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6日 星期五

前進德國波昂 直擊ICLEI韌性城市年會

"NbS最早是由國際自然保育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提出,2018年被列為聯合國國際水資源開發報告(World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裡的重點解方,主要以復育自然或改善生態系的方式,來因應社會面臨的挑戰,同時又能夠兼顧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
 
ICLEI主辦第十屆韌性城市大會(圖:ICLEI Global)
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高級專員 詹詒絜
   六月底,致命熱浪籠罩歐洲將近一周,許多國家都刷新了6月份的高溫紀錄,不僅擾亂民眾工作和生活作息,還造成森林大火、電車軌道變形,甚至有10人因此而喪命。WMO就指出,今年可能是全球數一數二炎熱的一年,且這一波熱浪與氣候變遷「絕對脫不了關係」。

  就在這暑氣逼人的時刻,長期推動城市永續發展的國際組織ICLEI (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恰好在德國波昂主辦第十屆韌性城市大會,讓世界各國的城市代表、學者、業界人士,針對極端氣候和天災下的「韌性」建立,互相切磋了一番。對照外面一舉衝破37°C的高溫,可說是相當應景。

氣候越任性 城市就越需韌性

   所謂「韌性城市」指的是在面對未知衝擊時(例如:自然和工業的災害、環境緊急事件、經濟衝擊、氣候變遷影響、急遽的人口變化等),城市應具有「容受力」及「回復力」,讓災情可以化到最小、短時間內重新恢復生活秩序。事實上,這類的能力建構,在日漸加劇的氣候變遷下,變得越來越不可或缺。
   翻開去年聯合國「1998 - 2017年經濟損失、貧困和災害」(Economic Losses, Poverty and Disasters 1998-2017)報告,這20年內,有91%是洪水、暴風雨、乾旱、熱浪和其他極端氣候所引起的,全球災害造成損失估計近3兆美元,釀成直接經濟損失暴增1.5倍。而先前,聯合國人居署(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 UN-HABITAT)也指出,多達60%的國際大城市,處於風災、水患與海嘯的風險中。遠眺未來至2050年,世界上可能有70%的人口會集中在城市,少了韌性發展,都會區受到天災的影響只會越來越嚴重。
   回頭來看這次大會,就有許多城市代表現身說法,講述近幾年的極端氣候如何重創各地。這一趟,確實讓人深切感受到全球大多城市都共同面臨氣候變遷的威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地主城市波昂在這兩年也多番受到天災侵擾。
   去年冬季與夏季,罕見的暴風雪和熱浪橫掃歐洲,讓穿梭於波昂和周圍小鎮的萊茵河,在冬天時因為融雪過多而溢滿,河水完全淹沒兩側腳踏車道,高度大約近半棵樹左右;夏天時又因過度炎熱而創下低水位紀錄,讓船運難以在河道上通行,許多重要民生物資像是石油,無法送達至沿岸城市,造成當地物價上漲、民怨沸騰。想想看,不同極端氣候的發作,讓同一條河屢次威脅都市生態及運作,讓原本的經濟命脈變成致命之流,著實讓人不勝噓唏。
 
萊茵河是歐洲航運的經濟命脈,常能看到貨船航行其中(圖:詹詒絜)
波昂河畔兩邊是腳踏車道,在極端氣候下,河水曾全面淹覆該區(圖:詹詒絜)

力抗氣候變遷 用自然築出韌性


寫到這,大家可能已經開始意識到城市構築韌性的必要,但究竟有哪些方法、行動及政策可以採取?這次韌性城市大會就特別引介了一個新概念:「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 NbS)。
   NbS最早是由國際自然保育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提出,2018年被列為聯合國國際水資源開發報告(World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 WWDR)裡的重點解方,主要以復育自然或改善生態系的方式,來因應社會面臨的挑戰,同時又能夠兼顧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
   比方說,最近兩岸都很推崇的「海綿城市」,在都會區裡用透水磚代替非透水路面,下雨時能夠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多加再利用,這種兼具防洪、防澇和生態功能,就非常符合NbS的要旨。但不得不強調一下,這套治水藥帖其實只是NbS裡的一環,其他像是綠屋頂、植生牆、都市食物森林、多功能人造溼地等,舉凡能夠用各種綠色、自然設施,與純人造工程的灰色解方互相結合,或甚至是加以取代,都列屬於NbS的範圍之內。
   超乎你想像的是,NbS背後的益處不僅僅只是純粹的減防災功能和氣候變遷調適這麼簡單,而是能夠確實兼顧環境、社會、經濟等「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之間的均衡要求,達到真正的都市永續發展。致力於推廣NbS的歐盟計畫組織NATURVATION,就在大會上陳列了多個成功案例,其中一項是德國慕尼黑境內伊薩爾河(Isar river)兩旁河床的改善。原本,河床只有50公尺,是一條人工磚塊鋪陳出來的路,後來在改善之下擴增至90公尺,並用碎石砂礫和草地取而代之,成為動植物的新棲息地和民眾休憩之處,帶來的效益除了淹水管理外,還有生物多樣性、居民的娛樂空間,甚至水質乾淨到大夥可以跳下去親近水。
   另外還有一個突出的案例是荷蘭烏特列茲的Food for Good計畫,在都市裡運用大約0.7公頃的地,透過種植蔬果來治療生態環境,並定期供給當地弱勢族群(如:年長者、難民、行動不便者)食物。過程中,增長了在地居民的互動和參與,讓弱勢族群也不至於斷炊,一張藥方同時解決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
   因此,除了恢復都會區自然樣貌、打造水文友善之外,創造「健康和幸福的宜居城」也是NbS裡的其中一個核心目標。而這項重點特色,也讓城市在執行相關計畫時,必須找齊地景建築師、水利工程師、都市規劃師、衛生保健人員、社會福利工作者等不同領域的人才,合力發揮創意,築出城市特有的自然環境解決方案。
 
年會齊聚城市代表、專家學者討論自然環境基礎的解決方案(圖:ICLEI Global)

防護高溫熱傷害 科技很關鍵


除了NbS外,這次大會還有另一項重點是「熱」的調適。根據去年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隆重推出的《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Special Report on Global Warming of 1.5°C),當地球均溫上升1.5°C時,將讓中緯度地區的最高溫增長2~3°C,也會拉長許多地區異常極端高溫時期,這讓各國當局不得不重視「抗熱」良方。
   對此,民間單位合力開發一套對抗熱浪的APP軟體Extrema,透過資通訊解決方案(ICT-based solution),讓市民即時看到當下所處的區域有多熱,同時顯示附近的避暑點,包含水池、飲水機、有冷氣的公共場所、公園、都會綠色地帶等,又劃出點到點之間的路線途徑及費時估算,讓大眾能以最短時間、最有效率的方式,暫時逃離「熱威脅」。
   這一套解決方案,其實就是當前火紅顯學——「氣候服務」(Climate Service)的體現,主要將氣候研究、監測、模擬所得到的科學資訊轉化為可實行的服務,協助社會更適切地因應、掌握氣候風險。目前經估計,這一套APP堪稱是近兩年最常被民眾下載的軟體,可偵測、運用之範圍涵蓋鹿特丹、巴黎、米蘭、里斯本、雅典、帕爾馬多個歐洲大城,開發團隊也蓄勢待發進攻其他洲大陸。
   面對熱,還有一張藥帖是「事先預知」。在德國聯邦教育部的支持下,斯圖加特大學和相關學術單位為波昂市量身訂做一張「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風險」(Risk)評估地圖,透過交疊市區現在和未來的人口密集圖層、不同區域溫度增加之預測、以及年長者居住地和貧窮人口分佈區,找出2030年氣溫大幅上升後,城市裡最脆弱、最具有風險的區域,將有助於之後規劃住宅區和老人社區,或當極度致命的熱浪再度降臨時,決定優先將救援投入哪一區塊。
   由此看來,當學術單位在製作地圖時,考量的不只急性的天災(Acute Shocks),還包括高齡化、貧富差距擴大等環境、社會、經濟方面的慢性變動(Chronic Stresses),這也啟示我們當城市在訂定韌性策略時,需要全方位思量。
 
民間單位介紹如何用資通訊解決方案解決熱議題(圖:ICLEI Global)
 
斯圖加特大學為波昂市製作的脆弱性和風估評估地圖(圖:詹詒絜)

順應自然 找到與熱共處的方式


這次赴德巧遇熱浪,剛好下榻的飯店沒有冷氣和風扇設施,到了下午時,西邊陽光甚至會無情灑進來,如何捱過37°C高溫,成為筆者這趟差旅最大的挑戰。
   所幸,飯店建物外殼採用的是雙層玻璃窗,中間保有部分空隙,有助於建築保冷/保溫,且白天和夜晚之間的溫差超過5°C,讓人可以透過開窗、引夜間涼風來達到降溫效果。白天再拉上窗簾、把窗戶緊密關起來,擋了太陽和熱氣,同時讓涼意停留在室內。此外,由於夏季太陽下山時間約莫晚上九點、十點,戶外仍有些微自然光,輻射熱也沒有那麼強,會議結束後回到飯店,可以利用不開燈(飯店使用的是一般白熾燈)來減少熱氣,再適時開窗,調整室內舒適溫度。
   其實,不管是城市或是個人,在面對極端氣候時,用「順應自然」來強化自身韌性和調適力,是條極為關鍵的原則。就像強調都市空間應留餘地給大自然的NbS、長期監測自然特性的氣候服務,以及擅用早晚溫差和太陽下山時間,摸清了大自然的特性及運作模式,就能找到自己獨有的方式,來消化、適應災害帶來的衝擊。
約莫晚上九點時戶外光線仍足卻有了涼意,一方面還是用部分窗簾擋陽光,
一方面引涼風和光線入內,可避免開燈、製造不必要的熱氣(圖:詹詒絜)

本文原刊載於綠建築雜誌60期
【作者簡介】
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高級專員,畢業於歐盟Erasmus Mundus環境科學、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多次參與聯合國各項與氣候變遷相關會議,擅解讀國際氣候和能源報告,並負責經營國際合作網絡、追蹤國際氣候談判進度和能源議題研究等。

【延伸閱讀】
全球城市排碳榜揭曉,氣候行動板塊大位移 高宜凡 2019/03/03
企業忽視氣候變遷 讓投資人也瘋狂 黃敦晴 2018/10/02
全球氣候議題發燒,台達持續參與不缺席 詹詒絜 2017/12/21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Pintere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