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帥哥總理拚了!加拿大碳稅正式上路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採取「收入中和」(revenue-neutral)的柔性措施,一來補償民眾的減碳成本,也希望藉此減少反對聲浪。"
(圖片來源:NATHAN DENETTE/THE CANADIAN PRESS

文/趙偉婷(巴黎政治學院博士生)

 201810月,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根據同年發表的《溫室氣體污染定價法》(Greenhouse Gas Pollution Pricing Act) 宣布,聯邦政府將從2019年起針對尚未實施碳定價的省開徵「碳稅」(Carbon Tax),從每公噸20加幣(約台幣470元)起跳,持續上升到2020年的每噸50加幣(約台幣1170元),估計此舉可在2020年替加拿大減碳6,000萬噸,相當於該國2015年排放量的8.3%。

 這項政策除了兌現杜魯多2015年競選時的承諾,也回應了環保團體Citizens’ Climate Lobby的倡議。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採取「收入中和」(revenue-neutral)的柔性措施,一來補償民眾的減碳成本,也希望藉此減少反對聲浪。


卑斯省當先鋒!加拿大收碳稅早有前例


 因應2016年生效的《巴黎協定》,加拿大的國家自主減量計畫(NDC)訂出2030年減碳30%(相較於2005年)的目標。具備高人氣的杜魯多,上任以來即多次宣示支持對抗氣候變遷的立場,被環保團體賦予高度期待。這次啟動全國性的聯邦碳稅,預計影響對象是還沒採取相關措施的四個省份:曼尼托巴省(Manitoba)、薩斯喀徹溫省(Saskatchewan)、新不倫瑞克省(New Brunswick)、安大略省(Ontario)

2008年啟動碳稅後,英屬哥倫比亞(綠)無論總排放及人均排放量,降幅皆超越其他省份(紅)。
圖片來源

 加拿大各省的碳價制度包含「碳稅」及「排放權交易」兩種,如西南方的卑斯省(British Columbia,另稱英屬哥倫比亞),早自2008年開徵每噸30加幣的碳稅,成為該國減碳績效良好、且經濟持續成長的正面案例。攤開20082013年統計資訊,英屬哥倫比亞的人均排放量比2000-2007年下降12.9%,不僅是其他省份同期降幅(3.7)的三倍多,GDP複合成長率(1.55)也高過其他地區(1.48)

 看到英屬哥倫比亞的案例,隔壁的阿爾伯塔省(Alberta)也從2017年起徵收。東邊的新不倫瑞克省,過去雖有類似制度,但被杜魯多認定過於寬鬆,至於魁北克(Quebec)和安大略兩省,儘管以往設有碳排放上限與交易制度(Cap-and-trad),並主動連結美國加州碳市場。但去年先是魁北克和加州的交易市場中止與安大略省的交易活動,安大略省長接著砲轟碳交易增加民眾負擔與企業成本,未來打算立法加以廢除,因此這次都被納入新的聯邦碳稅課徵範圍。

 走筆至此,常看筆者碳稅文章的讀者們一定知道,儘管碳稅有「以價制量」的作用,透過稅負誘導民眾改變消費習慣、減少化石燃料消耗,但這種類似加稅和漲價的政策,不但不受民眾和企業青睞,更有極大的政治阻力,對政治人物來說是非常冒險的賭注,去年底延燒至今尚未平息的法國「黃背心運動」,即是血淚明證。

 對照19962016兩年資料,加拿大未來減碳挑戰明顯來自「油氣產業」和「運輸部門」。

記取教訓,擺平地方及產業阻力是關鍵


 以當前每噸20加幣的課徵水平估算,平均每個加拿大家庭每年將增加258加幣(約台幣6050元)支出,到了2022年(每噸50加幣),每戶年支出得多付648加幣(超過台幣15,000元)。即使杜魯多人氣再高,也須謹慎應對。

 對此,聯邦政府強調收來的碳稅有90%都會返還家庭支出(類似退稅,金額隨省份及家庭人數不同),剩下10%用於教育和公共建設。比方,曼尼托巴省平均每戶一年支付232加幣的碳稅;但可收回336加幣返還金。若在薩斯喀徹溫省,每戶支出約為403加幣,但返還金提高到598加幣。因此即便乍看下是不討好的增稅措施,結果仍然獲得逾六成(63%)的支持率。

 當然,事情不會這麼順利。政策頒布之後,還是有薩斯喀徹溫和安大略兩省跟中央槓上,控訴聯邦碳稅有違憲之虞,並抗議此舉未考慮各省經濟差異,恐衝擊就業。根據研究機構Angus Reid去年7月做的調查,儘管主流民意贊同碳稅,但在最終實施方案上,民眾還是傾向把決定權交給州政府(64);而非聯邦政府(36)。換句話說,倘若地方不配合,加拿大的碳稅便形同跛腳馬。

 不難猜想,產業界也有不滿聲浪,最先跳出來反對的就是航空業。加拿大航空委員會(National Airlines Council of Canada)宣稱,碳稅將刺激航空票價上升,對邊際機場的影響尤大,可能促使旅客轉搭美國境內班機。有鑑於此,他們提倡另一種類似碳交易的替代方案,呼籲政府讓航空業從其他行業購買配額、或者碳抵銷計畫。

  「黃背心運動」的震盪效應至今仍未散去,令許多官員對提高稅費等政策更為遲疑。
(拍攝:趙偉婷)

 回顧加拿大自1990年代以來的氣候政策和減碳成績,幾乎都處已開發國家群後段班,身為油氣大國的他們除了人均排放量名列前茅,最有名之舉竟是2011年退出《京都議定書》。杜魯多上台後展現的積極態度和諸多主張,即是希望扭轉該國的壞孩子形象。只是,看到另一位帥哥領導人(法國總統馬克宏)的前車之鑒,這次加拿大課碳稅能創造多少減碳效益?又如何擺平反對勢力?外界也不敢太過樂觀。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COP24系列八】從「黃背心運動」看能源稅與社會公平 趙偉婷 2018/12/12
2018碳定價趨勢解析:「碳稅」面面觀 趙偉婷 2018/1/10
開東南亞第一槍!新加坡宣布開徵碳稅 新馬小歐 2017/3/21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Pintere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