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作為新聞報導,「莫拉克新聞網」存在,讓我們真正意識到災民不只是冷冰冰的「新聞用詞」。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88news 莫拉克新聞網網站擷圖 |
這個公民新聞網站成立於 2009 年八八風災之後的9月29日 ,集合一群年輕的記者深入受災社區蹲點,透過長期陪伴,將他們災後重建家園與蛻變的樣貌、居民的聲音,真實傳達出來,與外界政府和社會持續溝通。而不僅作為新聞報導,「莫拉克新聞網」存在,讓我們真正意識到災民不只是冷冰冰的「新聞用詞」,他們是一群同樣為了生計、求學、公共福祉與安居樂業而努力的人,與你我都一樣。
8月28日,莫拉克新聞網的創辦人之一,馮小非,在外交部舉辦的UNFCCC NGO論壇上,分享了一些對災後重建的看法。以媒體的角度觀察,小非說,從九二一到八八,台灣理當從兩次重大天災中學到許多寶貴經驗,建立防災SOP,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知道自己各自的權責,也該有關注這些議題的媒體。然而卻都沒有!
莫拉克新聞網的創辦人之一,馮小非(圖片來源: 莫拉克新聞網) |
還有一個問題,居民是如何在災難中被定義?NGO、政府與當地居民自己,擁有相當分歧的定義。受災居民可能覺得自己是業主,平時有繳稅,災難時就要被服務。但政府不這麼看,他們視其為執政上的挑戰,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大型NGO則競逐著這些受災居民作為服務對象,台灣每次災難募款數字都往上急飆,被照顧的受災居民對服務滿意度卻不見得向上提升,這意味著,這背後有許多事情已經被混淆了。
「這也是為何有莫拉克新聞網這樣一個任務型導向的民間媒體出現,這四年來,它的目的就是把這些錯綜複雜的狀況整理下來。」
「坦白說,我覺得這些整理、這些紀錄、這些報導,可能真的能撼動的事情是非常少的,因為它的確太複雜。」小非解釋,對莫拉克新聞網的報導記者而言,重建區每天都有新的事情發生,要寫的東西十分龐雜,很多時後要寫充滿會議紀錄的內容。為何需要這些東西?因為真的期待有人能去讀過這些龐雜細瑣的資料記錄,整理出對未來有用的定義。能不能在發生災難之前,有人好好想一想,讓它成為國家願意去遵守的SOP,如此一來,下次再有災難,我們才不會再重蹈這些定義混亂的事情。
莫拉克新聞網的讀者也較特殊,由於它的目的之一是讓居民知道政府無法切實傳達給他們的事情,必須有很多瑣碎事務性的寫法,莫拉克圈子的人才比較清楚。如果是內部未能解決的議題,報導者才會寫成一般淺顯的新聞報導,這才有機會被其他媒體跟隨報導。因此,它還忠實扮演著溝通的角色。而這群年輕的莫拉克記者,也有著自己的轉型,藉著長期的蹲點,他們看到部落或災區的事情愈來愈多,報導角度愈來愈「裡面」,是否能再能公正旁觀的報導與批評,則是值得討論的事情。或許也該是時候暫停下來,讓部落開始自己發聲。
隨著社群媒體的興起,現在部落長老也懂得透過手機把災難消息傳到臉書上,第一時間是由自己報導在地災難狀況。「我覺得,台灣人學會了自救。」小非認為,或許還可以讓人民自救的能力更專業,例如,訊息查證正確、攝錄設備與技巧、報導寫的更清楚。最後讓民間找到在災難時照顧自己的方式,有機會成為一個在災難時,自己治理自己的國家。
【註】
莫拉克新聞網歷任的記者包括:蔡之今、康椒媛、鐘聖雄、何欣潔、李孟霖、蔡敏男、安君毅、柳琬玲、鄭淳毅、章雅喬、劉瑋婷……
【延伸閱讀】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2009-2013
《感謝大家的堅定與支持,88news將在今天停下腳步》2013.08.27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感謝你,莫拉克新聞網!》何榮幸 2013.08.28 獨立評論@天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