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more presentations from ACIAR
文/林尚蓉(2010年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得主,曾任聯合國糧農組織實習研究生)
延續先前討論在2011年九月底於澳洲布里斯本舉辦的第五屆世界保育性農業(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CA)大會的主題,此文章主要要講述大會中精彩的主題演講.。大會進行的四天內,總共穿插了五場主題演講,分別屬於四個大會主題:(a) 讓保育性農業更有效率的資源管理(more efficient management practice for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b) 農業系統設計(Farming system design); (c) 諮詢,參與與知識分享的影響力(Impact through consultation, participa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d) 政策發展與市場效力(Policy development for market effectiveness)。總的來說,這五場演說,四個方向,是以各個角度探討農業的永續發展,尤其是保育性農業。
其中,第二則演講,是由澳洲農夫 Mr. Richard Heath所發表的《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have the good years become bad years?》讓我印象深刻!躋身在各個國際研究機構領導人之間,Richard 的學歷看似不這麼顯耀,但是他卻是著著實實在地耕種的實行者─農夫。Richard 來自務農家庭,家中擁有大片土地,很早期便採用保育性農法,其本人還在2003年獲得獎學金,研習氮肥的測量與施放,目前兼任澳洲穀物研究與發展中心 (Gr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GRDC)的委員。
Richard 家的農田,可以見證保育性農業在澳洲的興盛。澳洲在90年代初期,保育性農業採行率 (adoption rate)為10%,到2008年由Llewellyn 和D’Emdens 所做的調查發現,澳洲許多區域都有90%的採行率。這驚人的成長率,與澳洲農夫時常要面對極端的氣候環境有關係。所謂極端氣候,即非常乾燥或是非常潮濕的環境,對於澳洲人而言,經常性極度的乾旱似乎是擺脫不了的宿命。由於保育性農業提升了土壤保水能力,當傳統農夫看著別人家田地可生產新鮮蔬果,卻只能望著自己田裡奄奄一息的作物而興嘆時,無形中也鼓勵了這些傳統農家改變種植的方法。
但是,就在2010年底,侵襲昆士蘭地區的猛烈洪水,同樣也創傷保育性農業的農田。災禍為充滿殘株(作物收割後遺留)以及不犁田的農地上帶來嚴重的病害,其中最嚴重的就屬黴菌的病害。農夫們卯足全力保護田裡的作物,灑下大筆的金錢,噴灑殺真菌劑,但最後,農夫們還是輸掉這一場昂貴的戰役,換來一片無法收成的田。
此時, 農夫們的腦筋開始轉動,他們更換輪作順序,燒田,甚至是重拾犁田動作。這當然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因為保育性農業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不犁田!而事實上,有許多保育性農業的農夫,都擁有輕型的犁田配備,他們也認為策略性的犁田 (strategic tillage)似乎是必要的,因為犁田除了極端的病害,還可以緩解雜草的問題。而農夫Richard想提出的真正問題是,當栽種時遇到不可預期的天災時,眼前有一堆可能性等著農夫決定,然而農夫們能倚靠的,大多就是自己的「感覺」(Gut feeling)。在農田裡採行一些「手段」解決問題時, 通常沒有堅強的理論基礎做為後盾. 農夫們自發性的「策略性犁田」的實行,極大部分也是憑感覺,究竟何時犁田比較好?播種前/收割後?氣候狀況該如何?犁田的深淺?而犁田後對土壤水分和有機質的流失造成的負面影響,若是與以病害防治角度來看,所獲得的長期/短期經濟效益,該如何衡量?這些都是亟需研究人員投入經費與心力的問題。
Richard的演說,獲得了熱烈的喝采。不只是因為他是個真正的執行者,也因為他很誠實點出確確實實發生在田間的問題。他們不像一些忠心耿耿的擁護者 (通常是科學家/政治家), 認為保育性農業的原則不可被破壞,執行只有絕對的好處。畢竟,農夫所面對的問題不是辦公桌的電腦和研究數據,而是養家活口的「真實人生」,在必要時,必須勇敢放手一搏。
這一場演講,我認為是操作者 (農夫)與科學家溝通的模範, 農夫表現出來的態度,顯示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存在有相當的意識. 他們意識到,在每一個事件過後, 都可能要做出改變。但在改變的同時,他們希望能掌握背後的原理,證據.審慎的思考,開放的態度,積極的求知慾,是我從Richard身上學到的東西。
作者簡介
林尚蓉,荷蘭瓦罕寧漢大學 (Wageningen University) 有機農業碩士班學生,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贊助下,曾赴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實習。
可否引用這整篇文章拿去做教材教案的比賽
回覆刪除歡迎部分引用資料,應用在教案中,並請標註出處與作者姓名。
回覆刪除請問您們的連絡資訊?因為我覺得你們文章寫得很好,所以有可能會引用你們的文章拿去做教材教案的比賽或是做學術探討
回覆刪除這都OK,只是要請您引用時附上作者名字,並注意此文章是在2012年1月發表,請您需更新該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