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全球氣候議題發燒,台達持續參與不缺席

"面對高燒不退的地球,各國政府和環保團體國際無不想方設法、動員各種資源,進行抵禦氣候變遷的行動,然而,私部門(private sector)一樣可以做出貢獻。"
台達連續11年實地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圖為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於 COP23會場接受外國媒體採訪。
文/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今年春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突破了410 ppm的關卡,締造人類有氣象統計資訊以來的歷史新高記錄。剛發表的〈全球碳預算報告〉 (Global Carbon Budget 2017)更揭露,今年由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曲線將持續增長2%、來到368億噸,再創全球排碳量的新高。

 上述兩項新紀錄,無疑為全球氣候社群投下震撼彈。面對高燒不退的地球,各國政府和環保團體無不想方設法、動員各種資源抵禦氣候變遷,然而,私部門(private sector)一樣可以做出貢獻。

連續11年,深入第一線追蹤氣候談判

 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稱UNFCCC)問世,1995年起,各締約方每年都會召開一次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Parties,簡稱COP),就應對氣候變遷和防止全球暖化的措施進行討論,如今進行至第23屆的COP23。而以「環保、節能、愛地球」為經營使命的台達,每年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代表前往與會,如今算來已連續參與了11屆氣候會議,一路見證國際氣候談判的起伏和變化。

 2007年起,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開始以非政府組織的民間身份參與氣候會議,在氣候和能源議題上與國際潮流接軌。2012年,基金會終於獲得聯合國氣候公約(UNFCCC)的觀察員資格,並在2014年一舉突破過往的報導者角色,首度在秘魯舉辦的COP20利馬會議上,與國際權威組織成功合辦周邊會議 (side event),向近200位國際官員與專家學者,分享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經莫拉克風災後、由台達協助重建為鑽石級綠建築的防災校園案例。到了2015年,台達集團更帶著過往10年累積捐建的21棟綠建築成果前進COP21巴黎會議,於法國大皇宮舉辦第一次的「綠築跡 台達綠建築展」,於周邊會議分享台達在節能減碳和推廣綠建築的行動,且受邀至德國館傳達台灣的減碳經驗。

2014年的利馬會議COP20,台達首次成功申請周邊會議,對國際分享那瑪夏民權國小的氣候韌性改造經驗。
 儘管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為帶給民眾最新的國際動態,台達基金會長年運用《低碳生活部落格》平台發表文章,並透過與竹科廣播電台IC之音合作的節目「氣候戰役在台灣」,持續台灣社會傳遞最新的氣候變遷相關知識,以及節能減碳的第一手資訊。

 今年在德國波昂舉行的COP23,台達基金會爭取到為期一週(11/13-17)的展示攤位,向國際輸出在節能綠建築、低碳交通、水資源與環境教育策展等具體成果,吸引許多貴賓駐足參觀,包括來自下屆氣候會議(COP24)主辦國波蘭、法國、澳洲、美國、非洲、南亞、中東、中國、日本等地的許多貴賓及城市代表,都表示留下深刻印象。

私部門角色,成氣候行動不可或缺力量

 不僅如此,台達今年還受到ICLEI(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的邀請參與11/10的周邊會議,分享如何以企業角色協助城市推動永續發展,與來自日本富山(Toyama)未來城、烏蘭巴托、深圳、新北市、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城市決策高層及氣候專家進行交流。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在會議上特別強調建築和交通兩大領域的節能潛力,並提供台達在樓宇節能、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智慧路燈諸多解決方案及實踐成果,呼籲各界一起為建構未來低碳城市而努力。

台達今年受邀出席ICLEI舉辦的COP23周邊會議活動,由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中)發表演說「How can the private sector help facilitate a sustainable city?」
 一直以來,台達持續在建築和交通兩大領域精進節能技術,甚至推展至基礎能源建設上,與當今的世界潮流不謀而合。如COP23第二周啟動的高階會議,匯聚各國首長及環境部長,會場鎂光燈大多聚集在德國首相梅克爾和法國總理馬克宏兩位政治領袖身上。馬克宏在致詞時即表示,各國除了大力發展綠能之餘;推動「儲能」更是勢在必行。梅克爾則指出,德國將把國家減碳工作重點放在「建築」和「交通」領域,因為該兩大部門一直是世界多數排碳量的主要來源。

 事實上,《巴黎協定》的生效,賦予了「非國家」(non-state)層級單位更多責任與實質影響力,從公民團體、社區組織、青年世代、城市政府到企業等各種角色,往後都可進行更多減碳行動與氣候倡議。這的確是必要的,由聯合國環境總署(UNEP)研究、不久前剛發表的〈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提醒目前各國提出的減量承諾,與實現《巴黎協定》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控2℃以內的目標,仍然存在多達110~135億噸二氧化碳的差距。一旦國家政府的行動成效不如預期,類似企業的民間力量與非國家角色,就必須合力填補這個巨大的缺口。

台達基金會今年在COP23會場成功申請到展示攤位,分享在建築與交通兩大領域的減碳經驗。
 數十年來,台達堅守「環保 節能 愛地球」經營使命,不斷發展高效能的節能產品和解決方案,過去七年已經協助各地客戶省下超過208億度電,而過去十餘年累積耕耘的25棟綠建築,單就2016年有統計能耗資訊的自用綠廠辦,就減少了1520萬度用電量,足可明見企業在節能減碳方面可做出不少貢獻。

 《巴黎協定》問世兩年來,不僅全球升溫趨勢未見緩和,各國的減碳步調也未達一致。今後,台達將持續深入追蹤氣候會議,一方面為台灣提供最新的國際視野,並同時運用企業資源與創新能量,實踐自身減碳責任。

(本文原刊載於台達品牌雙月刊

【延伸閱讀】
利馬氣候大會:台達基金會分享校園重建經驗 謝雯凱 2014/12/22
【COP23系列十】平穩曲線不復!2017年排碳量持續增加 詹詒絜 2017/11/16
台達基金會參與COP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