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世紀騙局!震驚全歐的碳交易詐騙案

"碳權是法律規定所產生的許可權,只在電腦或合約數據資料上看得見。投機客或犯罪者只需坐在電腦前敲鍵盤、買入、賣出,大筆金額就立刻入帳。根據一位被告口述,以前騙增值稅要經過許多複雜步驟,沒想到詐騙碳權的過程,輕鬆到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文/趙偉婷(巴黎政治學院博士生)

什麼樣的手段?可讓一個不及20人的組織,在短短一年半內就詐騙得手60億歐元 (2160億台幣)

這宗震驚歐盟的詐欺案,當中16億(約587億台幣)金額集中在法國,創下該國有史以來最高的稅務詐欺紀錄,被媒體封為「世紀騙局」(arnaque du siècle),案情發展如滾雪球般不斷延伸,從跨國洗錢、豪賭炫富、到黑幫介入、槍擊、謀殺、逃亡等,各種彷如電影般情節輪番上演,無奇不有。

 故事源頭,來自國際的抗暖化政策,請跟我們一起看下去。

「旋轉木馬」手法,藉增值稅跨國詐欺

 台灣民眾對碳交易也許還很陌生,但這在歐洲早非新鮮事,商機可期之下,自然引起不法份子覬覦

歐盟氣候行動(EU Climate Action)宣導片「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xplained

 

 為抵禦愈演愈烈的氣候變遷,同時提供排放單位足夠的減碳「經濟誘因」,各國在1997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當中包含三種市場彈性機制(排放權交易、聯合減量以及清潔發展機制),促使汙染權可以在會員國內交易,並讓排放權交易機制(又稱「碳交易市場」)成為國際溫室氣體減量的主要政策工具。歐盟的交易系統ETS(Emissions Trading System)隨後於2005年成立,管制旗下28個會員國,加上冰島、列支敦斯登、挪威等合計31地,涵蓋約1.1萬座發電站和工廠,幾乎納管全歐45%的排放量。

 先簡單介紹世紀騙局的來龍去脈,目前全案共有12人遭到起訴,被指控在200809年間利用「旋轉木馬手法」(carousel fraud)騙取權商品「增值稅」Value-added tax, 簡稱VAT。簡言之,就是先在沒有附加增值稅的會員國碳權,再賣到有加增值稅的國家(如法國),利用空殼公司互相轉賣,最後賣出價多出約20增值稅,贓款到手便捲款潛逃。

 主導全案的是法籍以色列人為首的集團,成員包含奢侈品交易商、退休數學老師、鋼琴酒吧老闆、碳交易經理人。為成立更多空殼公司,他們也將身邊友人、親戚拉進來,甚至找流浪漢當人頭戶。取得鉅款後,接著利用黑幫的跨國網絡洗錢,將贓款分別送往中國、以色列、杜拜,再派人提領現金。

歐洲刑警組織(Europol)拆解的碳交易詐騙案跨國交易手法與逃逸路徑。

 收到白花花的現金,主嫌們開始了大肆揮霍、花天酒地的生活,根據法國《世界報》(Le Monde)專題報導,詐騙集團先後到泰國、杜拜狂買珠寶與奢侈品,也去拉斯維加斯豪賭,並利用這些方式洗錢,將贓款變為合法現金。估計主嫌Cyril Astruc平均每天進帳50萬歐元(約1800萬台幣),有次大張旗鼓地辦趴踢,邀來600多名賓客不說,還送每人一台iPad當邀請函。

 如此高調、揮霍無度的炫富方式,當然引起關注,而且追蹤他們的不只警方,還包含眼紅也想分杯羹的不法之徒。使得該集團的瓦解過程中,充滿了猜忌與衝突因素,多名參與者相繼遭到槍擊或謀殺。

 理解完案情之後,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碳市場會被詐欺犯利用?這套交易系統是否存有重大缺陷?

《世界報》專題頁面:The incredible story of the carbon scam: the summary of the five episodes

 老實說,透過增值稅VAT詐欺並非新穎手法此問題存在於國際貿易體系甚久漏洞來自各國間的稅務差異。該案捕獲的多名被告,之前都有詐欺增值稅的前科,他們過去習慣用手機、電子產品等體積小、好運送的高價商品騙取VAT。這次最大不同,是標的物變成「虛擬」和「無形」的「碳權」(carbon credit)可免除運送、通關、報稅等繁複行政程序,對詐騙集團來說更好執行。因為碳權是法律規定所產生的許可權,只在電腦或合約數據資料上看得見。投機客或犯罪者只需坐在電腦前敲鍵盤、買入、賣出,大筆金額就立刻入帳。根據一位被告口述,以前騙增值稅要經過許多複雜步驟,沒想到詐騙碳權的過程,輕鬆到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另一原因,來自法規面的不完備,以及歐盟的多層次治理複雜性。

 歐盟碳市場自2005年成立以來,成為金融業務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面對激增的交易量,法規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比方最基本的,「碳權」的定義究竟是什麼?每個會員國的說法都不一樣,如法國將之定義為「商品」(good),須多付20%增值稅,有些國家定義為政府售予的「可交換權利」tradable right,不必課增值稅,有些國家則將其視為金融商品(financial product),甚至有學者建議把它變成「貨幣」currency,每種不同的定義,都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和稅賦規範。

當碳權商品和碳交易更加普及,主管單位也得防堵可能的制度漏洞和詐騙風險。
圖片來源:Pxhere

 在2009年,歐盟開始注意到碳市場不尋常的交易量,一度緊急停止交易。歐盟刑警組織(Europol)估計那段期間,部分會員國的交易幾乎九成都是詐欺,最後讓整個歐盟產生超過60億歐元的稅收損失,由於其中16億歐元集中在法國,承擔高額損失的該國交易所BleuNext,最後更因此關門大吉。

 遭遇包含此案在內的一連串詐騙案後,信譽重挫的歐盟碳市場啟動一連串改革。然而,除了詐騙稅金,碳交易市場還受到許多威脅,如內線交易、洗錢、貪汙、駭客入侵、網路釣魚等。國際刑警組織便在2013年公佈報告,估計光是200511年,碳市場的欺詐行為就讓歐盟損失達200億歐元。

 然而,隨著時代演進,目前世界各地已有幾乎覆蓋四成全球經濟活動的17個碳市場在運作,碳權也發展出:現貨(spot)、選擇權(option)、期貨(future)、掉期交易(Swaps Transaction)、遠期合約(forwards)等許多衍生性商品,不僅交易手法愈趨多元,也大為提升監管面的挑戰。歐盟這番前車之鑑,值得各國管理當局借鏡。

 對了,由於世紀騙局的情節太吸引人,最後真的被拍成電影Carbone,從另類角度來說,這或許也是不錯的碳交易風險宣導教材。

電影《Carbone》預告片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除了「馬克宏」光環,法國氣候投資進展有多少?        趙偉婷      2018/5/11

2018碳定價趨勢解析:「碳稅」面面觀        趙偉婷      2018/1/10

美國碳交易立法為何失敗?         劉仲恩       2013/1/21


--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Pintere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