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看見台灣了嗎? 請再靠近一點

由衷希望您可以再靠近一點看看台灣,更深入了解電影裡頭提到的環境議題,也才能更了解下一步該怎麼做。

/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齊柏林的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引發了觀影熱潮,台灣從來沒有一部環境相關的影片獲得這麼熱烈的關注與迴響,首周上映的週末票房,全國便累積到1100萬,刷新了台灣紀錄片的紀錄,也預期了它的影響力將持續擴散。透過影片,大多數的觀眾震懾於台灣地景之美,也憂於國土破壞之殤,有人感到愧疚虧欠,也有人矢言付諸行動。

    高空拍攝的視野雖宏大,然而環境問題複雜機巧,與政治經濟結構和社會脈動相互糾葛,光靠幾個空拍大景,幾句旁白,即便吳念真的控訴聲真摯且沉重,也無法完全揭露背後的惡瘤、挖出濃瘡。太魯閣山上的水泥礦場、濁水溪口的人工塑化島、產業的大量能源消耗,究竟是尋常百姓的物慾,或僅是財團之惡,這其實也有很大論辯空間。

    行動呢?電影後半部展現給我們笑容與希望,看見洪箱女士與灣寶的農民用彎著腰最接近土壤的姿勢,拒絕了工業區;看見返鄉務農的賴青松堅持有機耕作,也獲得了「榖東們」的義氣相挺。但看完影片後,很多人仍然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循著綠色的腳印,繼續走下去。難道走出戲院就繼續回到消費性社會,自帶環保杯,不購買高山茶就好了嗎?其實我由衷希望您可以再靠近一點看看台灣,更深入了解電影裡頭提到的環境議題,也才能更了解下一步該怎麼做。

    例如,您可以多閱讀台灣環境資訊電子報,這個民間非營利組織所經營的網站是最大的中文環境新聞平台,每天報導並產製優質環境新聞,多年累積的新聞儼然已經成為環境資料庫,供您孜孜不倦的爬文學習。

    更要推薦您每週收看公共電視的常態性環境專題節目─「我們的島」。這個節目長期紀錄報導台灣的環境新聞事件,在大埔農地遭到怪手挖除時,他們取得第一手的畫面並剖析爭議。國光石化開發案備受討論之際,也策劃專題報導,從社會衝擊、生計、健康與環境等不同角度切入,讓民眾真正看見我們一直陌生的石化王國。許多記者甚至像紀錄片工作者一樣蹲點,只為了更詳盡的說出人與土地之間的故事。一部分報導已經上傳到Youtube,您也可以利用網站搜尋感興趣的議題,認真去看見。

    看見台灣,看見了土地與人,更要看見民間的努力。《看見台灣》中主要控訴的挖山採礦、海岸人工化、山林過度開發等問題,正是地球公民基金會長期努力奮鬥的工作。他們更深入研究調查背後的原因,例如為了阻止保安林繼續被開放來採礦,研究員蒐集林班地開放採礦的用地資料與財團背景,利用記者會和投書敦促政府修法;他們也推動過「石化業放流水管制標準」的更新、積極參與環評會議擋下「台電大林燃煤電廠」、長期監督花東海岸的大規模開發計畫。

    有時我會慶幸台灣擁有地球公民基金會黑潮海洋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等等這些努力不懈的環保團體,但對照電影中國土破壞的速度,便會覺得民間力量嚴重不足。所以,如果您正在考慮該做什麼事情來愛台灣,那麼就請從今天開始,持續關注這些認真的環保團體。不管是參與活動、講座,吸收環境問題與不同觀點,或是加入志工身體力行,即便是在臉書上跟隨他們的動態。

   我想,熱愛土地的您們,一定願意更靠近一點,看見更多的台灣。是不是


【延伸閱讀】
地球公民 看見台灣》蔡中岳 2 - Nov. 2013 地球公民基金會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新版網站YouTube影音頻道

看見台灣》紀錄片臉書粉絲頁
地方政府球員兼裁判 山林陪葬》今周刊879期封面故事 
【膝關節專欄】你真的看見台灣了嗎?》李光爵 31- Oct. 2013 蘋果日報
超越與悲憫-評《看見台灣》Reke Wang  3 - Nov. 2013 癮
在心動與心痛之間 《看見台灣》環境的沉淪與救贖》廖靜蕙  9 - Oct. 2013 環境資訊電子報
輕撫島嶼的傷痕專訪《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王昀燕 5- Nov. 2013 放映週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