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COP25九】解鎖新夥伴關係 政府、企業與社會的氣候合作

“升級版的多邊、多階層與多部門夥伴關係,成為實踐紙上目標的關鍵。”
馬拉喀什全球氣候行動夥伴關係(MPGCA)舉行的循環經濟圓桌會議,邀集各級政府、企業、投資者代表討論循機會與挑戰(圖:李翊僑)
文/李翊僑 (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永續科學、政策與社會碩士生)

氣候變遷是個複雜且充滿未知的議題,如今政府的單一組織行動,已完全無法應付,常常會需要借助「外力」,讓執行力道更足夠。而為了使談判桌、議會桌上的氣候行動真正地落地,這幾年特別流行「公私協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也就是政府單位和私部門一起合力執行。
這次,在COP25會議上,就處處可看見這類多邊(multilateral)、多階層(multi-level)、多部門(multi-sector)合作關係的身影,對實踐氣候行動絕對扮演關鍵角色。

多元合作關係升級 解鎖氣候行動的窒礙難行

先來談談多邊及多階層合作,是打破以往「國家到地方」這種上對下命令式的關係。不得不說,有時相較於國家,其實地方政府是具有更高的機動性,可以更快採納應用創新策略與科技,也更能精確地把政策在地化,或甚至走得比國家還前面。
舉個例子,目前透過ICLEI(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的介入與輔導,已有7個城市先自行宣布2050年以前要達到淨零排碳城市,他們彼此之間除了互相學習適當的減量、調適行動,同時也會齊聲呼籲其他地方政府搭上這波浪潮,訂定出更有企圖心的氣候目標。
而另外一個也滿值得一看的例子是,巴西第五大城雷西非(Recife)的市長Geraldo Filho在一場周邊會議上坦言,他們申請國際基金時經常碰壁,由於這些國際基金通常需要國家層級的政府允諾,來避免「新殖民主義」之嫌疑,而當今天中央政府不作為或不同意時,會讓城市的立場變得很為難。因此,同台的國際基金代表就點出城市持續與國家政府溝通的必要性,透過地方的公民力量,再加上國際基金的金融誘惑,讓綠色經濟從地方出發,一步步推到國家整體。
 
COP25一場周邊會議上,提到跨階層的合作能夠如何進行(圖:李翊僑)

跨部門夥伴關係 促進氣候執行力

最後來看看跨部門之間的合作。以企業這一類來說,可以細分至投資公司、銀行與任務型企業,公民團體則有一般NGOs、研究型智庫、倡議團體,而政府裡則有環境、社會、經濟等不同部門。要成就這些部門的合作關係,最好的方式就是成立一個「中介」組織,讓其居中溝通、協調、撮合。
比方說,德國為了達到減排而決議去煤,為此,國家就特別成立一個專職處理去除燃煤的委員會The German Coal Commission,藉此把燃煤產業整個生產鏈的企業們、環保團體與仰賴燃煤產業維生的居民團體、學術界、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相關部會等組織聚集起來,綜合各利害關係人的角色與意見,並在過程中不斷促進對話以及相互學習,讓行動可以獲得更高的社會參與和接受度,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跨部門夥伴關係。
 
講者在德國館周邊會議討論如何藉由跨部門合作達到國家去煤效果(圖:李翊僑)
話說回來,的確要如何把這些多元角色的合作關係建立好,途中必困難重重,但如此國際上這些不錯的案例,也驗證了處理氣候危機(climate emergency),需要透過更深厚的合作關係,以及能力建置capacity building,包括財務、資源、知識、人才等)。

【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李翊僑,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永續科學、政策與社會碩士生,2019年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得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