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連爺爺雖被欺負 但我們不能就此氣餒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表總統出席亞太經合會(APEC)的連戰特使,十五日成為APEC氣候會外會上,唯一沒有被邀請的經濟體代表。而年底在哥本哈根舉辦的氣候會議,我國也因為不是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締約國,只能以民間非政府組織的身份參與周邊活動。

 然而,台灣真的可以完全放棄參與氣候談判嗎? 當莫拉克帶來的劇烈降雨,對近五十萬台灣民眾的生命及財產,帶來嚴重的傷害;當全球糧價隨著印度的乾旱及菲律賓的大水,在今年底開始蠢蠢欲動;當台灣的近海漁業資源,受到海洋酸化影響而即將面臨崩潰,台灣和全球各地的人們一樣,都需要一個真正有效阻止地球暖化的國際公約,好讓我們的子孫能安全地在地球上繼續繁衍。


 年底,全球各國即將聚集在哥本哈根,討論三年後《京都議定書》過期後,有沒有接續管制全球碳排的協議。雖然目前看起來,各國是既簽不成《哥本哈根氣候協議》,也無法對延長《京都議定書》進入下一階段管制達成共識;但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則是力促各國年底先簽政治協議,明年再完成討論文件的細節談判。

 現在,這些待完成的細節,已經分成十五分討論文件,放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組織的網站上。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誠摰地邀請所有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一起來完成一件事:在看完每份討論文件後,用十張以內的投影片,來把這些用英文寫成的複雜條文,整理成連高中生都看得懂的中文摘要。

 從今天起到十二月四日為止,只要您在目前所發佈的十五份談判文件裏,選好你最鍾意的一份,並且作一份十張以內的電子簡報(.ppt),附上您個人的聯絡方式(電話、地址、真實姓名),以電子檔寄到 lowestC@gmail.com(用.ppt or.pdf檔,勿超過10MB),每份文件獲選者,就有機會得到暢銷書《世界又熱又平又擠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明年一月十二日在台北演講的門票,網路定價3,000元,共十五個名額。因此,只要您能作出深入淺出的氣候談判簡報,就有機會在明年初和紐約時報的這位知名專欄作家,面對面提問。

 十五份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討論文件,可自「邁向哥本哈根媒體沙龍暨工作坊」討論群下載,或自行在http://groups.google.com/group/Media_Camp?hl=zh-TW以及http://unfccc.int/meetings/ad_hoc_working_groups/kp/items/4920.php 尋找,文件分別是:
氣候公約特設工作組(AWG_LCA)部份
1. 長期合作行動組(Shared Vision): 討論文件第52號
2. 國際金融援助組(Finance): 討論文件54號
3. 氣候變遷調適組(Adaptation):討論文件53號
4. 基礎能力建設組(Capacity Building):討論文件46號
5. 綠色科技移轉組(Technology Transfer):討論文件47號
6. 減緩氣候變遷第一組(1bi)-已開發國承諾組(commitments by developed country Parties) :討論文件50號
7. 減緩氣候變遷第二組(1bii)-開發中國責任組(NAMAs):討論文件26號
8. 減緩氣候變遷第三組(1biii)-阻止濫伐組(REDD):討論文件39號
9. 減緩氣候變遷第四組(1biv)-部門別減量組(sectoral approaches):討論文件49號
10. 減緩氣候變遷第五組(1bv)-市場機制組(enhance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and to promote,
mitigation actions):討論文件42號
11. 減緩氣候變遷第六組(1bvi)-社會回應組(Economic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response
measures):討論文件44號
京都議定書承諾特設工作組(AWG_KP)部份
12. 土地開發組(LULUCF):檔名091106_awgkp_lulucf_np
13. 減量目標組(potential consequences):檔名091106_awgkp_pc_np
14. 排放交易組(MECHANISMS):檔名091106_awgkp_mechs_np
15. 其他議題組(Basket):檔名091106_awgkp_basket_np
 最後獲選的文件,將會在氣候會談期間,放在部落格上發表,以及供網友作非營利轉載,相關專有名詞並會事後作統一修正與發佈。想幫連爺爺要回面子,並讓台灣可以有更多的人,能用繁體中文了解氣候談判文件嗎? 快來參與這項活動吧!

【參考資料】
自由時報 16-Nov-09《APEC氣候變遷會議 僅台灣吃閉門羹》王寓中報導


【延伸閱讀】
佛里曼2010親訪台灣唯一公開演講《看見台灣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