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峇里氣候會議延會一天 專家指共識已漸成形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第十三次會議(COP13),在經過兩周冗長的討論後,仍無法達成結論。原本十四日要結束的議程,將會延到十五日才會有具體結論。

 這次會議的爭議,包括歐盟提案要求先進國家減量25%~40%,但直到目前為止仍被美國代表所否決。部份歐盟國家為此大表不滿,並威脅將不會出席明年一月由美國主導的氣候高峰會。


開發中國家重視 技術移轉與暖化調適
 而中國及七十七國聯盟(G77),這次則對清潔技術轉移權非常關注,他們也仿效之前在WTO杜哈回合談判裏,開發中國家對藥品專利開放的堅持,並將其轉成對先進國家清潔科技移轉的要求。這樣的協議草案,也與1987年為限制氟氯碳化物的《蒙特婁議定書》裏,關於技術移轉的章節相近。

 至於小島國家聯盟(AOSIS),則是要求先進國家協助調適,甚至是處理環境難民的問題。

 據聯合國秘書處氣候變遷核心顧問、也是史丹福大學法學院國際公約的知名教授Tom Heller分析,COP13有兩個重要的議題,第一是開始有下一階段總量管制的數字出現,也就是歐盟所提的25%~40%;第二則是開發中國家持續尋求已開發國家的援助,不同國家還有不同的需求,比如有的國家需要保護森林、有的國家需要技術移轉、有的國家則是急需先進國家協助適應氣候變遷等。

 他以技術轉移權為例,指電價穩定對於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非常重要,因此清潔的發電成本若是太高,自然不會被開發中國家所接受,特別是當現在這些技術只掌握在五、六家國際性的大公司手裏。

 他說,以上這些問題,其實在1992年各國簽《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以及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討論裏都有提及,現在只是將其條文化而已。

資本市場介入 降低解決暖化成本
 
 Tom Heller坦言,COP13會議,只是把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攤開來談,並把企業誘因提高。他說,這是為讓資本市場能夠進入解決氣候變遷的場域,讓市場機制參與對抗全球暖化。

 至於這次會談可能無法訂出總量管制,Tom Heller說,如果他是美方代表,他也不會冒然地簽下去管制。他說這是因為沒有很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研究,證明這樣的減量比例是足夠,或是不足夠。*

 不過,他也舉出這次COP13可能造成的影響。他說,在部長級會議召開前,各國金融首長也齊聚在氣候變遷會議上,這正代表了往後的氣候合約,將不再只是專注在排放總量的爭吵上,而是一份含括政經在內的國際合約。他指過去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原只是限定在溫室氣體上,未來更應該要提升到整體社會的碳排放量。

 Tom Heller也說,全球公民社會對暖化的意識,已經走在政治人物前面很遠了,現在這已經不是科學的問題,而是人類的組織能否解決此一難題。

*註:即使各國都達成京都議定書的減量目標,也只能在2100年降溫0.04度。而且2007年為止,京都議定書簽約各國的總體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但沒有達到京都的要求,甚至仍在持續的成長

1 則留言:

rosa 提到...

即使各國都達成京都議定書的減量目標,也只能在2100年降溫0.04度

請問此句的出處 以及降溫是跟哪年比較?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