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效能提升是關鍵

文/張楊乾(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本文同步發表於2013.06.03出刊之經濟部《創新樂活電子報》)

我的大女兒Serene,今年六月就滿兩歲半了,個性活潑的她,常故意找些引大人們發笑的樂子。比如說,她最近常沖著我叫「阿伯、阿伯」,彷彿就像在昭告天下,我是個不負責任的爸爸,連女兒見我,都當成是半生不熟的親戚了。

但對我而言,內心覺得真正對不住她的,倒不是每天只有兩小時的清醒時間陪她,或是假日經常得外出加班,留她在家巴望著窗外。而是我每天閱讀各種關於地球暖化的最新資訊,但看到的卻是,人類社會其實無心扭轉此一頹勢。

依目前暖化的速度,大概在Serene三十歲到四十歲中間,全球升溫就會突破2℃,接下來則朝向4℃或6℃的暖化劇本演出。

最近由國際能源署(IEA)所公佈的一份報告,發現人類自上一次石油危機之後,能源使用的效率居然可說是毫無提升,二十年來僅微幅下降1%。同一份報告裏面指出,如果人類想要將溫度控制在升溫2℃以內,必須在2020年之前,將能耗降低6.6%。

人類只剩七年,能否突破之前二十年的困境,大步地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許多學者是保持悲觀的看法。

現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今年五月二十日已經達到400.11ppm,且每年正以2.1ppm的增長速度,朝著科學家警告的450ppm接近。北極海冰的覆蓋區域,也已在去年九月降至341萬平方公里的新低點,與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資料所記錄到過九月最高772萬平方公里相較,融化了一半以上的面積,每年持續以2%-3%的速度消融。

在目前全球各國對化石燃料的補貼,已達到五千多億美元,且還不斷成長,幾乎是對再生能源補貼的六倍,這樣的趨勢,似乎也是難以避免。

但有誰忍心把這樣真相,告訴像我女兒這樣年紀的小孩,告訴她們長大之後世界真的變,不只變得複雜、變得難懂,而是變得更熱、變得必須要去學會她父親這一輩所不懂,在地球暖化後的求生之道。

國際能源署早在幾年前,就已建議出幾種減緩地球暖化的方案,並不斷更新。根據他們在2012年所提出的建議,若要達成控制升溫在2℃,至少有四分之三的作為與節能有關,除了使用端的節能之外,包括改善工業的能源使用效率,發電端採用更有效率的發電機組,以及降低整體社會的能源需求量。

然而要讓社會願意作節能的投入,必須要有足夠的經濟誘因,市場才能因此而有些轉變。這一切,價格扮演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我們仍選擇繼續拿所有納稅人的錢,補貼擔付太多政策任務的國營電力公司,而且沒有一套稅制基礎,讓燃燒化石燃料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污染,轉嫁為由污染者付費,而不是由全民共同承擔;則提升節能效率運動,將不會是一股風行草偃的趨勢。

當然,還是有不少人願意去作。在台灣,工業用電較十年前增長了46.7%,其中電腦與通訊產業成長了141%,目前佔了工業用電的三成左右,為用電最多的產業。然而同樣在這十年的時間,電子業的能源密集度,大幅下降51%,也就是同賺一塊錢,用的能源只有過去的一半。這是在市場激烈競爭之下,各家廠商不得不然的舉措。

但持平而論,台灣對於使用端節電所能產生的紅利,卻未有足夠的政策來支撐與鼓勵。如多國行之有年的需求端管理(DSM)制度,即利用多元彈性的即時電價,讓用戶群集結成一虛擬電廠,讓節電不只是省下電費,還可以利用調度用電的電費回饋,降低尖峰用電的壓力,這部份在台灣發展較慢,應核可以加快速度。

像美國CPower電力調度公司,其簽約用戶群所組成的虛擬電廠,就等同於一座750MW的電廠,與我國核二廠單一機組985MW相去不遠。2012年全美各州的虛擬電廠,總計分擔美國尖峰負載容量約9.2%,約達72GW。

而最早施行虛擬電廠甚早的美國加州,過去三十年即使人均GDP成長一倍,人均電力需求卻接近零成長,未來更要求規範新增電力需求時,50%的尖峰負載必須來自於虛擬電廠。

從設備效能提升,到虛擬電廠的設置,廣義的節能,是解決地球暖化問題的關鍵,也是我每天回家抱起女兒時,心裏唯一無愧於她的,因為自己每天的工作,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們實在可以再作得更好,也不該害怕總量管制的存在;不論是政府將自身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入法,或是把「用電零成長」這樣的概念,作為政策環評的依據。畢竟,如果沒有設下一個天花板,能效即使提升,仍來不及阻止暖化的發生。

關於節能,我們需要更多人一同覺醒,更多政府與民間的資源投注,以及更強而有力的政治決心,才能共同克服,地球暖化對我們下一代,甚至是我們這一代人晚年所帶來的危機。

【參考資料】
IEA 2012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2
IEA 2013 Tracking Clean Energy Progress 2013
能源局 2013.04 能源統計月報
許志義 2013 從IT邁向ET的關鍵時刻簡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