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

建築物含碳成分知多少?


 文/陳楊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環境計劃主任)

 像這樣的景象,未來在賣屋子時,牆壁貼上一張成分表,上面標明本建築物所含碳成分若干,而且是在「賞味期限」(可能高達 40 年)內算出本建物含碳或二氧化碳若干公噸,作為購買的參考依據。這樣的景象應該不至於太離譜,就如同眼尖的人會發現,近日內電費單已經列出相當產生二氧化碳若干,這種景象可能不久會出現。


全球能源三分之一用在建築業
 上週在台北的台灣科技大學一項研討會:環亞熱帶圈綠建築國際研討會中,成功大學的林憲德教授就公布估算建築物,從建築到拆除一生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若干的計算軟體。據林教授所說,這是累積近十年的資料收集,往往一個關鍵數字就是一篇碩士論文,是經過不斷地統計分析所獲得的成果。

 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建築工業所耗掉的能源約佔人類使用的三分之一左右。從開採建築物原料、運輸、製成、設計、建構、使用等等。對於都市人來說,有九成以上的時間都耗在室內,而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住在都市裡,這樣的生活現況來說,建築物(含使用)耗能的比例不算誇大。而林教授所發表的計算建築物在整個生命週期(從整地到拆除)中所產生二氧化碳,也竭盡可能地去加入各項產生二氧化碳的因素。

 從建築原料的生產與運輸、機電設備(燈光冷氣等)、營造、修繕更新、使用(電力瓦斯等)到拆除與廢棄處理, 諸多先前數字中,統計後發展出一套可供新蓋建築物的估算程式。林教授以一棟十層樓的RC辦公室為例,在40年的使用期限中,在扣除營建後,使用層面上的耗能或產生二氧化碳竟然高達約 87%!

建物使用決定碳排多寡
 林憲德教授指著這樣的數據,對著眾多與建築相關的從事人員說,因建築物產生的二氧化碳,使用面遠比建構面高 ,建築師應該投注在使用層面上的節能設計;有些過度設計都是不應該的,例如空調技師往往加重空調所需,這樣往往在未來的使用面上浪費能源、增加二氧化碳排放…

 我們樂見這樣這樣的程式開發出來,也對林教授的研究深感敬意。長久以來,我們覺得建築者與消費者有一大的鴻溝,即是一切取決在交屋那一刻。建築者只要說服消費者購屋,且只負責到交屋那一刻,後續的使用似乎只要保證 屋子能耐得住天災的考驗即可。因此,就後續的使用者能源成本而言,反而不是設計考慮的重點。而使用者對於耗能的產品缺乏自覺,往往在購買那一刻會比價,至於後續錢包的失血就分攤到時間上慢慢去彌補。

 如今林教授的研究,告訴我們此長久以來無法面對的真相,在長時間的考量下,建築物的營建二氧化碳總量竟然只是占整體排放的小部分。或許這種二氧化碳比例不會反映在實際的購屋的金錢成本上,感覺上,地價加上建構時所 花的金錢成本,應該遠大於其後續的使用成本;這是另一個複雜的經濟估算,但整體而言,台灣人總是相信購屋致 富這回事。無論如何,所有反應到環境的成本,也就是目前無法確卻用金錢計價的二氧化碳成本,其實是眾人與整個地球在承擔。

除了觀念領先 還須實際監測

 綠建築的基本概念與理念,在於同時兼納人類居住品質與環境健康。換言之,希望人住的舒適健康,也希望減上對環境的衝擊或傷害,讓建物與生態共存。台灣在推出EEWH綠建築標章以來,從七項指標到九項,也從單純的合格與 否到以各指標積分列入不同等級。從簡到繁的過程,在在顯示該標章的精緻化,也印證建築業對環境關懷的加深。

 未來台灣的綠建築標章會如何走向呢?目前台灣的綠建築標章的計分與規範都還在設計的層面實施,還缺乏涉入到 建物具體的使用層面;換言之,設計的好壞與否,還難以檢驗。如果看美國的LEED綠建築標章規則,新建的建物必須經過運作一年,觀測其設計與實際運作成果後,才能得到其最後的評分結果。在這裡,以我外行人的大膽猜測, 台灣應該也會走向這種具體運作的規則。尤以林憲德教授的這篇研究,已經取得現有建築的平均耗能的基準線,將 來可供新蓋綠建築作為耗能比較之用。因此以後,綠建築到底綠不綠?不是只有老天才知道,而是數字會說話了。

【延伸閱讀】
韋克舍 矢志當全球第一個無油城市 (楊瑪利、王一芝 200710 遠見雜誌二五六期)
十招樂活我的家 (林貞岑 200710 康健雜誌一○七期)
什麼是綠建築 (陳楊文、陳貞吟 20061029 綠建築趨勢報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