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啟明(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
圖/Flickr 創用分享
全球暖化議題複雜及微妙之處,即為此乃一變動性科學,常常會有新的研究發展出現。地球受到人為影響的原理很簡單,不過要把『人為汙染 – 溫室氣體 – 全球暖化 – 氣候變遷』延伸到日常發生的天災上,卻是一件難事。
例如常常碰到許多觀眾問我一個問題:『現在氣象災難越來越多? 全球暖化越來越嚴重,天氣是不是越來越難預測?』從好的角度看,這樣的想法確實讓許多人開始重視節能減碳問題,或改過綠色生活(但可能還比不上油價高漲來得有用)。不過實際上全球暖化導致的氣候變遷中,到底哪些是全球暖化影響?亦或僅為單純氣候變動,仍很難釐清其中關係。然而,透過媒體的放大式的報導的天氣變動及災難,常有許多謬誤。
天災都是全球暖化害的?
例如過去兩年全球蜜蜂減少,有媒體就認為這是暖化的預警;今年二月中國冰雪風暴,媒體也認為是間接受到暖化影響;四月全球糧食大漲,媒體也立刻歸究氣候變遷造成農作危機;緬甸五月初發生的納吉司氣旋,被媒體形容是『氣旋肇禍起因暖化』;五月下旬延伸到六月中國南方的汛期,也被記者下斷言是因暖化所造成;甚至最近許多媒體報導今年夏天北極海冰可能全溶、阿根廷冰川在冬天也開始崩解,主播也都以暖化作為新聞的結論。
但事實上這些議題,有些似乎誇大了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後果,背後的新聞正確或科學根據都相當薄弱。從媒體傳播觀點,此舉或許強化了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恐懼心理,但是否要藉此讓大家回歸綠色生活,還是藉由聳動效果提升媒體收視率,這點倒令人質疑。
當大家每天面對的媒體,充斥著大量似是而非的恐懼新聞時,多少人還會用心去理解或親身做好節能減碳。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天災的起源都有其特殊的時空環境,是否都可歸諸於全球暖化影響,都仍有待評估。
暖化是因為我們改善了空氣汙染?
上周幾位瑞士科學家,在著名的科學期刊中表示,1980年後,很可能是因為歐洲改善空氣汙染,造成懸浮微粒及雲量減少,導致太陽輻射增加,使歐洲近三十年來溫度上升一度。這樣的結果即為過去相對於全球暖化中的全球黯化(global diming,或稱為全球冷卻)所造成,過去人類工業化後,除了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外,也排放了許多污染微粒。這些微粒跑到大氣中後,會反射陽光,同時製造更多雲,也改變雲的光學性質,讓雲變成反射鏡,反射更多陽光回外太空,因此開始變冷。這也是某些反對全球暖化者所持的重要理由之一,是因為改善了空氣汙染才造成了全球暖化。
但這研究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這樣的現象似乎僅限於歐洲,亞洲近幾年來大量的汙染,卻也沒有發生明顯溫度下降的趨勢。另外到底是懸浮微粒或是光化汙染?有些懸浮微粒如硫酸鹽等,是主要的致冷因子,光化汙染的汙染源如臭氧或氮氧化物,也是溫室氣體。美國環保署曾研究全球暖化後之氣候變遷,預測未來都市的臭氧濃度將會增加,製造更多空氣汙染問題,也加快全球暖化的速度。
「全球黯化」最可議之處,是讓我們可能低估了溫室效應造成的真正影響,而這原因又是源自人為的污染,那是否表示我們要繼續汙染下去?例如在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研究如何解救地球的方法中,就有把把硫酸鹽(例如火山噴發)排入大氣,或者利用海水來製造更多的雲的方式。但這些方法當中,最無評估之處就在於負面的效應,解決了暖化,卻有可能造成生態危機或是大氣變化的改變,這往往是我們無法評估的後果。
人類對暖化,難窺得全貌。
人類對於天與地,有一種敬畏的精神,天地的穩定代表是幸福的生活,天地不調和,就是無窮的災難。過去有女媧補天的神話,因水火不容使天破了一個大洞,女媧用五色石補天,這個神話流傳千年,而不管人類發生多少大大小小戰爭,對於老天都還不致於有太大的破壞。可是近百年來工業革命後,從臭氧層破洞到全球暖化,的確是加速的讓地球承受更大的壓力。很可惜的,人類對於天的了解,仍可能還比不上日月星辰,就像是台灣也都還沿用二十四節氣做為農業生產的依據,對於氣候應用於農業生產或是面對暖化的生產評估仍付之闕如。
地球中的大氣層可相對於蘋果之蘋果皮,雖然現今科技的進步,但整個大氣物理及化學的變動性仍然很複雜,新的發現仍不斷,也常讓科學家有瞎子摸象的感覺。即使證實地球的確在變動當中,但速度到底多快? 到底會走向哪個情境,也無法用過往經驗或歷史溫度紀錄來明確推斷。
在這種變動當中,當然也附帶許多天災,但到底哪些是全球暖化所造成,媒體應該讓大眾更了解事實的全貌。否則,只要發生災難,就把責任推給全球暖化,缺少了實際上的科學根據與論述,受排斥的可能還是全球暖化本身,而也喚不起民眾真正選擇節能減碳的綠色生活!
關於彭啟明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博士,現除擔任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以及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外,也在中央大學及文化大學大氣系兼課。想了解更多彭博士的資訊,可以連上氣象達人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