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7日 星期二

面對氣候變遷下的降雨變化 農業想好調適策略了嗎?

"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脆弱度高的農業更需要有因應的調適策略,發展適應氣候風險的農業生產體系。台灣在農委會的推動下,也已經開始針對技術及社會層面,推動農業氣象與農業保險等調適策略。"
(Photo by Olivier Mesnage on Unsplash)
文/何家璇(政大新聞系學生)
 氣候變遷造成的災損已不容忽視,極端天氣影響也更為顯著。據統計,2018年是台灣72年以來最暖的冬天,今年夏季最高溫也不斷創紀錄。農業作為高度依賴水、土等自然資源的產業,暴露在氣候變遷衝擊的機率高,受衝擊造成損害的敏感度高,因此極為脆弱。
 不同農作物有其生長必要的氣候及環境條件,舉凡溫度、日照、降雨量、濕度、風速等,均會對作物生產造成影響。以台灣為例,今年的荔枝、龍眼受暖冬影響,結果率低,產量大幅減少。生產變化除了意味著作物價格波動,更進一步造成糧食穩定供應風險。

聯合國開會討論 劇烈降雨變化對糧食作物影響
 農業所面臨的氣候變遷挑戰是全球皆關注的議題,於 6 月在德國波昂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FCCC) 期中會議 (Bonn Session) ,其中一場即以「提升農業調適野心:回應浮現的降雨變化證據」為題,討論劇烈降雨變化對全球主要糧食作物造成的影響,目的在開啟農業調適對話,使各國政府、國際組織等利害關係人能夠依據研究證據做決策。
 會中以近期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說明,到了2040年,即使達成巴黎協定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小麥、黃豆、稻米、玉米所受到的降雨量仍會產生變化。該研究運用四種模擬情境,從排放量高到低,預測當降雨變化程度大過於干擾和自然變化造成不確定性的時刻。根據研究結果,非洲南部、北美西南部、澳洲西南部和地中海地區未來會變得更乾燥,包括加拿大、俄羅斯、印度和美國東部則會變得更潮溼。
 
小麥、黃豆、稻米、玉米四種作物的降雨變化。
(Source: CCAFS at SB50 | Raising ambition for adaptation in agriculture會議截圖)
 由於研究中的四種作物即佔全球熱量攝取四成,研究者指出,不論全球的減緩(mitigation)成果為何,所有即將面臨降雨變化的地區,皆需要投入調適(adaptation),尤其是在未來幾十年預期將有重大改變的地區,更要即刻進行。然而,研究亦顯示,立即減緩碳排放的行動,將可延緩降雨變化時間,或減少受影響的地區範圍。也就是說,低碳排情境或許可減少調適成本。
面對降雨變化 台灣應推動農業調適策略
 降雨、氣溫變化,使得農業環境條件改變,現今生產的一些作物,將不再具有生產力。因應農業區位改變,農業部門與利害關係人應做好準備,除了增加農作物多樣性、水利設施維運等,變化較微小的漸進式變革(incremental changes)外,也要尋求革命式變革(transformative changes),運用已知的科學數據,重新評估、輔導轉作適合該地生長的農產品。
 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脆弱度高的農業更需要有因應的調適策略,發展適應氣候風險的農業生產體系。台灣在農委會的推動下,也已開始針對技術及社會層面,推動農業氣象農業保險調適策略。而訂定調適政策時,若能多加依憑這類科學證據進行,可協助政策更推動順利,也可避免錯誤決策發生。
【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何家璇,政大新聞系雙主修公共行政系學生。曾為地球公民基金會實習生,及政大大學報採訪編輯,曾獲校園最佳中心記者。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工讀生,也是TWYCC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成員,在團隊的農業與生物多樣性小組進行農業調適議題採訪研究、執行倡議計畫。

【延伸閱讀】
農再條例 該把暖化寫進去 林鼎傑 2009/6/19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Pinteres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