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3日 星期二

小人物拚能源轉型 一起讀讀《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挑選的角度也象徵台灣對於能源議題關注,轉移至所有人都有可能是受害者,不是只有住在六輕旁的居民才是受害者。"

整理:何家璇

「能源轉型」這二年被各界熱烈討論著,然而大家都轉對方向了嗎?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2019年提出的年度之書從能源議題出發,以研究、科學分析與實際案例,介紹公部門、不同產業的能源轉型發起者,包含公務員、主婦和文青等不同身份的人,當他們實際從空氣品質、孩子健康、甚至穿的哲學等不同面相來實踐,對於我們又有什麼啟示?本集節目由阿乾專訪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春山出版社總編莊瑞琳,也邀請各位聽眾從生活中,開始自己的能源革命吧!


受訪者: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趙家緯 (以下簡稱趙)
              春山出版社總編 莊瑞琳 (以下簡稱莊)
主持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張楊乾 (以下簡稱張)

張:談到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這本書,其實並不是教一般人怎麼去做節水、節電,而是在面對能源轉型我們要怎麼參與其中。請問書中的八個故事案例是如何挑選出來的?
趙:本書從空汙切入能源轉型議題,因為我們發現空汙比減碳更能讓大眾理解,目前能源使用習慣和供應系統必須有所轉,。我們希望著重在空汙運動中的草根團體如何思考能源轉型議題。例如在埔里、嘉義這兩個地方沒有工業,卻飽受空汙影響的地方,而在地醫生及媽媽還是會組織在一起,面對空汙問題。另外,公民電廠方面則是我們認為民眾較能參與其中,地方政府方面則配合地方選舉,看地方政府如何進行能源轉型。最後,產業界這塊是台灣能源轉型的根本,展現台灣面對能源的新態度。

張:請問書中收錄的案例如何與能源轉型間產生連結?
趙:過往台灣討論空汙常陷於火力發電廠對於空汙貢獻量為何的討論,常提到台灣有三分之一的汙染來自於中國的境外汙染,其餘很多可能來自餐飲業或城市農田裸露揚塵等,因此認為能源系統不是主要貢獻者。面對這樣的討論,可由書中埔里的案例獲得啟發。埔里過去被認為是一座宜居的城市,但同時埔里的空汙嚴重,在地關心此議題的媽媽們組成自救會,開始時很多人提議應該先由中火、六輕等大型汙染源解決,但他們認為如果自己不在地替空汙減量盡力,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所以他們與學界合作廣設微型空氣監測器,掌握地方空氣品質變化後,呼籲在地進行減香等空汙防制作為。此案例其實映照到國際上在跨境空氣汙染治理的心態和原則,例如,韓國空汙有六成以上來自中國,但韓國空汙政策強調,若國內無法減量,就無法在國際協商場合要求中國進一步減量,甚至認為正因境外貢獻大,所以國內減量要更多。因此,埔里在地行動其實可提供台灣過去面對空汙議題糾結在到底誰是重要汙染源、到底跟能源有什麼關係的參考。

張:請問總編您在把書推廣到市場上,和一般民眾溝通相關議題時有哪些困難要克服?
莊:2013年我在衛城出版南風》時,當時PM2.5尚非熱門議題,光是介紹台西村位置就要介紹很久。當時,大家很容易以為在大型汙染源旁才有嚴重空汙,所以剛開始還是用一種偏鄉角度在關注台西村。可是這幾年慢慢地空汙問題變得不分界線,而《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挑選的角度也象徵台灣對於能源議題關注,轉移至所有人都有可能是受害者,不是只有住在六輕旁的居民才是受害者。於此同時,正因為我們要溝通的對象是所有大眾,尤其是中產階級,有沒有辦法理解到如果要擺脫這個問題,你自己必須是行動者?空汙問題要落實在鄉鎮,民眾必須認知到自己的汙染源是哪些,比如像本書中提到的埔里,因為農事焚燒可能產生空氣汙染,或嘉義有很多老舊機車,每個縣市必須盤點自己的在地汙染,回到在地連結。

張:公民電廠在德國發展蓬勃,甚至帶起整個能源革命,這樣的條件在台灣有嗎?有沒有一些案例已經在進行了?
趙:書中的公民電廠案例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談偏鄉,另一部分是城市。在城市部分,提供了兩個案例。第一個是新北市三重翠峰社區,當時主委看到新北市的補助案,在申請剩不到一周時間內努力說服住戶加入,成功申請補助,並藉由參訪活動讓社區居民認識到低碳社區的優點,再進一步申請屋頂綠花園等其他計畫。另一案例是蘆荻社區大學,居民經歷過一系列能源學習之旅,參訪火力發電廠、知本溼地裝設太陽能板爭議後,回到社區大學和學員們共同討論,發現屋頂型綠能是能源轉型中一個好的方式,因此期待透過合作社組織推動屋頂型綠能。

張:請問您是否看到公民電廠開始被點燃,更多人投入能源轉型嗎?
趙:更多人加入還有賴公部門的介入、支持,像是目前台灣補助四十個偏鄉公民電廠推動案例,接下來也有一系列補助辦法設定,以及公民電廠推動過程中應規劃利害關係人諮詢過程。據風險中心民調,很多台灣民眾願意參與太陽光電的設置,在許多社區大學討論中也有這樣的期待。

張:請問您認為若民眾看完書後欲參與社區能源轉型,過程中可能面臨哪些挑戰?
莊:以書中彰化大城鄉台西村案例,我和書中主角許震唐認識非常多年,從他還是一位高鐵上班族,出版南風攝影集,到現在辭掉工作返鄉,要在台西村做影像館,還有公民電廠。要做社區能源轉型,一個人要當五個人用,要克服土地問題、說服社區民眾,而且在地剩下多是老人及窮人,是否可以入股?要寫很多計畫向政府申請費用、思考商業模式、永續、技術問題等等。前陣子他還自費到日本,找人幫忙翻譯,看日本酒廠的沼氣發電、生質能源經驗。基本上沒有這樣的熱情和意志非常難達到目標,因此書中才稱他們為先驅者。另外,他也提到,政府的研究數據並不充分,小型風機效能如何,這些都非常難估算,因此他建議以後能夠建立透明數據平台供大家參考,否則政府目前所扶植的十九個偏鄉公民電廠計畫,若沒有專業人士參與,未來在維持上會很困難。

張:請問您認為這次和這些年輕研究者相處,與之前和一些年齡較長的科學家相處寫出來的東西有甚麼不同嗎?
莊:年輕人有屬於他們世代的視野,還有體察社會肌理的不同角度,我覺得他們感受到的脈絡即便和我就不同,何況年紀更大的科學家。年輕人書寫自己的故事,書寫這個島嶼的各面向非常重要。我也體認到當研究員從風險中心辦公室被放到田野時,他寫這個問題和第一次講的已經是不同的,會有一些新的體悟。希望未來有更多年輕人投入,因為這些故事沒辦法被翻譯書代言,即便我們可以看國外非常多氣候變遷的書,可是那些都不是台灣的案例,所以我覺得如果能夠有更多人投入改變才會有可能。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Pintere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