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低碳交通」系列十八:電動車商機不只能源,還有「智慧化」

"「電動車」的下一步,其實是「智慧車」,將來智慧車的供應商大餅就好像一個PIZZA,能分到的人不多,但分到就是一大塊,台灣想打進去,必須要有決心!"



(圖片來源:高宜凡)
整理/張榮惠(本文內容來自2018/7/2播出之「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節目)
 面對節能減碳和整治空汙的雙重壓力,愈來愈多國家選擇以「車輛電動化」做為解決方案,使電動車風潮愈來愈勢不可擋。過去在車輛零配件、汽車電子、乃至於資訊產品等領域,皆占有一席之地的台灣,如何搭上這股產業變革的轉型列車?有什麼機會打入次世代的智慧車供應鏈?
 「氣候戰役在台灣」邀請過去在美、日、中等主流市場歷練30年的前通用(GM)電動車總工程師、目前任教於台灣大學機械系的邱文祥教授,分享個人獨到觀察和產業視野,為關心電動車議題的業界人士指點迷津。

節目名稱: 電動車+智慧化,台灣產業必須搭上的未來列車
受訪者:台灣大學機械系教授 邱文祥 (以下簡稱邱)
主持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前計劃主任 高宜凡 (以下簡稱高)
高:台灣政府之前底喊出2040年禁售燃油車的政策願景,目前不管是環保團體、相關產業、或一般用路人,都很關心電動車話題。先請邱教授幫我們分析一下,為什麼電動車突然在這一、兩年變得這麼火燙?
邱:幾年前我們都在談氣候暖化,也有人歸罪說空氣汙染,所以汽機車的排放汙染,就被大家注意到了,促使各國開始注意節能減碳的法規。但我覺得電動車真正往上衝,主要是因為中國市場有這個需求,而且它也想在汽車產業急起直追,也就是所謂的「彎道超車」,讓他們的政府更有力道去推。

過去兩年的全球電動車熱銷款式排行榜,中國品牌都搶下許多席次。
(資料來源:ARTC)
高:中國是目前銷量最高的電動車市場,邱教授以前也在上海通用服務過,對岸喊出來的電動車野望,您覺得真有可能達成嗎?
邱:是有可能的,大陸畢竟是一個政黨、一個政府,想推的話是可以的。不過他們也面臨幾個問題。第一,它市場很大,能賣電動車,各國產品都想賣給大陸,但他們的科技上有些問題,核心技術還抓不到。
性能比拚:續航力、充電便利是關鍵
高:我看了2017年十大熱銷電動車,裡面就有三個大陸品牌(北汽 BAIC、知豆 Zhi Dou、比亞迪 BYD),邱教授怎麼看他們的產品競爭力?
邱:它或許可以跑很遠、價錢也便宜,但主要是品質問題。舉例來講,我在日本工作的時候負責電池,也負責大陸電池廠的審核,但在日本打交道的都是SANYO(三洋)、HITACHI(日立)、PANASONIC(松下)這些一流供應商,歐美車廠要求電池保固要長到8年,大陸不會提供這種保固的,因為品質沒辦法競爭。
高:關於電動車的性能,多數人最關注的是「續航力」,您覺得目前的技術發展可以跟傳統燃油汽車競爭了嗎?
邱:不行,如果我是一個顧客,同樣面對燃油車和電動車,第一個擔心的當然是續航力,現在常常看廠商標榜電池可以開200英哩,好像跟汽油車差不了多少。但第二個問題是要怎麼充電,大家會講快充裝置,可是快充對電池很傷。
高:所以要真正打動消費者購買電動車,必須具備什麼條件呢?
邱:我覺得要分兩種情況,一是金字塔頂端的客戶群,就像特斯拉(Tesla)車主,這些客戶對價錢比較不在意,要的是彰顯身份、地位。另一種情況就像大陸市場,用便宜的電池、做便宜的車子,但品質不會像歐美廠商那樣講究。

台灣過去捧出許多「特斯拉概念股」,但想打入次世代智慧車供應鏈,仍有待考驗。
(圖片來源:今週刊
高:台灣以前有很多做零配件跟汽車電子的,這些廠商有辦法打入以後的電動車國際供應鏈嗎?
邱:有,但要看老闆決心!電動車有特殊的零部件,像馬達、電池、壓縮機,這些應該是有機會的,國內有很多商用電子廠商,要轉型到車用電子有機會。但「電動車」的下一步,其實是「智慧車」,很多都跟電子有關,做產業鏈的話,我們機會很大,尤其台灣廠商的機動性和創造性都很強,就看老闆願不願意投資。
 可是要注意的是,這個競爭強度不只是跟本地競爭而已,而是得跟全球的跨國大供應商競爭。將來智慧車的供應商大餅就好像一個PIZZA,能分到的人不多,但分到就是一大塊,台灣想打進去,必須要有決心!
搶搭智慧車商機,考驗企業決心
高:從消費型的3C產品;轉型做車用零件,不管是品質要求、安全性、耐用度,都是很大的挑戰,台灣廠商辦得到嗎?
邱:挑戰真的相當大,所以為什麼我說這需要決心。
 我在日本審核供應商體系的時候,考量關鍵就是「品質」系統,因為車用產品關係到人命,一個系統裡面還有很多次系統跟原件,這些原件的品質很重要。如果是商用產品的話,一萬件如果一、兩件有問題,沒什麼關係,車用產品就行不通了。此外,廠商對下游的供應商管理也很重要,而且管的時候不只管品質,而是整體性的去管,整個公司都必須對品質問題做整合,這就需要決心了。
高:所以電動車不只車子的動力來源做轉換,還要看到下一步的智慧車、車聯網、各式各樣的智慧裝置,感覺這個趨勢是不會停的,教授覺得我們還有幾年時間可以搭上這部轉型列車?
邱:這個關鍵期很快,大家常看新聞報導2025年需要多少車?必須開發到什麼程度?車廠的開發要好幾年,供應商必須走得更早。假使要開發一部2025年上市的電動車,我們把它倒算回來,要趕上這一波供應鏈商機,現在(2018年)就要積極籌備了。要用什麼零件、多少價位、競爭對手是誰,今後5年大概都知道了。
電動車掀起的環保和智慧化潮流,迫使各汽車大國積極備戰、加快佈局腳步。
(圖片來源:東洋經濟週刊)
 事實上,全世界的汽車業都在做這樣的戰略規劃,而且彼此非常競爭,只要有一家公司的腳步是落後的,未來就可能在市場上處於劣勢,只能追著別人的尾巴。所以廠商進入電動車領域的時候,會覺得好像進入一個新世界,一進去就是AI(人工智慧)、智慧科技,只要搭上這部列車,就可以跟著一起轉型,沒搭上的,幾乎就跟整個時代脫節了。
高:教授這幾年從產業界轉戰教育現場,覺得台灣如果要做電動車的話,我們這方面的人才夠不夠?
邱:人才一定有,我比較擔心的是供應商。
 做車子不像一般人想的,把馬達跟控制機湊在一起就可以了。電動車從做樣品到量產,能讓顧客安心坐在裡面、使用安全沒問題,這條路上有很多挑戰,整個系統跟零部件都要滿足要求,廠商必須去做很多測試,而台灣比較缺乏這樣的能力,產品規格也開不出來。
高:有一派說法堅稱,其實燃油車還有發展空間,從動力輸出、燃燒效率、到汙染防制,都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假如車廠就這些方面去改善,是不是就不需要電動車了?
邱:當然,這些車子還是有它的市場,可是儘管如此,電動車也是必須走的!因為以後的智慧車會用到很多電子零件跟控制系統,燃油車很難做這些。這就是為什麼電動車有它的前瞻性,雖然現在大家覺得電池還有問題,但方向是正確的,這條路也是必須要走下去的。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Pintere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