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2的任務即在「從協商到實施」,討論如何落實各國簽署《巴黎協定》所喊出的承諾,假使未建構好實施機制,行動很容易雜亂無章。"
圖:林子倫老師分享參與COP22大會心得(王振益攝) |
歲末年終的午後時光,來到台大法學院參加一場關於COP22(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2次締約國大會)的座談會,正納悶主辦單位怎麼會選在中午舉行,難道不擔心學生們吃飽飯後昏昏沉沉睡著嗎?沒想到現場座無虛席。
COP22三大關鍵字:非洲、川普、實施
當天上台闡述觀點的講師群包括:台大環境永續政策及法律中心主任張文貞教授及助理、剛從摩洛哥氣候會議現場回國的台大政治系林子倫副教授、政大國貿系施文真教授、中原財法系林春元助理教授及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代表們,曾任台大環境永續政策及法律中心主任的內政部長葉俊榮也來捧場。
對於每年舉辦的聯合國氣候會議,常有人認為內容過於艱澀、流於空談一堆法律條文,不如直接採取行動。但葉俊榮開場致詞時說明,COP22的任務即在「從協商到實施」(from negotiation to implementation),討論如何落實各國簽署《巴黎協定》所喊出的承諾,假使未建構好實施機制,行動很容易雜亂無章。比方內政部研擬中的《國土計劃法》實施細則,即是從最源頭的立法層面,賦予往後各種國土保育活動的正當性和驅動力。
張文貞教授分析,這次在摩洛哥舉行的氣候會議,同時舉辦了CMP12(京都議定書第12次締約方會議)與CMA1(巴黎協定第1次締約方會議),探討面向廣及:損失與損害 (Loss and Damage)、資金、能力建構(Capacity Building)、2020年前的氣候行動等,打算替《巴黎協定》正式上路前做好準備。簡言之,COP22什麼主題都有討論,但都討論不完,必須在之後兩年繼續努力。
稍後上台分享的中原財法系林春元教授,則逗趣地替COP22取了三個小名:
碳價、能源、氣候治理新角色,三趨勢值得注意
政大國貿系施文真教授觀察,由於《巴黎協定》以歷來罕見的速度(不到一年)跨越生效門檻進度,因此原本預計兩、三年後才起跑的CMA1會議,討論資料都還沒準備好,導致COP22實質進展不多。
然而,長年參與氣候會議的林子倫教授認為,聯合國氣候會議已從傳統的政治談判,進展到多主體(國家、地方、企業、NGO);多層次(區域聯盟、國家、城市);多面向(減量、調適、技術、資金、公平正義、人權)的多元參與階段,逐漸建構出一種「由下而上」的全球氣候治理新模式,即便官方代表產出有限,仍不致拖慢全球轉向低碳社會的速度。
至於會議的後續影響有哪些?不少專家都提供了專業見解。
林子倫首先強調,2017年中國大陸啟動全國碳市場交易,宣告「碳定價」(carbon pricing) 不再是紙上談兵,更可以驅動下一波的碳金融市場。其次,是持續往前推進的「能源轉型」(energy transition) 浪潮,各國為達成NDCs(國家自主貢獻)的減碳目標,從高碳轉向低碳的能源結構改革,減少無謂的化石燃料補貼,絕對是無法迴避的必要動作。
最後一股趨勢,是「非國家層級」的氣候治理新角色興起,這次COP22進行期間,來自比利時的瓦隆與弗萊明地區,便寫下首次以地方名義承諾捐贈聯合國調適基金的新紀錄,成為本屆大會的亮點之一。
離開台大校園,另一場討論COP22的座談會裡,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不客氣地批評,當各國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與扶植綠能的鼓勵政策,台灣卻還在計畫興建大型火力發電廠,不管是減緩全球升溫程度還是跟上國際減碳腳步,都快要來不及了!
剛過去的2016年,不意外地再度刷新全球歷史最高年均溫的紀錄,面對這麼多的氣候警訊和國際衝擊,希望台灣真的準備好了。
【參考資料】
COP22座談會簡報
徐光蓉COP22觀察簡報
【延伸閱讀】
《馬拉喀什丟出一堆問號,實質進展等明年》詹詒絜 2016/11/22
《動能不足的氣候「行動」峰會》李河清 2016/11/18
【COP22系列報導】
【COP21系列報導】
COP22三大關鍵字:非洲、川普、實施
當天上台闡述觀點的講師群包括:台大環境永續政策及法律中心主任張文貞教授及助理、剛從摩洛哥氣候會議現場回國的台大政治系林子倫副教授、政大國貿系施文真教授、中原財法系林春元助理教授及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代表們,曾任台大環境永續政策及法律中心主任的內政部長葉俊榮也來捧場。
對於每年舉辦的聯合國氣候會議,常有人認為內容過於艱澀、流於空談一堆法律條文,不如直接採取行動。但葉俊榮開場致詞時說明,COP22的任務即在「從協商到實施」(from negotiation to implementation),討論如何落實各國簽署《巴黎協定》所喊出的承諾,假使未建構好實施機制,行動很容易雜亂無章。比方內政部研擬中的《國土計劃法》實施細則,即是從最源頭的立法層面,賦予往後各種國土保育活動的正當性和驅動力。
張文貞教授分析,這次在摩洛哥舉行的氣候會議,同時舉辦了CMP12(京都議定書第12次締約方會議)與CMA1(巴黎協定第1次締約方會議),探討面向廣及:損失與損害 (Loss and Damage)、資金、能力建構(Capacity Building)、2020年前的氣候行動等,打算替《巴黎協定》正式上路前做好準備。簡言之,COP22什麼主題都有討論,但都討論不完,必須在之後兩年繼續努力。
稍後上台分享的中原財法系林春元教授,則逗趣地替COP22取了三個小名:
- 非洲COP:此次氣候會議聚集很多非洲國家領袖,也提到全球暖化對於經濟以外的損害,舉凡人權、文化、物種遷徙、移民等;
- 川普COP:由於川普意外當選美國總統,COP22會議最後發表了《馬拉喀什行動宣言》(Marrakech Action Proclamation) 作為回應,呼籲各國尊重《巴黎協定》的共同承諾,重新凝聚全球氣候行動的士氣;
- 實施COP:本屆重點工作為討論讓《巴黎協定》落地的各項技術環節、基礎架構、實施程序與指導等,期待2018年開始進入實施 (implementable) 階段。
講者合影(王振益攝) |
政大國貿系施文真教授觀察,由於《巴黎協定》以歷來罕見的速度(不到一年)跨越生效門檻進度,因此原本預計兩、三年後才起跑的CMA1會議,討論資料都還沒準備好,導致COP22實質進展不多。
然而,長年參與氣候會議的林子倫教授認為,聯合國氣候會議已從傳統的政治談判,進展到多主體(國家、地方、企業、NGO);多層次(區域聯盟、國家、城市);多面向(減量、調適、技術、資金、公平正義、人權)的多元參與階段,逐漸建構出一種「由下而上」的全球氣候治理新模式,即便官方代表產出有限,仍不致拖慢全球轉向低碳社會的速度。
至於會議的後續影響有哪些?不少專家都提供了專業見解。
林子倫首先強調,2017年中國大陸啟動全國碳市場交易,宣告「碳定價」(carbon pricing) 不再是紙上談兵,更可以驅動下一波的碳金融市場。其次,是持續往前推進的「能源轉型」(energy transition) 浪潮,各國為達成NDCs(國家自主貢獻)的減碳目標,從高碳轉向低碳的能源結構改革,減少無謂的化石燃料補貼,絕對是無法迴避的必要動作。
最後一股趨勢,是「非國家層級」的氣候治理新角色興起,這次COP22進行期間,來自比利時的瓦隆與弗萊明地區,便寫下首次以地方名義承諾捐贈聯合國調適基金的新紀錄,成為本屆大會的亮點之一。
離開台大校園,另一場討論COP22的座談會裡,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不客氣地批評,當各國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與扶植綠能的鼓勵政策,台灣卻還在計畫興建大型火力發電廠,不管是減緩全球升溫程度還是跟上國際減碳腳步,都快要來不及了!
剛過去的2016年,不意外地再度刷新全球歷史最高年均溫的紀錄,面對這麼多的氣候警訊和國際衝擊,希望台灣真的準備好了。
【參考資料】
COP22座談會簡報
徐光蓉COP22觀察簡報
【延伸閱讀】
《馬拉喀什丟出一堆問號,實質進展等明年》詹詒絜 2016/11/22
《動能不足的氣候「行動」峰會》李河清 2016/11/18
【COP22系列報導】
【COP21系列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