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高屏兩縣市忽然從台灣斷裂出去漂在海上,會是多麼驚悚的畫面!這正是七月發生在南極的真實狀況。"
文/CSR@天下/顏和正
想像一下,高屏兩縣市忽然從台灣斷裂出去漂在海上,會是多麼驚悚的畫面!這正是七月發生在南極的真實狀況:一座重達1兆噸、面積6000平方公里(約六分之一個台灣)的大冰山,從拉森C(Larsen C)冰棚崩落,成為有記錄以來全球第三大的冰山,地球第四大的冰棚面積也因此縮小12%,重劃了南極的地貌。
巨型冰山的誕生,跟氣候變遷脫不了關係。冰棚是和南極陸塊連結的浮動冰層,冰山剝離本屬自然現象。但2011年就被發現的拉森C裂縫,今年初開始加速擴大,終至斷裂,溫室效應起了一定作用,可說殆無疑問。根據非營利組織「中央氣候」(Climate Central)的研究,自1950年代以來,南極的氣溫已經上升5度,在本世紀結束前還可能再上升7度。
巨型冰山的誕生,跟氣候變遷脫不了關係。冰棚是和南極陸塊連結的浮動冰層,冰山剝離本屬自然現象。但2011年就被發現的拉森C裂縫,今年初開始加速擴大,終至斷裂,溫室效應起了一定作用,可說殆無疑問。根據非營利組織「中央氣候」(Climate Central)的研究,自1950年代以來,南極的氣溫已經上升5度,在本世紀結束前還可能再上升7度。
冰山崩裂,可能造成海平面上升10公分
單漂的大冰山,危險不在於鐵達尼號的悲劇重演,而是更恐怖的危機:全球海平面大幅上升。其實,冰棚原就浮在水面上,斷裂的冰山融化並不會造成水面上升。但原先可以阻擋冰河流入海洋的冰棚一旦縮小,冰河融冰能更快流入海中,加速海平面的上升。科學家估計,如果拉森C目前阻擋的冰全數進入海中,全球海平面將上升10公分,馬爾地夫這種天堂小島更進一步走向滅頂;身為海島國家的台灣,也難以避免嚴重淹水、地層下陷等危機。
為搶救南極冰山,全球100大企業挺身而出,組成搶救地球大聯盟——再生能源倡議行動RE100,承諾其全球營運將100%採用再生能源,包括風力、太陽能、水力、地熱、與生質能等。
RE100的百大企業目標,提早3年達陣
2014年由宜家(IKEA)、瑞士再保險(Swiss Re)、H&M、雀巢、飛利浦等13家公司共同發起的RE100,原先目標是在2020年號召100家企業共同響應。就在上週冰山崩裂之際,英國精品Burberry、丹麥啤酒商嘉士伯(Carlsberg)、荷蘭塗料公司AkzoNobel、與法國保險公司安盛(AXA)四家公司也剛好宣佈加入RE100,讓百大企業響應的目標,提早3年達標。現在RE100將目標提高,希望在2020年前能有500家企業承諾加入。
目前的成員包括30家全球500大企業,涵跨不同產業,不乏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品牌,包括蘋果、谷歌、惠普、臉書、eBay、沃爾瑪、可口可樂、星巴克、美國銀行、高盛、通用汽車、BMW、Burberry、樂高、寶僑(P&G)、聯合利華(Unilever)、英國馬莎百貨(M&S)、帝亞吉歐(Diageo)等。
亞洲僅5家,台灣沒有企業加入
聯盟成員仍歐美企業為主,亞洲企業僅有5家,分別是中國的冷氣設備商遠大集團與綠能集團億利資源,以及印度的塔塔汽車(Tata Motors)、軟體公司印孚瑟斯(Infosys)、與達爾米亞水泥(Dalmia Cement)。
百大企業每年總和的電力需求高達146兆瓦時(terawatt-hours),相當於波蘭一整年的需求。若是其供應鏈夥伴也採用綠能,規模將更甚於此。蘋果的供應商中,已有多家企業許諾針對生產蘋果產品的營運,在2018年全面採用綠能,包括台灣的仁寶與可成在內。沃爾瑪也要求供應商共同減碳,目標在2030年將供應鏈產生的碳排量減少10億公噸,沃爾瑪本身也宣示自身店面的綠能使用量,將從目前25%,在2025年提高到50%。
自產或外購綠電,各家做法不同
RE100成員的做法與時程各有不同,有些自產或向外購買(或兩者皆有),也非全部都以2020年為目標。例如,宜家的目標是2020年,將在全球投資營運327座風力發電機,並在店面與倉庫建置將近70萬片的太陽能板,自產營運用的綠能。「事實上,我們在北歐地區已經可以能源獨立,自產量比需求還多,」宜家永續長霍華(Steve Howard)說。
最新加入的成員嘉士伯,在2016年的綠能使用率為45%,將採取自產與購電方式,在2022年全面達標。例如,他們在中國大理建置了超過8000片的太陽能發電板,提供當地啤酒廠2成所需的電力。他們位在全球各地的啤酒廠,也利用廢棄物擷取沼氣發電。在沒有自產電力的地方,則跟第三方購買綠電。法國保養品牌歐詩丹(L’OCCITANE),則採取購電方式,目前其法國工廠與直營店面皆全面採用再生能源。第二階段是將主要國外市場的分店,在2020年前全面改採綠能,這些據點營運的電力排碳量,佔了歐詩丹的8成。最後一個階段則是想辦法在其他較小的市場中推動這個做法。
想買也買不到,綠電交易機制仍不普及
「2017年,我們28%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歐詩丹企業社會責任(CSR)總監米雪勒托(Katia Michieletto)說,「我們的主要挑戰是有些因素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有些國家的再生能源就是沒那麼容易取得。」
歐詩丹面臨的挑戰,正是台灣的現狀。台灣沒有任何企業加入RE100,多少跟缺少綠電交易機制有關。事實上,經濟部能源局已經推動了4年「自願性綠電認購」制度,測試市場對成本較高的綠能是否買單,因為每度電要多花1.06元。初期響應不多,但隨著台北101、日月光等企業認購,風氣逐漸形成。能源局統計,2014~2016年間,總共有4億3008萬度綠電被認購。
不過,這個示範計畫將於今年底結束,台灣至今仍未有第一宗真正的綠能交易。為什麼?一方面,《電業法》在今年初修正後,雖給予綠電多重優惠,但綠電直供、代輸等法規尚未修訂完畢,市場交易機制仍不健全。另一方面則是供給不足。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今年五月成立了再生能源憑證制度,針對合格的再生能源發電單位進行認證,6月底累計發出2544張綠能憑證,但供給端仍嫌不足。標準檢驗局第六組組長黃志文分析,目前憑證有一半來自台電,另外一半的申請者,包括企業與地方政府,卻沒有賣電的誘因。「台積電、友達光電等業者是自發自用,認證是為了溫室氣體盤查或是CSR,不是為了賣電,而地方政府連CSR的考量都沒有,純粹只是自用,因此市場需求是有,但是供給不足,」黃志文表示。
台灣企業有意願用,但是供給不足
環團綠色和平今年初針對台灣科技業使用綠能的意願進行調查,呼應了這樣的挑戰。調查發現52%的受訪企業願意多付一點電費以使用再生能源,預期能接受的漲幅在1~5%之間;47%的企業計畫在2年內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只是,法規不夠完備、供電穩定度、再生能源量不足等因素,仍讓企業對綠電裹足不前。
情勢比想像中樂觀。RE100的專案領導人金敏斯(Sam Kimmins)指出,其實全球發電量中約有28%來自再生能源,在30個國家中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成本跟化石燃料發電成本差不多、甚至更低。自從2012年起,全球建置再生能源的計畫數目,已經超越了傳統化石燃料發電廠的新建數目。「企業對於再生能源能夠創造的機會,認知度仍比較低,我們應該加快各地檢視能源政策的速度,」金敏斯說。
的確,當冰山崩裂速度加快,若政府與企業推動再生能源的速度,仍如同冰河移動一樣緩慢,搶救地球大作戰,只怕2020年都嫌晚了。
(轉載自CSR@天下網站)
【作者簡介】「CSR@天下」
1997年,《天下》率先提倡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觀念。二十年來,CSR逐漸受到重視,成為企業成長的第二曲線。呼應趨勢,《天下》在2017年成立「CSR@天下」網站,除了持續介紹最前瞻的趨勢觀點,也搭建起CSR交流平台,期望提升台灣企業價值,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1997年,《天下》率先提倡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觀念。二十年來,CSR逐漸受到重視,成為企業成長的第二曲線。呼應趨勢,《天下》在2017年成立「CSR@天下」網站,除了持續介紹最前瞻的趨勢觀點,也搭建起CSR交流平台,期望提升台灣企業價值,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