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除檢視前兩年的節電績效及綠能成果,還要觀察縣市未來的長期規劃,並加入許多量化指標及加分項目,如各種用電成長率、綠能成長率、抑制尖峰措施、因地制宜的作法等,完整盤點一個縣市的能源治理能力。"
時隔兩年政府再度發動地方節電計畫,但環團擔憂七大困境難解除。(來源:能源轉型推動聯盟) |
文/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若說2017的年度關鍵字是「缺電」或「跳電」;那麼2018年的關鍵字,應該就是「節電」了!儘管時序進入秋天,最緊張的夏季尖峰用電危機應逐漸遠去,但「815大跳電」至今仍使許多人驚魂未定,擔憂明年夏天是否又來一次?
繼2015年行政院啟動30億元的「自己的電自己省:智慧節電計畫」(2015年4月~2016年3月,目標節電2%),最近政府宣布明年將再度發動縣市節能計畫,且規模擴大為3年73億元,希望藉此強化地方政府的節能成效。可是,地方是否具備能力及專業有效運用?該計畫會不會又是一個疊床架屋的無效政策?確實令人擔憂。
9月7日,近20個NGO組成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召開記者會,宣布對全台縣市能源政策展開評比,同時列出地方政府過去普遍面臨的七大困境:法規未完善、人才不足、資料運用未完整、缺乏專責單位、民眾參與門檻高、住商部門節電不足、發輸配系統未分散風險等。假使無法突破上述窠臼,即便這次中央加碼丟出更多經費,地方也不一定有能力善加運用。比方,不少縣市並沒有對應的負責機關和專業人力,只能將節電計畫交由環保、經發、建設、城鄉等局處「兼著做」,甚至外包給顧問公司,效果不僅有限,也容易虛應故事。
事實上,針對第一次智慧節電計畫,能源轉型推動聯盟就曾加以評比,這次除檢視前兩年的節電績效及綠能成果,還要觀察縣市未來的長期規劃,並加入許多量化指標及加分項目,如各種用電成長率、綠能成長率、抑制尖峰措施、因地制宜的作法等,完整盤點一個縣市的能源治理能力。「各地條件不同,我們重視的不只發電量多少,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地方的治理能力,自己跟自己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解釋。
以往由中央部會掌管的能源政策,的確得仰賴地方政府協助落實。舉例來說,每年夏季多出的尖峰負載耗電,其中約有半數來自散落各地的低壓住商用戶,都是經濟部、能源局、或台電公司鞭長莫及、難以管理的對象,須由身處第一線的地方政府介入,才能實地接觸用電量成長最快的住宅、中小商家、和服務業,把節能的誘因(或壓力)推到用戶面前。
此外,無論是天然氣、太陽能或風力,在各種發電機組或多或少都面臨障礙的狀況下,台灣的電網備轉容量短期內想大幅提升難度極高,要降低缺電危機發生率,抑制用電需求(節能)即是非做不可的重要任務。然而,既然名為智慧節電計畫,建議捲土重來的縣市節電計畫,應趕緊配備三種智慧!
民間、跨部門、科技,節電需三種「智慧」
首先,是融入民間隱藏的節電智慧。過去,政府鼓勵節電不外乎常見的那些招式:給補助、辦比賽、貼標語、發動媒體廣宣等,但根據台電公布資料,2016年整體住商用電仍成長2.76%,光住宅部門就成長了4.08%,只有機關用電真正做到節能(負成長0.72%),殊不知,某些里長自行發動的長者共餐跟聯誼活動,就是最好的空調共享和社區節能點子。唯有結合民間的創意、活力、抑或資金,台灣的能源轉型步伐才能加速,而不是每次遇到缺電危機就不准公部門開冷氣,反而降低了服務品質和公僕士氣。
其次,是激發「跨部門」的合作智慧。2016年政黨輪替以來,政府亟欲推動的綠能建設屢屢碰壁,除了來自民間的質疑聲浪,還有更多是層層阻隔的行政拖延,諸如:農業部擋太陽能、漁業署無助離岸風力、交通部不管電動車、內政部對建築節能態度消極等各部會口徑不一的明推暗擋舉措,常出現在傳媒和環保團體的批評文章,不僅讓民眾難以快速參與綠能,更對政府的節能呼籲產生不了信心。假使未來節電政策權力要下放到地方,如何快速定調國家能源政策的步伐、整合各部會共同的資源(並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消除不必要的行政干擾,可說是關鍵中的關鍵。
最後,是善用「科技」帶來的智慧。今年「缺電之夏」風潮引發的輿論爭辯,很大部分還停留在綠能VS核能等如何增加更多發電量的「開源」端,如何減少用電浪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節流」端,仍舊被忽視了,甚至有被汙名化的傾向。其實,從物聯網、大數據、雲端、自動化、到行動APP,市面上已有許多科技可加強節能減碳的效率。最基本的步驟就是,地方政府制訂政策之前,就得先深入了解、分析自家的歷史資訊和成長趨勢,從數據資料中找出節能的潛力熱點,才有辦法設計更「因地制宜」的節電作法,把中央提供的資源花在刀口上。而大家最苦惱的住商部門耗電,也有許多智慧節能和綠建築設計手法,足以對症下藥。
講白一點,在2017年的今天,早就有許多不必關冷氣、也能維持室內涼爽的節電方法了。不要每次提到節能減碳,就有一堆人跳出來罵這是強迫老百姓過苦日子,或往後經濟將無法持續成長的老梗。千萬不要別人都上太空了;而我們還在殺豬公!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若說2017的年度關鍵字是「缺電」或「跳電」;那麼2018年的關鍵字,應該就是「節電」了!儘管時序進入秋天,最緊張的夏季尖峰用電危機應逐漸遠去,但「815大跳電」至今仍使許多人驚魂未定,擔憂明年夏天是否又來一次?
繼2015年行政院啟動30億元的「自己的電自己省:智慧節電計畫」(2015年4月~2016年3月,目標節電2%),最近政府宣布明年將再度發動縣市節能計畫,且規模擴大為3年73億元,希望藉此強化地方政府的節能成效。可是,地方是否具備能力及專業有效運用?該計畫會不會又是一個疊床架屋的無效政策?確實令人擔憂。
9月7日,近20個NGO組成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召開記者會,宣布對全台縣市能源政策展開評比,同時列出地方政府過去普遍面臨的七大困境:法規未完善、人才不足、資料運用未完整、缺乏專責單位、民眾參與門檻高、住商部門節電不足、發輸配系統未分散風險等。假使無法突破上述窠臼,即便這次中央加碼丟出更多經費,地方也不一定有能力善加運用。比方,不少縣市並沒有對應的負責機關和專業人力,只能將節電計畫交由環保、經發、建設、城鄉等局處「兼著做」,甚至外包給顧問公司,效果不僅有限,也容易虛應故事。
事實上,針對第一次智慧節電計畫,能源轉型推動聯盟就曾加以評比,這次除檢視前兩年的節電績效及綠能成果,還要觀察縣市未來的長期規劃,並加入許多量化指標及加分項目,如各種用電成長率、綠能成長率、抑制尖峰措施、因地制宜的作法等,完整盤點一個縣市的能源治理能力。「各地條件不同,我們重視的不只發電量多少,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地方的治理能力,自己跟自己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解釋。
第二次的縣市能源節政策評比(下),檢視範圍及盤點項目更為完整。(來源:能源轉型推動聯盟) |
此外,無論是天然氣、太陽能或風力,在各種發電機組或多或少都面臨障礙的狀況下,台灣的電網備轉容量短期內想大幅提升難度極高,要降低缺電危機發生率,抑制用電需求(節能)即是非做不可的重要任務。然而,既然名為智慧節電計畫,建議捲土重來的縣市節電計畫,應趕緊配備三種智慧!
民間、跨部門、科技,節電需三種「智慧」
首先,是融入民間隱藏的節電智慧。過去,政府鼓勵節電不外乎常見的那些招式:給補助、辦比賽、貼標語、發動媒體廣宣等,但根據台電公布資料,2016年整體住商用電仍成長2.76%,光住宅部門就成長了4.08%,只有機關用電真正做到節能(負成長0.72%),殊不知,某些里長自行發動的長者共餐跟聯誼活動,就是最好的空調共享和社區節能點子。唯有結合民間的創意、活力、抑或資金,台灣的能源轉型步伐才能加速,而不是每次遇到缺電危機就不准公部門開冷氣,反而降低了服務品質和公僕士氣。
其次,是激發「跨部門」的合作智慧。2016年政黨輪替以來,政府亟欲推動的綠能建設屢屢碰壁,除了來自民間的質疑聲浪,還有更多是層層阻隔的行政拖延,諸如:農業部擋太陽能、漁業署無助離岸風力、交通部不管電動車、內政部對建築節能態度消極等各部會口徑不一的明推暗擋舉措,常出現在傳媒和環保團體的批評文章,不僅讓民眾難以快速參與綠能,更對政府的節能呼籲產生不了信心。假使未來節電政策權力要下放到地方,如何快速定調國家能源政策的步伐、整合各部會共同的資源(並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消除不必要的行政干擾,可說是關鍵中的關鍵。
捲土重來的縣市節電計畫,能否突破既往的地方能源治理困境?(來源) |
講白一點,在2017年的今天,早就有許多不必關冷氣、也能維持室內涼爽的節電方法了。不要每次提到節能減碳,就有一堆人跳出來罵這是強迫老百姓過苦日子,或往後經濟將無法持續成長的老梗。千萬不要別人都上太空了;而我們還在殺豬公!
【參考資料】
- 遠見雜誌:四大問題!18縣市節電2%任務失敗
- 聯合新聞網:節電成績 去年各縣市增、只有機關減
- 中央三年七十三億補助地方推動節能- 2017全台縣市政府能源政策評比 正式啟動
- 環境資訊中心:節能不只關冷氣 160億「新節電運動」將上路 民間啟動能源政策評比
【延伸閱讀】
- 來看看哪個縣市用電量最多吧? 謝雯凱 2015/7/20
- 台灣城市的綠色競爭力 張楊乾 2014/3/2
- 節能減碳 從城市出發 張楊乾 2008/6/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