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飲食中的溫室氣體排放(上) ─ 畜牧業


圖/台灣南端的墾丁擁有廣大牧場,提供牛羊放牧。(謝雯凱 攝)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本文原刊於 2011年11月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原名為《食物里程與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
 

 候變遷將會影響糧食的生產,威脅人類生存;然而人類也因為食物生產與消費的過程製造大量溫室氣體,加劇暖化。根據聯合國環境總署調查,家戶消費行為所產生的碳足跡,飲食便占了27%,超過交通所占的20% (註一)。


食材貿易全球化 社會成本難窺全貌

 的確,隨著國際社會快速全球化,商店貨架上輕易可看到外國進口的物品,舉凡越南的麵條、韓國的泡菜口味餅乾、法國來的紅酒、澳洲牛肉與美國生產的洋芋片。不僅舶來品的取得愈來愈容易也愈發多元,加工程序、原料來源皆更為複雜。

 儘管現在消費者可以在這些產品上讀到產地的標註,卻有更多資訊是包裝說明中沒有說明的。例如,大部分消費者不知道美國西北部的大片馬鈴薯田,差點使哥倫比亞河的鮭魚生存飽受威脅;口香糖使用的棕櫚油產地可能是熱帶雨林砍伐後的耕地;大豆沙拉油雖然標榜台灣製造,但主要原料黃豆卻可能來自美國或澳洲;更不用說台灣的麵粉製品已幾乎全數自外國進口,而在2009年,台灣的小麥進口量已超過國內稻米年產量。

 也因為飲食中有這麼多隱含在背後的環境事實,研究者與環保人士也開始從將注意力,不只看「食物里程」提升,而是以「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手法來進行分析,從產品原料的取得與生產,到加工過程、運配銷售,到消費者烹煮與冷藏、最後到廢棄,所以可能使用到的能源,將會產生的二氧化碳、甲烷(CH4)、氧化亞氮(N2O)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都一併列入計算。

 近幾年科學家已經陸續推出飲食碳排放的相關研究,國內外也都有一些低碳飲食的倡議,但企圖把環境永續納入飲食的努力,還會遇到更複雜的議題,例如孩童發育及飲食均衡問題、全球貿易自由化的規範,以及貧窮國家經濟開始發達之後漸增的肉、奶消費。這也是為何,國際社會短期間內難以作出因應。而目前低碳飲食的問題面向中,食物里程與畜牧的溫室氣體排放這兩點,格外令人關注,而其相關的數據相當紛雜。以下將分別剖析兩個問題的細節,提供讀者思考。

畜牧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底多少?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內容,2005年全球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占整體的10-12%。不過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2006年的一份調查,畜牧業產生的溫室氣體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8%,比交通運輸的比例還要高 (註二)。後者報告被部分宗教團體與素食主義者引用,作為行動的主要依據。

 事實上,由於各國農作及畜牧方式、規模、種類,其變動性與差異很大,加上納入計算的範疇不同,的確難以有個絕對數值,且隨著愈來愈多的科學家投入此領域研究,隨時都會有不同數字的產出。而肉類生產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這點無庸置疑。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組織要求各國上傳的溫室氣體排放資料,畜牧並非獨立,而是歸屬於農業部門。農業排放的主要溫室氣體是甲烷與氧化亞氮,前者的暖化效益潛勢為二氧化碳的25倍,而後者是298倍,通常都會將這兩者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CO2-e),以便於計算。甲烷來自於畜牧動物的腸道內發酵過程中產生,又以反芻物種所產生的量佔大部分,此外還有動物糞便及水稻種植所產生的厭氧環境使然。而氧化亞氮則是因為土讓中的氮超過作物所需,也就是說,過量施肥會造成氧化亞氮逸散。二氧化碳的排放則是來自於農業機械油耗及廢棄物燃燒。

 畜牧業發達且鮮少重工業的紐西蘭,其2009年農牧業溫室氣體排放,佔整體的46.5%,主要的來源是乳牛與羊的腸道發酵排放,再者是氧化亞氮,而氧化亞氮主要亦源自酪農業所需的飼料與牧草耕地。與台灣國情相當的日本,其農業僅占2009年整體溫室氣體排放的2.1%,主要排放源為牲畜腸道發酵(27%),其次為農地施用氮肥排放氧化亞氮(23%),與水稻耕作(22%)。英國2009年的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則占整體的8.0%,其中氧化亞氮約占55%,甲烷36%,主要來源為農地氮肥排放,其次為牲畜腸道發酵排放 (註三)。

除了牲畜腸道排放甲烷 森林清伐問題最大

 那麼,為何會有18%甚至更高的數據呢?這是因為與畜牧相關的範疇其實還有很多,不限於農業部門,而最大的問題便是森林清伐。有些國家會砍伐森林以清出耕地種植飼料作物,提供畜牧食用,或者將伐木後的土地用作畜牧用地。全球因砍伐或焚墾森林所釋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約占溫室氣體整體排放的20%,畜牧業的擴張的確與此密切相關,特別是在亞馬遜雨林地區。

 相對於前者,其他原因的溫室氣體占比相對較少。例如在運輸過程,甚至跨國運輸,這些肉品大部分都需要冷藏,即使到了販賣端與消費端,也需要在制冷的環境中保鮮。再者,肉品與乳製品加工業者擁有諸多食品加工場,舉凡肉品屠宰、包裝、批發與廢棄物處理,都需要許多的能資源。養殖所產生的糞便也須控管,以減少甲烷產出。

 隨著世界人口增長,且發展中國家逐漸富裕,全球對肉食與乳製品消費逐步增加,給地球產生莫大的壓力,至少在可見的未來,畜牧業對環境的破壞仍難以遏止。因此大家平常可盡量選用少用化肥、本地生產的素食食材,並減少牛、羊肉的消費。我國政府則有義務提出策略,鼓勵較為低碳的畜牧方式。飼料作物與牧草的種植可改以豆科植物,其不但能固碳,並能減少氮基的化肥。應促進養殖廠商妥善處理牲畜糞便,特別是豬隻養殖中,糞便造成的甲烷排放較為嚴重。一旦台灣本地肉品與乳製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下來後,方能推薦大家選用自家貨,亦減少外來肉品的運輸排碳。

【註釋】
註一:UNEP . 2010. 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Priority Products and Materials, A 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Products and Materials to the International Panel for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Hertwich, E., van der Voet, E., Suh, S., Tukker, A., Huijbregts M., Kazmierczyk, P., Lenzen, M., McNeely, J., Moriguchi, Y.
註二:FAO. 2006. Livestock a Major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 Remedies Urgently Needed.
註三:本段數據參照自各國上傳至UNFCCC之國家通訊報告,均引用2011年版,2009年數據。

作者簡介
謝雯凱,碩士班時研究國際政治與民眾參與,平時關心生態環境與文化資產,經常撰寫國內外環境議題專文。2007年起追蹤氣候變遷與能源議題,並經營NGO對抗暖化行動資訊網。現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


【延伸閱讀】
再思台灣低碳飲食推動策略》趙家緯 25-June-11 低碳生活部落格
美國牛進口 不光是衛生署的事》張楊乾 26-Oct-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農牧工業化 反威脅人類生存》譚偉恩 25-Feb-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