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

綠色兵團拼湊諾亞方舟,締造超低建築碳足跡(下)

"連同屋頂上的階梯花園,與建築周圍的林地,這些環繞在綠色魔法學校四周的生態綠帶,皆可透過蒸散作用協助降低室內氣溫,大幅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在基地上保留植栽面積,提高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
(本文圖片提供: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文/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續上篇
本土綠建材助減碳,更縮短運輸距離

最後一個減碳秘訣,是整棟建築搭載了台灣廠商熱情贊助的綠色創意。舉凡從煉鋼廢棄物轉製的高爐水泥、用水庫淤泥燒製而成的陶粒、不使用含鹵素塑膠的環保電線、取自回收尼龍的地毯、由回收寶特瓶抽紗製成的窗簾等,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洋洋灑灑集結了34種產自台灣、合計價值超過2000萬元的綠色建材,整棟建築宛如一棟展示本土環保建材的立體應用中心,更是一本環境教育的活教材。

除了凸顯台灣廠商優異的減碳績效之外,低碳建築聯盟曾統計,本土生產的水泥、玻璃、木材等建築材料要送到使用者手中,平均得經過52.7公里、74.1公里、122.9公里的公路運輸距離,假使從外國進口建材,運輸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將增加數百倍,這也是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盡可能使用在地建材的考量點。

此外,戶外路面以JW工法打造透水鋪面,這是一種台灣本土研製,利用豎立塑膠管格框,加上水泥強化的創意手法,讓路面具備載重能力之餘,還擁有絕佳的通風與透水效果,能在雨天時快速吸納降水,延遲暴雨湧入下水道的時間,減少市區淹水風險,更能提高建築面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韌性。而且晴天時也能幫助清淨空氣汙染物,維持底下土壤的生態健康。
向大自然學習,謙卑面對環境萬物

事實上,除了看得見的綠色建材和環保工法降低碳足跡,在這棟層次豐富的綠建築裡,還蘊含了許多呼籲人們「尊重自然」的建築哲學。
透過一系列發揮古老智慧及尊重自然的節能設計概念,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希望讓每位參訪者開始關心周遭環境。
比方說,整棟建築最搶眼的藝術裝置,即是常令小朋友看得不亦樂乎、攀附在屋頂太陽能板邊緣的紅色瓢蟲。林憲德教授笑說,當初就是故意讓它懸掛在太陽能光電板邊緣,一副上不去又下不來的吃力狀態,暗喻人類的環保革命尚未成功,必須戒慎恐懼地努力進行。而裝置容量17.6 kW的太陽能光電板,形狀也刻意做成葉子造型,因植物吸收太陽能可達近100%的能量轉換效果,功效遠比今日太陽能發電效率(還不到25%)更高,提醒人類追求節能科技應謙卑地向大自然智慧學習。

很多人不曉得,當初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動土時,為了讓基地上的百年老金龜樹獲得足夠伸展空間,設計團隊還自動將建築面積往後退縮,不因施工而損害原有的植被和生命。如今,搖曳的樹影呼應波浪狀的建築立面,風起時,落葉常伴隨著大自然氣息一起吹入室內。連同屋頂上的階梯花園,與建築周圍的林地,這些環繞在綠色魔法學校四周的生態綠帶,皆可透過蒸散作用協助降低室內氣溫,大幅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從見證環保建材的實地應用、宛如諾亞方舟的船體外觀、到周圍生態與綠帶散發的生命意境,每位來到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的參訪者,不但能從中瞭解降低建築碳足跡與環境衝擊的綠色工法,也能開始對周遭環保問題產生關注。或許,這才是這棟綠建築最巧妙的綠色魔法吧!
★成功大學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
完工年份 :2011年
建築師:林憲德、石昭永
樓地板面積:4800平方公尺
節能效益:2014年節能70%(相較低層辦公建築)
減碳成果:60年生命週期總碳足跡為1437萬4633 kgCO2e,每年每平方公尺碳足跡僅49.9 kgCO2e,較同規模建築低37.6%。
相關認證:台灣EEWH鑽石級、美國LEED白金級、2011年世界立體綠化零碳建築傑出設計獎、2013年被收錄於《世界最綠建築》專刊(Routledge出版)

本文原刊載於綠建築雜誌45期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