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河清(中央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2009年新一輪的氣候談判,即將自三月底的波昂氣候會談(AWG-KP/LCA)展開,一路談到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COP15)為止。回顧去年12月初,在波茲南前一回合的氣候會議(COP14),等待的氣氛瀰漫,進程宛如被凌遲般地緩慢,但由於歐盟最後率先承諾下2020年的減碳目標,使得地球的未來在無助絕望裏,出現了一絲曙光。
歐盟 承擔減量責任
歐盟一向被外界視作是「規範性權力」的代表,它在人權、多邊主義、國際法、生物安全和被多數人讚揚的環境保護行動及國際環境合作上,都居世界領導地位。當布希政府在2001年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之後,歐盟在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的議題下,與布希主政下的美國氣候與能源政策分道揚鑣。在美國退出後,歐盟仍然成功地說服其他的已開發國家繼續留在議定書內;一方面率先推動歐盟體制內的排放交易制度(EU-ETS),另一方面,有別於其他先進國家承諾在2012年平均減量5.2%,它自已更承擔了最沉重的8%減量要求。
在去年波茲南氣候會議召開之時,我與歐洲議會瑞典代表Anders Wijkman,以及芬蘭代表Satu Hassi 在會場的歐盟分館見到面。Wijkman圍著大會發放寫著「世界都在看」的紀念圍巾,在美國環保工作者Ben Wikler的引介下,向媒體說明歐盟「20/20 - 溫室氣體減量20%、再生能源達到20%」的法案。有趣的是,在歐盟於08年12月12日所通過的氣候能源包裏法案中,有意地保留了一個連動條款,裏頭載明了只要其他的已開發國家,在接下來的談判進程裏,願意承諾更高的減量目標,且包含中國及印度在內的開發中國家,也願承諾符合他們能力的減碳策略,則歐盟會將減碳目標加碼上提至30%。
連動條款 提供談判誘因
這個連動條款,由我身旁的CAN Europe代表Tim Gore將它形容成板機(trigger),加碼減量正意味著扣下板機,不但說明了減量行動的急迫性,也意味著歐盟想在年底哥本哈根會議中,達成接替《京都議定書》新氣候協議之決心。當年底談判進行到最後階段時,一個照1990年排放標準再減30%的宣誓,將會是哥本哈根談判桌上非常有吸引力的承諾。可是,扣下板機應該是12月談判的最後底牌,現在卻提前出牌,正顯示出歐盟對談判停滯不前的焦慮與帶動另一波談判能量的決心。
在波茲南會議結束後的第五天,歐盟議會也批准了這項氣候能源包裹法案,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項:
.健全歐盟內部的電力市場;
.全歐的再生能源使用率要在2020年前達到20%;
.每個會員國有義務在2020年前,在交通燃油中混有10%的生質燃料;
.利用國際協定及節能標章,加強能源的使用效率,使歐盟整體的能源消耗量,能在2020年前降低20%;
.發展碳補捉與封存的技術,使得火力發電的碳排放量可以降低,以達成一個低碳的化石燃料未來。另外,為了讓歐洲的利益可以充份發展,對於主要的能源供應、消費與轉運國(含俄國),發展一個共同的對外能源政策;
.發展以歐洲為主要策略方向的能源科技計畫,並且專注於低碳科技的研究與發展;
.對於核電,採取未知論(agnostic)的態度,發展與否交由各國自行決定。
事實上,歐盟在討論此一法案時,也遭遇不少會員國的阻礙,包括波茲南氣候會議的主辦國波蘭,以及選出了個壓根不信全球暖化總理的捷克。國際環保團體Oxfam就在氣候會議的入口前,豎起了十個象徵談判進展寸步難行的冰人,並且在他們身上掛上布條,無言卻有力地控訴著:「歐盟,你在哪裏?」
在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還沒就他的能源政策作出更多闡述之前,歐盟仍然是目前全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先驅。歐盟若能發揮更多的影響力,今年全球或許就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在年底談成新的氣候協議,以接替在三年後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氣候變遷是全球所共同面對的挑戰,並且只能靠國際合作來共同面對。同時,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免除氣候變遷的負面衝擊。歐盟透過成員國共同分擔排放責任,以及相互合作創造利基,為國際立下一個好的互利典範。在接下來的氣候談判中,節能減碳的模範生 - 歐盟,勢必能指出一條達成新氣候協議的新路。
小檔案:歐盟與《京都議定書》
在《京都議定書》裏,舊歐盟十五國平均要負擔8%的減量目標,各國並分別訂定各自的減量要求。在2006年時,包括法國、希臘、瑞典及英國已經達到他們在議定書裏的目標;另外八個國家則是預計可以達到目標,但是丹麥、義大利和西班牙則暗示他們達不到目標。然而,一份在2008年產出的報告指出,在預測與目標間的差距,08年已比07年還要接近。
至於歐盟新增的十二個國家裏,也都訂有各自的減量目標,其中只有地中海島國塞普路斯及馬爾他兩國不須減量。這十二國中,若是不計2006年到2010年的溫室氣體增長量的話,都可以達成目標;其中斯洛伐尼亞則已打算利用《京都》體系的碳交易機制,來協助自己達成目標。
整體來說,歐盟27國應該都能達成《京都議定書》的目標。
【參考資料】
Greenhouse emission trends and projections in Europe 2008
關於李河清
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SUNY—Albany)政治學博士,長期投入環境政治、環境外交、環境安全等新興研究領域;並參與氣候 變 遷整合評估、大陸沙塵暴觀測計畫、全球環境變遷制度面向(IDGEC)等跨領域國際研究計畫,07與08年分別出席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 13/COP14)。
2009年新一輪的氣候談判,即將自三月底的波昂氣候會談(AWG-KP/LCA)展開,一路談到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COP15)為止。回顧去年12月初,在波茲南前一回合的氣候會議(COP14),等待的氣氛瀰漫,進程宛如被凌遲般地緩慢,但由於歐盟最後率先承諾下2020年的減碳目標,使得地球的未來在無助絕望裏,出現了一絲曙光。
歐盟 承擔減量責任
歐盟一向被外界視作是「規範性權力」的代表,它在人權、多邊主義、國際法、生物安全和被多數人讚揚的環境保護行動及國際環境合作上,都居世界領導地位。當布希政府在2001年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之後,歐盟在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的議題下,與布希主政下的美國氣候與能源政策分道揚鑣。在美國退出後,歐盟仍然成功地說服其他的已開發國家繼續留在議定書內;一方面率先推動歐盟體制內的排放交易制度(EU-ETS),另一方面,有別於其他先進國家承諾在2012年平均減量5.2%,它自已更承擔了最沉重的8%減量要求。
在去年波茲南氣候會議召開之時,我與歐洲議會瑞典代表Anders Wijkman,以及芬蘭代表Satu Hassi 在會場的歐盟分館見到面。Wijkman圍著大會發放寫著「世界都在看」的紀念圍巾,在美國環保工作者Ben Wikler的引介下,向媒體說明歐盟「20/20 - 溫室氣體減量20%、再生能源達到20%」的法案。有趣的是,在歐盟於08年12月12日所通過的氣候能源包裏法案中,有意地保留了一個連動條款,裏頭載明了只要其他的已開發國家,在接下來的談判進程裏,願意承諾更高的減量目標,且包含中國及印度在內的開發中國家,也願承諾符合他們能力的減碳策略,則歐盟會將減碳目標加碼上提至30%。
連動條款 提供談判誘因
這個連動條款,由我身旁的CAN Europe代表Tim Gore將它形容成板機(trigger),加碼減量正意味著扣下板機,不但說明了減量行動的急迫性,也意味著歐盟想在年底哥本哈根會議中,達成接替《京都議定書》新氣候協議之決心。當年底談判進行到最後階段時,一個照1990年排放標準再減30%的宣誓,將會是哥本哈根談判桌上非常有吸引力的承諾。可是,扣下板機應該是12月談判的最後底牌,現在卻提前出牌,正顯示出歐盟對談判停滯不前的焦慮與帶動另一波談判能量的決心。
在波茲南會議結束後的第五天,歐盟議會也批准了這項氣候能源包裹法案,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項:
.健全歐盟內部的電力市場;
.全歐的再生能源使用率要在2020年前達到20%;
.每個會員國有義務在2020年前,在交通燃油中混有10%的生質燃料;
.利用國際協定及節能標章,加強能源的使用效率,使歐盟整體的能源消耗量,能在2020年前降低20%;
.發展碳補捉與封存的技術,使得火力發電的碳排放量可以降低,以達成一個低碳的化石燃料未來。另外,為了讓歐洲的利益可以充份發展,對於主要的能源供應、消費與轉運國(含俄國),發展一個共同的對外能源政策;
.發展以歐洲為主要策略方向的能源科技計畫,並且專注於低碳科技的研究與發展;
.對於核電,採取未知論(agnostic)的態度,發展與否交由各國自行決定。
事實上,歐盟在討論此一法案時,也遭遇不少會員國的阻礙,包括波茲南氣候會議的主辦國波蘭,以及選出了個壓根不信全球暖化總理的捷克。國際環保團體Oxfam就在氣候會議的入口前,豎起了十個象徵談判進展寸步難行的冰人,並且在他們身上掛上布條,無言卻有力地控訴著:「歐盟,你在哪裏?」
在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還沒就他的能源政策作出更多闡述之前,歐盟仍然是目前全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先驅。歐盟若能發揮更多的影響力,今年全球或許就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在年底談成新的氣候協議,以接替在三年後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氣候變遷是全球所共同面對的挑戰,並且只能靠國際合作來共同面對。同時,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免除氣候變遷的負面衝擊。歐盟透過成員國共同分擔排放責任,以及相互合作創造利基,為國際立下一個好的互利典範。在接下來的氣候談判中,節能減碳的模範生 - 歐盟,勢必能指出一條達成新氣候協議的新路。
小檔案:歐盟與《京都議定書》
在《京都議定書》裏,舊歐盟十五國平均要負擔8%的減量目標,各國並分別訂定各自的減量要求。在2006年時,包括法國、希臘、瑞典及英國已經達到他們在議定書裏的目標;另外八個國家則是預計可以達到目標,但是丹麥、義大利和西班牙則暗示他們達不到目標。然而,一份在2008年產出的報告指出,在預測與目標間的差距,08年已比07年還要接近。
至於歐盟新增的十二個國家裏,也都訂有各自的減量目標,其中只有地中海島國塞普路斯及馬爾他兩國不須減量。這十二國中,若是不計2006年到2010年的溫室氣體增長量的話,都可以達成目標;其中斯洛伐尼亞則已打算利用《京都》體系的碳交易機制,來協助自己達成目標。
整體來說,歐盟27國應該都能達成《京都議定書》的目標。
【參考資料】
Greenhouse emission trends and projections in Europe 2008
關於李河清
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SUNY—Albany)政治學博士,長期投入環境政治、環境外交、環境安全等新興研究領域;並參與氣候 變 遷整合評估、大陸沙塵暴觀測計畫、全球環境變遷制度面向(IDGEC)等跨領域國際研究計畫,07與08年分別出席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 13/COP14)。
2 則留言:
一個方便的謊言--人造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
本文從六個方面簡要地還原了二氧化碳對地球溫度影響的極其微小的比例,指出如此微小的比例,甚至遠低于溫度測量的誤差。把二氧化碳的作用無限夸大,說成是造成“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是人造全球暖化騙局中的關鍵一環。人造二氧化碳加起來,對于溫室效應的貢獻是952分之一。人造二氧化碳對于地球大氣溫度的貢獻比例,還要更低。
To 今評員:
感謝您的分享。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