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用 Google Map 看見台灣 ─災難篇

1997年8月的溫妮颱風侵襲下,汐止的林肯大郡因鄰近的順向坡滑動,造成28人死亡。13年後的2010年底,政府才通過了地質法,而地質敏感區最快要等在2014年上半年發布。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圖/霧台鄉通往阿禮部落的道路,會遇到大規模的崩塌地。

    灣每年有颱風、地震,甚至造山運動還很旺盛,地貌持續改變中,災難本來就是我們的宿命。若再加上氣候變遷的影響,極端降雨事件與乾旱發生頻率增加、沿岸地區也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海岸侵蝕,遑論又有人為破壞的加值。在Google Maps上便可以看到許多災難現場,看著天災與自然力的衝擊程度,你會發現台灣社會與災難早已共存。

看見小林


https://goo.gl/maps/mFEjw

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帶來的極端降雨,使小林村上方的獻肚山走山,大量土石埋葬了這個原本清幽的山村,近500人因而喪生。小林村原本重新振興地平埔族文化與祭祀活動,也淹埋其中,所幸在重建期間,能在村民自覺的過程中,把生活場域與文化設施都一併重建回來。

看見成龍溼地


https://goo.gl/maps/nhCSu

雲林口湖的成龍溼地原本是個種植花生、西瓜的優質農地,卻接連受到1986年韋恩颱風、艾貝颱風,及1996年賀伯颱風的侵襲,積水無法排出,成為鳥類群聚、魚蝦豐富的濕地。桑田變成蒼海的故事,可在這裡看見。

看見白水湖海巡哨所


https://goo.gl/maps/B0TZb

這個海巡哨所位於東石白水湖[1],在海堤末梢。因為地層下陷,這個哨所的一樓以下都已還給大海,通往哨所的馬路每天漲潮時也會被淹沒。雲林、嘉義與彰化是台灣目前仍持續地層下陷的縣份[2],嘉義地層下陷集中在沿海的東石鄉,其他兩縣則是中部平原下陷。後者是因為集集攔河堰截取水源、工業污染地面水,使得農民必須抽取地下水來灌溉。就連彰化與雲林的自來水水源,也多半來自地下水。地層下陷地區在極端降雨時,過量的雨水將因低窪地勢而無法排出;沿海地層下陷區則會遭受海水侵蝕,連海巡都不保。

看見花蓮海濱垃圾場


https://goo.gl/maps/VnzcO

花蓮的奇萊鼻燈塔南側,這裡處理本地的生活垃圾,已經堆置超過了垃圾場圍堤高度。如果乘船從海上看過來,便可以看到白色垃圾山突出在花蓮的山水之間。花蓮海濱向來是颱風登陸的門戶,圍堤當然不堪經年累月猛烈的風浪侵襲與掏蝕,許多掩埋垃圾露出,滾落海洋,成為太平洋上的海漂垃圾。

看見林肯大郡


https://goo.gl/maps/dfgiE

汐止的林肯大郡只是大台北郊區興建在山坡地的眾多社區之一,在1997年8月的溫妮颱風侵襲下,圖中電塔下方的山坡順向坡整片地滑,壓迫最鄰近的建築物,造成28人死亡。13年後的2010年底,政府才通過了地質法,即便如此,內政部至今仍未公告地質敏感區,最快要在2014年上半年發布。

看見松鶴部落


https://goo.gl/maps/enoXQ

在溪床上的攔砂壩堆滿一格一格的礫石,現已覆蓋植物,這是台中松鶴部落裡的其中一條野溪,即便在整治之後,仍舊在爾後的風災後再度積累土石。自九二一地震之後,山區土石鬆動,往後幾年接連報到的桃芝、敏督利(七二水災)、艾莉颱風,松鶴部落附近野溪暴漲並帶來土石流,大量巨石淹沒鄰近房屋,使得這裡成為明星災區,甚至掀起災區觀光熱潮。將地圖移往四周,你還可以找到其他野溪上攔砂壩的烙痕,而大甲溪河床也較地震前堆高了數公尺[3]。

看見阿禮部落


https://goo.gl/maps/9wQjq

八八風災重創屏東霧台的大武山區,新好茶部落全部被隘寮溪的土石淹沒,而圖中位於山巒上的阿禮部落下部落也被判定為不宜居住,居民已遷入長治鄉百合園區居住。然而阿禮居民並不想放棄,在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的奔走下,受災較少的上部落居民開始推動限制人數的生態旅遊,實施生態監測與環境復育,而居民主導的旅程中納入了部落文化與社區經濟,儼然走出自己的重建之路[4],這樣的努力也讓他們獲得國家永續發展獎。


【註釋】
[1] 可參照這張照片:白水湖哨所
[2] 參考資料:經濟部水利署
[3] 可參考《松鶴地區土石流災害歷史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 36(2): 203-213 (2005)
[4] 可參考《看見台灣破碎山河的一點星光 阿禮部落守護原鄉獲國家永續獎》,上下游新聞網9-Dec 2013

【延伸閱讀】
用 Google Map 看見台灣 ─ 能源篇》2-Jan 2014 低碳生活部落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