在哪兒都不知道。

 不過,這已經是目前為止在COP13會議裏,對抗氣候變遷的共識,而且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這也不失為極佳的經濟誘因。但倒底實際對地球的降溫效果如何,可能要等二十年到四十年才會知道吧。

【延伸閱讀】
World Bank Launches Forest Carbon Fun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