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交通政策不僅會帶領都市走向不同的發展,交通政策本身也是都市規劃的一環。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
圖:在50-60年代之間,洛杉磯被淘汰的太平洋電車。有個都市傳說謠傳著,是通用汽車運用權勢迫使電車系統走入歷史。 (圖片來源:依照創用原則引自 Los Angeles Times photographic archive, UCLA Library) |
許多城市的交通狀況已經成為它的形象,高速公路建構而成的洛杉磯、優雅單車騎士穿梭的哥本哈根,或是山手線環繞的東京。《不開車,在路上: 一個無車主義者的環球城市觀察行》這本書的作者泰拉斯‧格雷斯哥〈Taras Grescoe〉觀察到,全世界正投入都市公共運輸的改造,因此他走訪全球許多城市,想找尋一個理想中結合都市規劃與大眾運輸、人本空間的城市樣貌究竟該是如何。
都市傳說
除了第一章略提了汽車造成的交通安全危害、環境汙染、肥胖等健康問題,以及汽車文化帶來城市蔓延的後果,後面每一章節分別鑽入一個城市內裡,透過人物訪談來瞭解並觀察每個城市的公共交通議題與彰顯出的城市性格。
不過最精彩的莫過於,作者總是把一些都市真實發生的事情,寫成「都市傳說」的氛圍,的確很多事情已經奇妙到了傳說等級。例如,東京地鐵人員利用雷達掃描器掃描行進中的旅客流向與速度,藉以分析車站動線規劃該如何調整,可避免尖峰時刻在閘門口的堵塞。這套研究早該用在台北捷運忠孝復興站。
另一個都市傳說,洛杉磯曾經擁有全世界最棒的大眾運輸系統,鐵路與電車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在此構築綿密的路線網,連結工廠、鬧區、住宅區與度假勝地。許多人早已忘了這段歷史,於是作者提了《威探闖通關》這部結合動畫人物的電影作為引子,說明城市擴張前的電車黃金時代。
政策翻轉
書中另個有趣的佈線,是讓讀者看到都市政策是怎麼翻轉的,有些城市的成功案例甚至讓人驚奇不已。波哥大這章裡頭提到1995年上任的市長莫庫斯〈Antanas Mockus〉近乎搞怪的政策,例如,他發給行人與汽車駕駛足球賽的顏色牌,若是在路上遇到衝突就舉起紅色向對方表達警告,遇到禮讓便舉綠牌表示感謝;他又雇用默劇演員,綠燈時在人行道上出沒,以幽默的方式讓駕駛不敢超越。
這些低成本的投資卻成功讓市民認同正面的政策價值,使得繼任者貝尼亞羅薩〈Enrique
Peñalosa〉得以發揮他都市規畫的專才,引介單車道、公車捷運系統─千禧公車〈TransMilenio〉,並設立市區公園系統。千禧公車具有公車專用道,此外收費低廉,用以對抗階級化的私人汽車文化,以及扭轉民營小巴霸道攔客的誇張行徑。
另個翻轉政策的例子出現在巴黎。一百多年歷史的巴黎地鐵曾有輝煌的紀錄,即便在現在,它精巧的裝飾藝術仍吸引許多觀光客的目光。然而過去半世紀,巴黎人就像熱愛《終極殺陣》一樣的愛好汽車文化,歷史城區、行道樹與河岸遭到犧牲。當市民逐漸意識到大眾運輸的重要時,2001年上任的巴黎市長德拉諾埃〈Bertrand Delanoë〉以最具創意的方式向汽車霸權宣戰:他在夏季封閉龐畢度總統興建的塞納河河岸快速道路,在路面上鋪上沙子變成市區沙灘,吸引市民來此地養受日光浴;他開闢行人徒步區、公車專用道,更進一步,他在2007年推出公共單車租用系統〈Vélib’〉,獲致極大的成功。
波特蘭居民則是在1969年的仲夏,攜老扶幼在高速公路的預定地上野餐,阻擋市府規劃公路劃過港灣邊緣的規劃,換來一片河濱公園。
城市規劃
書中一再提醒讀者,不同的交通政策不僅會帶領都市走向不同的發展,交通政策本身也是都市規劃的一環。美國人口第六大城市─鳳凰城,本質上是個蔓生的廣大郊區住宅城鎮聚合體,低密度的建築群,高度仰賴汽車去購物、上班上學,只因為在過去美國人渴望住在單戶住宅中,才會逃離市區。次級房貸風暴下,市郊反而景況蕭條,購物中心或農場閒置後不是荒廢就是遭到佔據,成為貧民窟或製毒工廠。
而現在的地方政府已經不興市郊化的發展,取得代之是人口居住密集度甚高的市中心區復興計畫,以及導入大眾運輸導向的都市規劃〈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洛杉磯近百年前的電車時代,遺留下一些大眾運輸導向的街區,使都會運輸局認為相當有機會可以回復。他們正以公私合夥的方式,興建十餘件開發案,都是在地鐵節點附近,目的是要填補市區之間缺乏利用的空間,包括許多占地甚廣的停車場。
而波特蘭、哥本哈根這類單車盛行、大眾運輸使用率高的城市,也有一定的條件;他們城市規模的尺度較小,發展過程中循著軌道運輸的骨架,而非恣意蔓生。費城這類發展較久的城市,過去市中心因為龍蛇雜處而讓中產階級搬往市郊,現在居民開始回到市區,市府也嘗試改善大眾運輸品質與市中心的生活機能。
反思台灣
看完這本書,不禁想到台灣的城市。身為機車數量世界第一的城市,高雄市必須想辦法讓民眾從汽機車上投奔大眾運輸或單車,這該要有無比的創意。而北高兩地風行的公共單車租借系統,也還沒有完善的市區單車通行規劃。還有台中市正在規劃的捷運與BRT公車捷運系統,是否可以翻轉沒落已久的中區景貌呢?各大都會區的房價高漲,負擔不起房價的民眾逐漸移民到都市外圍,龐大的通勤需求是否可以被滿足呢?或者該改善的是房屋政策呢?
一旦把大眾運輸問題與都市發展放在一起看,就會看見更多細節脈絡,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今年底台灣各地方首長即將改選,我們就看看哪個候選人能帶給我們理想中的城市樣貌。
作者的書籍網站〈英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